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博头条|北师大陶瓷捐赠事件:该管的管不了,能管的没法管
在这个酷热的七月,一则来自北师大的普通新闻犹如蝴蝶扇动翅膀一般,在网络之上刮起了一阵飓风。
一个大新闻的诞生
7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友,目前移居香港的邱季端先生将自己收藏的6000件陶瓷器捐给了母校,校方决定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古陶瓷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院和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
捐赠仪式当日,多家主流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北师大公众号也发布了一篇名为《六千件中国古陶瓷精品“落户”北师大!北师大成立国内首个高校古陶瓷博物馆》的文章。从文章下方的留言中可以看出,该校学生对于北师大古陶瓷博物馆的建设是充满期待的。
学生留言摘录:
“博物馆凝聚着历史与文明,是一所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财富。希望师大将来能拥有更完备的博物馆,让更多人共享精神遗产!”
“学校缺一个像样的博物馆来陈列,古陶瓷博物馆得好好建设。”
随后,该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收藏圈与文博爱好者对捐赠物品的真伪、北师大基金会的做法等提出了质疑并开展了论战:
“瓷器鉴赏”微信公众号
发表《惊闻北师大要建古陶瓷博物馆》,公布了邱季端数月前在厦门办展的部分藏品,并提出质疑。
“胡枫宋瓷收藏”微信公众号
发表《收藏界:有那么一小撮自不量力的“游兵散勇”》,披露了大量此次捐赠北师大藏品的照片,以及该事件中的诸多“功臣”,同时也对民间的“散兵游勇”进行了批判。
雅昌论坛
相关讨论帖中也有网友留言说到:“捐赠的行为是好的,但一定要说明藏品的新与老,对社会,对学府,对学子以及对收藏界要有个明确的交代。如果瞒天过海,鱼目混珠就不对了!”随后得到了众多网友的支持。
邱季端先生
与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就此事发表声明,凡是不顾事实,歪曲事实,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发表侮辱、诽谤的攻击性言论的媒体和个人将追究侵权方的法律责任。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就此事发表的公开声明
北师大教育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发布《许明研究员谈邱季端学长捐赠一事》,文章作者来自上海社科院博导,文章言辞激烈,称北师大接受此次捐赠是壮举。而官方文过饰非,助纣为虐,为文物流失推波助澜。
许明研究员谈邱季端学长捐赠一事
期间,弘博网一直保持对事态的高度关注,于19日对本次捐赠事件做了一个基本报道(他们为什么质疑“邱季端向北师大捐赠陶瓷”?),并发起了微信调查问卷,接受调查者中有97%对此事持否定态度。
同时,也采访了一些北师大的学生,北师大普通在校生针对此次博物馆捐赠的事件态度各异:一些学习文博专业的学生认为此次事件实在不必再讨论,“感觉很丢脸。学校在接收藏品程序、藏品鉴定等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另一些普通学生却认为学校博物馆建设和自己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博物馆藏品的真伪也并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学习。
22日,弘博网记者致电北京师范大学校方,未得到回应;致电北师大教育基金会公共关系部,对方表示不知道博物馆建设及捐赠情况,对博物馆开馆时间也没有透露,并强调针对此事的态度以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为主(最新回应为许明研究员的文章)。
惊人相似的历史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同样是师范类大学,同样是“陶瓷捐赠事件”,也同样遭到了众说纷纭的质疑,又同样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浙江师范大学在去年6月中旬,也曾发生一起“陶瓷捐赠事件”。在号称国内首个陶瓷主题艺术馆——浙师大陶瓷艺术馆开馆之时,美术学院退休教师李舒弟向学校捐赠了19件不明真假的陶瓷器,该新闻一出便引来学术界多方质疑。
学界关于“捐赠品的真假”、以及“校方公开标明捐赠品未鉴定等不负责的态度”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激烈辩论,引起了社会媒体广泛关注,媒体先后发表了《浙师大回应陶瓷艺术馆赝品之争》、《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事件调查》、《浙师大新开的陶瓷艺术馆的展品涉嫌造假》等文章。这期间,收藏家孙海芳、狄秀斌等10人联名分别于6月20日、7月10日公开发表两份《十位藏家致浙江教育部门的公开信》和《十位藏家联名致浙师大的公开信》。
网友的积极参与、媒体的报道、浙江藏家的联名公开信,引起浙江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最终浙江省文物局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于9月初发布回应,指出浙江师范大学陶瓷艺术馆隶属学校图文信息中心,虽然具有部分陈列和教育功能,但并没有按照博物馆的设立条件进行配置和设计,亦未办理博物馆注册登记和备案手续,不属于法定的博物馆。同时此次陶艺馆展出的陶、瓷器标注年代普遍存在问题,这样的展览有悖于学校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场所的宗旨,建议去除展品标注的年代面对展览定位进行调整。
浙江省文物局回函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通过对近年来相关事件的梳理,不难发现,2013年的“冀宝斋博物馆事件”(以下简称“冀宝斋事件”)、 2015年“浙师大陶瓷艺术馆事件”(以下简称“浙师大事件”)、如今的“北师大古陶瓷博物馆事件”(以下简称“北师大事件”)都涉及几个关键元素:
“北师大事件”集博物馆、陶瓷、高校三个元素于一体
由于北师大古陶瓷馆还未开馆,不能凭借网上流传的照片就质疑捐赠藏品的真伪,所以本文不讨论捐赠陶瓷的真伪问题,而是聚焦于高校博物馆的建设规范及宗旨等问题。
〈
“该管的管不了,能管的没法管”到底谁来管?
