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头条】兰尖社区博物馆:讲述身边人那段光荣的奋斗岁月

2015-08-14 弘博网


兰尖社区
因兰尖铁矿而生,随着时间推移,当年的建设者们逐渐老去,为留住“光阴”,传承兰尖精神,兰尖社区自建兰尖故事 “博物馆”,以实物为载体,以老人为根基,让那些往事、精神不被历史烟尘淹没,永远流传。


8月7日上午,攀枝花市东区瓜子坪街道兰尖社区,77岁的老人弭素琴走进兰尖故事 “博物馆”,激动地注视着墙上的照片。

“那张照片是我们一家五口的合影,1972年在当时的家(席棚子)前拍的。”盯着照片,老人眼眶有些湿润,当年的情、景、人早已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留下的只是照片上的光阴,看着这些东西,弭素琴仿佛回到了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
展览
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记忆

走进兰尖故事“博物馆”,在四十余平方米的展厅内,展柜依墙布置,内放展品,没有华丽的灯光,没有浓重的渲染,展厅给人质朴的感觉。

展厅内的展品除了兰尖铁矿盛产的各种矿石外,还有建设兰尖铁矿时的照片、期刊、书籍;各种证书、奖状;生活用的马灯、水盅、水壶;当时生活中常见的四川省、成都市、渡口市等地的粮票、面粉票等。

“镇‘馆’之宝,是1992年10月1日国务院颁发给董永安同志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证书。”兰尖社区党支部书记赵红说,这些展品,全部来自于辖区居民和兰尖铁矿,每一件物品后面,都是一个兰尖人的记忆。

除了展品外,社区还制作了短片《时间去哪儿了》,以辖区两户人家为蓝本,讲述了兰尖铁矿建设开始至两户人家的子子孙孙扎根攀枝花、建设攀枝花的故事。短片中的人,黑发变白发,青年变暮年,奉献了青春献子孙,换来的是城市发展与繁荣。

“博物馆”内一群七八岁的小孩津津有味地看着爱国主义电影《地道战》。“每周五,固定时间给孩子们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很受孩子们喜爱。”瓜子坪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钱林宏说。

兰尖故事“博物馆”构想成立之初,它的定位,就不仅仅是一个展览馆。从今年4月街道、社区提出建设这样一个“博物馆”开始,小区居民们踊跃支持,经过一个月的打造,博物馆于今年6月开馆。因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历史、特定人群等影响,兰尖故事“博物馆”集合了展览、爱国主义教育、党员教育、精神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功能。

钱林宏告诉记者,开馆至今,兰尖故事“博物馆”先后接待了来自社区、街道及攀枝花各区县的参观、学习者5000余人次。因取得的效果较好,一些街道等还专门组织党员前往取经、学习。

“‘博物馆’还在进一步完善中,讲解员是社区工作人员,下一步我们将聘请辖区居民、省劳模讲课,通过他们讲故事、讲经历,激励后人。”钱林宏说。

讲述

那些年奋斗的故事

采访期间,展馆来了两位特殊的参观者。

“那不是我吗?怎么弄得这么漂亮……”一进门,弭素琴就盯着墙上的画,眼眶慢慢湿润了。交流中,老人回忆起当年让她澎湃的点滴。

为了支援建设攀枝花,弭素琴的丈夫石宝安1966年2月8日来到了攀枝花,1970年9月28日,她跟随丈夫的脚步,带着孩子也来到攀枝花。“当时条件差,住的是席棚子。”指着照片,弭素琴说,当时大家一起在干活,一个照相的人走过来说拍一张照,于是他们家五口的全家福就定格在了当时居住的席棚子前。

紧随他们,三个孩子也相继在建设攀枝花的道路上奋进。“如今,三个儿子退休了,孙子接过父辈的‘枪’,也在攀钢上班,真的是献了青春献子孙。”话说到此,弭素琴呵呵笑起来。

