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弘博聚焦】南京博物院是如何做展览的?
4月4日,展品的主要来源机构法国拿破仑基金会的皮埃尔•简•沙朗颂主席在展厅做了专题导览,他从收藏者的独特视角,遴选了30余件代表性文物,从莱蒂齐娅的儿子、约瑟芬的前夫、塔列朗的政敌、缪拉的统帅、路易斯的丈夫、贝特朗的陛下、印象拿破仑等七个角度细细解读文物本身及其蕴涵的真实信息或传奇故事。
展览主题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演讲以及导览都很好的配合了展览。由策展人在展厅中进行的特别讲解,不仅能够阐释展品的信息,更能使观众明白整个展览的构思,以及展品选择方面的思考。以“拿展”为例展览本身有展品208件,而皮埃尔•简•沙朗颂主席所挑选的30余件文物则必定是重中之重,了解了这些文物背后的信息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策展人本身的思路。
同时公众讲座在展览整个过程中的作用也得到了体现,讲座既可以安排在参观前,也可以安排在参观结束之后。参观前的讲座能够使观众预先获得自主参观博物馆的意愿和信息储备,还能通过讲座了解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有效避免参观时无的放矢的情况。讲座既向观众普及了拿破仑的一生,又使观众在展览前就对拿破仑有所了解,参观的时候能够做到有重点,有目的地参观。
博物馆之所以被定性为教育机构,除了因为藏品和展品本身所具备的教育功能,更重要的原因是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体验并思考的时间、空间和情境。
大多数博物馆都将观众在展厅中参观的过程作为等同于接受教育的过程,这就局限了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时间和空间,也人为地割裂了观众参观行为与日常生活的天然联系。事实上,观众前往博物馆接受教育、享受体验是一系列决策的结果,博物馆影响观众应该从参观前的决策过程开始,持续整个参观过程,直到参观结束。
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和教育机构中的组成部分,应当积极与学校、家庭、社区、其它机构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当博物馆真正地放下身段,不再禁锢在建筑中,走向社区,走向学校,博物馆社会化才可能真正实现,博物馆的责任才可能得到履行,学生与学校对于博物馆并不是没有需求,只要博物馆举办的活动确实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并且这种活动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那么就是值得效仿的。
弘博评:
弘博评:
传统的博物馆教育只能在展厅中实现,人们只有通过实际进入博物馆参观才能获得相关的知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地占据着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业余时间。在这种背景下,网上博物馆应运而生。网上博物馆建立在实体博物馆丰富的藏品数据库基础之上,通过网络这一传播媒介,向世人介绍博物馆的藏品、展览、教育等各方面情况。三维实物信息采集技术、虚拟现实、多媒体影音制作等技术的成熟,使观众足不出户便可“参观”博物馆。
线上平台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影响力与日俱增,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轻松诙谐的语言,富有创意的构思,这是一个平台,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更快更好地传播博物馆的相关知识,它也使博物馆更好的融入这个快节奏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