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博访谈】《韩熙载夜宴图》App交互设计负责人:做文化的转译者
《韩熙载夜宴图》App自8号上线以来,一直占据AppStore的显要推荐位置,下载量不断攀升,好评如潮。本期弘博网采访了参与这款App的创意策划,并担当了交互体验设计的团队某集体的负责人费俊先生和李心路女士,请他们谈谈创作背后的故事,分享精彩创意诞生与实现的过程,以及对于运用新技术展示传统文化的看法。
费俊,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副教授,交互艺术与设计专业方向研究生导师,社会创新平台交互北京的创始人,某集体首席创意总监。
李心路,作为Didelidi设计工作室的创始人,现在同时出任某集体的合伙人及创意总监,和费俊一起创立了交互北京。
费俊先生和李心路女士
交互设计
记者:《韩熙载夜宴图》App是多学科的结合,如何把这些结合具有美感的呈现出来,请为我们介绍一些关于交互的设计思路。
费俊:如果说南唐后主李煜请顾闳中画这幅《韩熙载夜宴图》相当于拍了一部纪录片,记录韩熙载的夜生活,那可以说今天的我们也像顾闳中一样,是受故宫的委托用新的方式来演绎这部作品。应该说这个任务很繁重,我们既不能破坏画作本身的欣赏趣味、阅读逻辑,同时也希望把知识性和欣赏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观众可以欣赏作品,同时也能获得关于作品的知识。我们也遇到了很多挑战,比如说如何把一个平面二维的画卷转化为一个立体的,其实在这方面,最好的老师就是作画者顾闳中。他在创作的时候采用了非常多二维空间移走的方法,叶锦添老师解读说“这是早期的电影”,《韩熙载夜宴图》的确就像早期的连环画,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如何把画从平面转为立体,从静态转化为动态,把历史和今天结合起来的同时又能够拥有穿越历史的体验感,这是我们团队一直在努力实现的。这里面有很多挑战的,我们一直在不断优化,到发布前一天还在优化。
记:探索模式下“秉烛夜读”的创意作为一个亮点比较受关注,想问一下这个创意是怎么来得呢?
李心路:手指长按有烛火照亮的设计,是考虑着营造一种从《韩熙载夜宴图》创作者顾闳中的角度来探求、窥视韩熙载生活的感觉,要有一种不打扰原画,也不打扰到韩熙载生活的感觉,保持距离感,这是一种很神奇的距离感,让人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费:当时我们想用数字手段来还原一种“秉烛夜读”的意境,就是拿着蜡烛在一个比较黑暗的环境中欣赏画的感觉,总的来说是想要营造一种代入感和沉浸感。
关于创作的感受
记:二位觉得在《韩熙载夜宴图》这款App中,您个人最满意的创意或者技术是什么呢?
费:我觉得是整款App的无界面设计。互联网产品往往都需要很多界面去引导用户完成任务、打开功能之类的,我们希望呈现的是一种非常简洁纯净的视觉感,所以可以看到界面里的交互是靠手势来进行的,导览里我们也尽量使用图形化的界面,是希望给原画留有极大的展示空间,也是对原画的尊重,在这点上我们花了很多心力。
李:用户可能会注意到在在导览模式下,能够借助贯穿古今时空纬度的全景式视角,了解画作和延展内容的布局。《韩熙载夜宴图》本身的独特时空关系给了我们创意启发,因此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一层呈现出一个突破绘画二维视角的导览逻辑,因此最终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平面内容上的叙事关系,还可以看到不同时间点上的场景关系,现实与画作的重叠关系,以及古今创作的交互关系,可以说我们在方寸屏幕里为使用者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时空体验。
记:在创作之前您二位肯定也都了解这幅名作,想问通过这次创作,在对画在认识方面与以前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费:以前有了解,但是没有这么深入的研究过,我觉得最大的启发在于深刻感受到了这幅画是如何用二维的方式把时空转换全部融合进去,既有时间的转化,又有空间的转化。我们现代人要用电影或者视听手法才能表现的场景,在那个年代就用二维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了,这是非常有造诣的一点。另外就是几方在合作过程中,不断碰撞,也收获很多。比如,我们发现“汉唐乐府”的表演有非常强的动画感,有二维偶戏的特点,这个特点也启发我们将这种新的、演绎化的动态内容与原画结合在一起也不会显得突兀。
李:画本身承载了很多信息,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也是一直在学习。挖掘画中信息本来就很有意思。我觉得学术、表演、技术三方的合作共同增加了App的价值。
记:想请二位谈谈关于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看法,未来的工作又有何打算呢?
