【弘博推荐】博物馆展览季创新展览模式
自从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被免费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博物馆。北京市借建国65周年和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的契机,整合优势资源,与故宫、国家博物馆、兄弟省市博物馆合作,推出一批精品文物展览,打造博物馆展览季。3日上午,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刘超英,首都博物馆副馆长杨文英接受媒体采访时,围绕博物馆如何创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等问题进行探讨。
首创博物馆展览季模式
2014年3月,江西博物馆携馆藏精品亮相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赣水流韵辉耀千载——江西古代文物精品展”,拉开了“博物馆展览季”的序幕。本次展览区别于以往博物馆“单打独斗”举办展览的模式,采取和各省市博物馆合作的形式,把15项精品展览纳入到博物馆展览季的体系,活动将持续到12月。刘超英介绍,此次博物馆展览季由北京市文物局牵头,联合故宫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以及外省市的多家博物馆举办精品文物展览。全国一半省市以上的博物馆参加了此次博物馆展览季活动。
刘超英表示,举办此次活动是想充分发挥北京的文化中心功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我们集合和全国了北京市部分博物馆资源,这种模式在全国是首创。”刘超英说道。
展示区域文化 主题要“接地气”
博物馆展览季旨在整合各地博物馆优势资源打造特色文物展览。谈到此次博物馆展览季的选题,刘超英表示,一方面突出了北京的文化的资源,展示北京的文物的精品。另一方面展示了区域文化,如流域文化,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等。
为了使展览内容更接地气,此次博物馆展览季实行了策展制度。即每个人选取一个角度,通过解读和构思,为貌不惊人的青铜器赋予美的含义。在博物馆展览季推出的一系列文物展览中,以《呦呦鹿鸣——燕国公主眼里的霸国》为主题的展览(以下简称:呦呦鹿鸣)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展出三个月,接待观众近40万人。对此,杨文英表示,选题新颖是该展览获得关注的重要因素。
博物馆展览的选题要接人气、接地气才能吸引观众的目光,进而让观众看懂展览。杨文英介绍,“呦呦鹿鸣”是在山西临汾大河口村考古挖掘新发现的霸国文物展览,通过对燕国公主婚礼、祭礼、丧礼和宴饮的文物展示,概括当时周人整个生活的社会状态。
将博物馆的展览季打造成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打造博物馆展览季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充分整合博物馆资源。打破博物馆过去“单打独斗”的展览模式,实现联合办展。二是让文物“活”起来。把全国的文化资源引到北京,通过北京辐射到全世界。”刘超英如是说。她表示,博物馆展览季明年将继续推出,很多省市已经与北京市文物局商谈明年的展览季事宜,希望通过各方努力将博物馆的展览季打造成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刘超英还提到,博物馆创新展览模式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比如场租和接展费用等。例如,博物馆举办书画展将涉及美术馆的场租。而现行的体制不允许提供场租。
博物馆应提供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
“展览是博物馆向大众传播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但是这不是唯一的。”杨文英这样告诉大家。她表示,博物馆正在尝试为大众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以首都博物馆为例,相关部门正在与学校对接,开展对中小学生的社会教育活动。同时首都博物馆还将探索把博物馆的文物保管和技术修复部门对外开放。如展示对于考古挖掘出来的残缺文物的修复过程,并把这种活动作为一个固定项目来定期展示。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文物保护和修复是如何进行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首都博物馆还将逐步推出预约提看馆藏文物的服务,这也是迎合当下社会收藏热,满足收藏爱好者进一步了解文物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