和弭素琴一起进陈列室的,是82岁的潘洪漠。“这里面没有我的东西,之前捐给市里面的三线建设博物馆了。但是,这里面所有的东西我都熟悉,照片上的场景我都清楚。”潘洪漠沉稳地坐着,从1966年2月8日进入攀枝花来到兰尖铁矿开始,他们就烙上了攀枝花的印记。当时没有路,锅、锄头等物品全部用人扛上山,前面的人抓着草爬,后面的人蹬着脚推;没有路,他们就修路;没有房,动手建席棚子……在奋进的激情中,兰尖精神由他们书写着。潘洪漠依然清晰地记得,住了七八年的席棚子后,他们搬进了水泥板房,到上世纪80年代,大家陆陆续续地搬进了楼房。生活质量的节节攀高,见证了攀枝花城市的发展。

传承
莫让兰尖精神断代消失
社区居民在博物馆细细品味那段岁月

“这些东西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表象,在它背后有着珍贵的价值和意义。”参观者杨虹说,二十来岁的她们,对兰尖社区的建设、发展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和理解。“建馆,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兰尖精神,将其传承下去。”赵红说,兰尖社区前身就是兰尖铁矿的家属区,曾经的居民全是兰尖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用自己的努力和不懈的精神,进行着矿区的建设、开采,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创造了兰尖精神和文化。如今,当年的援建者们已步入花甲之年,他们的子孙在社会中挑起大梁,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影响下,先进的生产力占据了生产生活的舞台,在年青一代中,昔日的兰尖精神变得有些遥远,但它值得流传,那些前辈奋进的故事,值得人们铭记。

因受环境限制,兰尖故事“博物馆”内许多珍贵的照片等物件无法全部展出,给这个博物馆留下了些许遗憾。“硬件上没有太大的突破性,我们将从软件上入手。”赵红说,兰尖社区99%的居民与兰尖铁矿存在着各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每一个老年人身上,都有着许多值得人们关注的事情,“老人的记忆,就是巨大的资源,计划让老人讲故事进入‘博物馆’,让年轻人听着故事了解兰尖精神、文化,将它永远传下去。”
本文来源:《四川日报》
罗本平文/图
延伸阅读

社区博物馆的工作重点是守望社区价值,守护社区成员的精神家园。社区博物馆可通过博物馆 业务手段,将社区的价值观、信念、关注和发展构 想,以博物馆的藏品管理、陈列、教育、文化活动 等业务形态予以表现,将无形的观念、信仰、规范 以实物形态表达出来,将平常散布于成员之间的个 性化行为以典型、集合的状态展现出来。


——宋向光《守望社区价值服务社会发展——谈社区博物馆的特性与社会责任》
中国首个社区博物馆
三个坊、七条巷及200多座明清建筑组成的古典社区,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游人走进福州三坊七巷明清古街区,一睹中国首个社区博物馆——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风貌。地域、传统、记忆、居民,这一新型博物馆以全新的形态,守望着自唐而起的三坊七巷历史遗存。
或设置透明色隐藏
北京东城区建国门街道社区博物馆
博物馆将大清邮局、贡院、古观象台等历史文化遗迹以实物形式进行了还原。与此同时,博物馆将曾居住在建国门街道的名人录入,茅以升、杨朔、沈从文、梅兰芳等赫然在列,旨在让更多青少年受到教育,更热爱自己的社区。馆内利用电子体验设备让参观者实实在在地体验地震、电梯遇难及地铁突发状况,帮助居民掌握救援常识。
新加坡首个社区博物馆
新加坡首个社区博物馆真正把文化艺术“植入”社区,博物馆由3个集装箱改造而成,位于达曼裕廊民众俱乐部旁。博物馆的展示面积为86平方米,有3个展厅,包括一个固定的两层展厅和一个可移动的教育展厅。社区博物馆是新加坡国家文物局联系社区计划的系列活动之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