费:现在仅仅是一个开始,但已经展示了未来巨大的可能性。如何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来阐释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团队未来致力于发展的方向。我们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研究怎么转译中国传统文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再现,而是需要很强的转译能力。要把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转译为当代人可以欣赏、解读的数字产品,我们最核心的角色就是文化的转译者。故宫有百万件藏品,中国有那么浩瀚的历史文化沉淀,我们才做了很少的工作,还是肩负着非常大的使命。我们的期望是,以转译者的姿态和身份,做中国传统文化的转译、传播工作。
李:我觉得就像一些人所说的,互联网有很大的爆发力,已经推出一系列的上市公司,这是相对于之前的所谓互联网爆炸点而言的,大部分是基于平台和工具产品而言的。当文化内容与科技融合后会有大量的科技和文化融合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产生。我们致力于文化创新,所谓文化创新,我认为可以理解为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的融合,通过这种融合来找到新的载体、新的传播方式。
关注展览体验
记:之前有听您提过,这款App在安卓端的展示有点遗憾,想问一下除此之外,您二位觉得在创意设计方面还有没有未来是可以大力提升的?
费:由于安卓系统的局限性,导致在安卓的体验不能完全还原ipad上的体验,这次最大的遗憾是在安卓系统的展示上做了一些牺牲,在知识点的呈现以及体验方面打了些折扣,承载这么富媒体的展示对安卓系统也是一个挑战。
在创作方面,这款App非常重要的是以传播力为重点,但我觉得其实还不够,光有数字、互联网,受众面还是不够,更好的呈现应该是更加立体的呈现,不仅有线上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讲解注释,如果还能有现场的表演,甚至是交互的数字化展示方面的解读就很好了。就能够更加多维地营造出人们对它的感悟、体验、认识,我们希望日后能在线上以及线下更全面地挖掘、展示与传播。
记:想请问二位怎么看待博物馆、美术馆的传统展览在未来的发展?
费:我相信博物馆的传统展览在未来应该是一种混合空间的展览体验。所谓混合空间的展览体验,是既有物理性的传统展示的手段,同时又会结合数字化的展陈手段,共同混合在一起。公众利用移动终端也好,交互界面也好,在现场可以基于实物展览获取更多信息。我们已经在做一些类似于此的尝试,比如故宫陶瓷馆,也是即将上线,就是基于展览体验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李:传统展览的空间其实在目前中国看来可以说是一块处女地,就新媒体展陈技术来说,我们是特别想在业务方面去拓展的方向,因为我们都知道新媒体技术可以承载非常多的富媒体信息和形式。这种技术我们用来做什么,其实就是用来激发、激活文化本身沉睡的精神灵魂,我觉得是非常有张力和潜能的。比如去年9月开放的敦煌莫高窟的数字体验中心,它给公众带来了非常有意思的体验,在洞窟不开放或者洞窟里光线看不清的情况下这种数字体验更有意义。现在很多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保护与利用的问题,要保护,也要利用它的价值进行传播,在这点上新媒体就提供了非常灵活的方式。就《韩熙载夜宴图》来说,没有App,可能无法如此细致的欣赏画作,也看不到“汉唐乐府”的舞蹈演绎、单国强老师的深度讲解、叶锦添先生对画作从现代的电影角度的展示等等,所以我说传统展览是有很多张力的。
人物介绍:
费俊
艺术家/设计师/教育者、中央美术学院 数码工作室 交互媒体教授、某集体 合伙人/创意总监、交互北京创始人
费俊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副教授,交互艺术与设计专业方向研究生导师,交互北京发起人,某集体首席创意总监。以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致力于交互媒体艺术与设计研究,实践涉足数字艺术、交互艺术、体验设计、交互设计、数字出版、界面设计和其它未知领域。2005年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交互设计、移动媒体内容设计等课程,并为故宫博物院、奥迪中国研究院、时尚出版集团、瑞丽出版集团等机构主持了大量数字出版应用程序和交互空间装置的设计和研发等。
李心路
艺术家/设计师、某集体合伙人、交互北京联合创始人
李心路毕业于英国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并取得美术硕士学位。作为一名跨界设计师,她主要致力于视觉设计、交互体验、跨界艺术等领域。作为Didelidi设计工作室的创始人,现在同时出任互动体验-某集体的合伙人及创意总监。她作为交互北京的创始人之一,旨在研究社会创新理念,并挖掘新型创新人才,以期带来积极的社会变革方案。她目前从事的项目包括:故宫数字博物馆、奥迪中国车载信息系统研发、798未来规划等。她的作品已由3030出版社出版,并刊登在360杂志、Stash、Shift jp、Design Taxi、Detail、CasaAbitare、艺术银行等多家媒体上。她获得的奖有:ONEDOTZERO-MTV Bloom、GAM Gilbert De Botton art prize 2011等。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某集体官网,体验创意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