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博头条】北京知青博物馆开幕,是“罪恶变伟业”还是弘扬精神?
2015年7月1日,北京首家知青博物馆在鸟巢开业。开业典礼上,来自韶山的毛泽东纪念馆馆长杨勇赠送知青题材剪纸作品。而北京大学教授贺卫方则批评,展馆把文革“罪恶变成了伟业。
所谓知青,即在1968年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大批从城市下乡到农村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也是当年文化大革命的标志性行动之一。
在本月1日开馆的北京知青博物馆,展览面积1600平方米,耗资逾400万元人民币,所展图片和物品大部分来自黑龙江省黑河市知青博物馆。展区开始是习、李的雕像,最后则以习的话作结:“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相当深的,使我形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
博物馆首次展出一张李克强在田间得知大学录取时与朋友合影,但李赤脚部分被剪截了。据消息人士称,从所展高层内容之多就可以看出,该馆与官方关系非常密切,亦可能得到上层首肯。
贺卫方同时在微博平台上表示如果自己策划知青展览,应该通过解说和实物展现以下几点:1)作为文革组成部分的知青运动;2)反智主义与知青下乡;3)对下乡的拥护与抵制,事例如李庆霖事件;4)广阔天地中的苦难。书信歌谣图画及文学作品;5)那些真实和虚假的英雄人物;6)风起云涌的返城抗争;7)伤痕文学里的知青。
此次展出的展品大部分来自黑龙江省黑河市知青博物馆。黑河市知青博物馆于2009年开馆,馆藏文物33000件、史料2700余册、油画300余幅。透过这些物件,人们能更加真实和完整地了解那段岁月。
展览《与共和国同命运》分为六章:
第一章《共赴广阔天地》,主要讲述了知青上山下乡的过程。展览从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大会,发表《青年运动方向》的讲话切入,展出了1946年毛泽东送儿子毛岸英到枣园,践行知识青年拜农民为师的图片。从1955年团中央组建的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到1962年国家有组织有计划的动员知青上山下乡,1968年掀起知青上山下乡的高潮,知青成为了新一代的开荒创业者。
第二章《谱写闪光青春》,主要展出的是知青用沸腾的热血、无穷的智慧、勤劳的双手,在农村及边疆地区架桥铺路、开荒种地、屯垦戍边、教书育人、传播文化、追求科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第四章《返程之路》,描述改革开放后知青政策的调整和返城路途。讲述了自20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党中央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调整知青政策,逐步缩小上山下乡范围,改变安置办法,放宽回城限制,逐步结束知青上山下乡,把知青问题纳入了城镇就业制度改革的轨道上来的历史;
第五章《改革开放的中坚》,列举了知青返城后,面对就业、住房、婚姻等生活困难,不因困难重重而就此消沉,而是自强不息、奋勇拼搏进行人生第二次创业;
这所展馆是全国最大一家综合性知青博物馆,包括京、津、沪、哈、浙、川等各省市知青,反映当年全黑龙江省185万知青的经历。
知青博物馆展览的主要特点是以真人真事为主。所采用的资料皆来源于公开发表的文字材料。大多是知青们撰写的回忆录。展览的对象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始自于建国后50年代的京、津、鲁、哈等地的青年自愿垦荒队到“文革”前的有组织有计划安排的上山下乡知青。第二部分也是重点,是“文革”十年中到黑龙江的上山下乡知青。展出的各部分在服从主题需要的前题下适当兼顾各地知青比例。
展览的主题是反映一代热血青年在党和祖国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为党和人民承担了历史责任;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极左路线抗争,奉献了青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业绩,自身也受到了艰苦的磨练;广大知青与农村广大干部群众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血肉之情;返城后,他们以在北大荒磨练出来的拼搏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知青博物馆展出内容共分六个部分:共赴北大荒、闪光的青春、浴火凤凰、苦涩的记忆、大潮落去、两地情。展馆的主要形式除版面文字、图片外,还有图画、场景、雕塑、文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