〉
目前,我国将原有的归属于文化文物系统主办的博物馆之外的博物馆统称为行业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因其主办单位为所在高校,故被划入行业博物馆的范畴。由于行业博物馆成了几乎所有新型博物馆的类型归属,在传统博物馆类型里难以归类的博物馆一时间都被冠以行业博物馆之名,从而导致行业博物馆性质特点不明确,概念混乱,范围界定模糊。
(本图来自于《关于高校博物馆建设的几点思考》)
以北京地区为例,在国家文物局等级注册的高校博物馆仅为9家,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未进行注册的高校博物馆。记者通过对多所高校博物馆的调查发现,由于高校博物馆是由高校创建,属于学校下属机构,其本身并非独立的法人单位,即便注册成为正规博物馆后,其最高主管单位也并非文物部门,而是教育部门,这也就是 “浙师大事件”中会为何会出现《十位藏家致浙江教育部门的公开信》。
关于我国的高校博物馆,目前最正式的文件是2011年5月22日发布的《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也对教育部门及其国家文物局的分工有着明确表述:
“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明确高校博物馆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强扶持和管理。”
“文物部门要加强履行博物馆业务指导职责。”
由此可见,文物部门仅对高校博物馆起到指导作用,却因其权属情况无法对其管理;而教育部门具有高校博物馆的管理权,但却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由于本次“北师大古陶瓷博物馆”属于未注册登记的高校博物馆,甚至可以说是一所并不存在的博物馆,文物部门连指导的作用都起不了。
所以说,该管的部门管不了,能管的部门又没法管,使高校博物馆成为了一块“无主”之地。
〈
“藏品不等于文物”博物馆应对藏品真实性与科学性负责
〉
藏品是博物馆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博物馆所拥有的藏品数量与质量对其展览与研究起着决定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博物馆“藏品”不等于“文物”,但是属于文物的藏品却应该参照《博物馆条例》进行管理。
《博物馆条例》
第三章 博物馆管理
第二十一条
博物馆可以通过购买、接受捐赠、依法交换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方式取得藏品,不得取得来源不明或者来源不合法的藏品。
第二十二条
博物馆应当建立藏品账目及档案。藏品属于文物的,应当区分文物等级,单独设置文物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报文物主管部门备案。
未依照前款规定建账、建档的藏品,不得交换或者出借。
据新闻介绍,本次邱季端先生所捐六千件珍贵的中国古代陶瓷藏品中包括从两汉魏晋到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窑口的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精品。面对如此之多的藏品,北师大古陶瓷博物馆虽非国有博物馆,但其作为高校博物馆也应在建成后将这些藏品上报文物主管部门并备案。
诚然,目前这批藏品的真实性遭到了质疑,但是作为一所博物馆,就需要对藏品的真实性与科学性负责。作为受捐单位的博物馆或机构,如果其本身不具备专业的鉴定能力,应该委托国家认可的博物馆或者专业研究机构的学术力量,来论证捐赠物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应该委托国内外专业的艺术品拍卖公司来评估捐赠物的市场价值。通过学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互相印证,才能全面评论出捐赠物品的真实价值。
反观2001年开馆的北师大文物博物馆,该馆是在具有50多年历史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改为历史学院)文物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95年,学校决定正式建立文物博物馆,成立文物博物馆的筹备委员会以著名史学家白寿彝为主任委员,启功、钟敬文等14名著名学者为委员,请来了故宫、中国历史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等专业机构的专家,对文物博物馆进行展陈设计、内容策划等方面的指导。2001年10月,文物博物馆建成并向校内师生开放。
其藏品包括殷墟甲骨、商周铭彝、唐人写卷、徽州文书、清代瓷器等三万余件。藏品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部分是原辅仁大学的旧藏以及北师大老校长、著名学者陈垣先生在任期间的用心收藏;二是多年来历史系师生从野外工作中获得;三是文博界兄弟单位的调拨。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杜迺松先生用“时代连续、种类丰富”来概括该馆的藏品。
对比北师大的两所博物馆,不禁让人陷入深思,仅仅20年的时间,北师大究竟发生了什么?
〈
“别端博物馆的碗,砸高校的锅”高校博物馆不只是高校里的博物馆
〉
高校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专业性,依托本校学科,对特定门类的知识作系统展示。其作为所在高校的一部分,应主要服务于教学、科研及人才的培养。高校最基本的职能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作为具有博物馆相关专业的高校更应该将本校的博物馆作为培养博物馆人才的基地,除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的学术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其良好的职业操守与社会责任。作为未来的博物馆人,他们今日的眼界决定他们未来的视野,而他们今日的态度则决定他们未来会走上怎样的道路。
同时,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对外展示的一张名片,也成为高校的“软实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高校博物馆的双重权属,使其承担了部分社会责任,一旦高校博物馆出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未必会被学校的围墙与社会相阻隔,尤其是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一则普通新闻也会像蝴蝶扇动翅膀一般,刮起惊涛骇浪。
引用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宋向光老师的一句话:“我们总说要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如果一流大学里面没有一流博物馆,那这个一流大学就是虚的。博物馆对知识创新、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人格教育都非常重要。如果我们重视大学博物馆,那么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也会有大的改观。”(《伟大的大学要有伟大的博物馆》,中国青年报,2014年5月20日)
笔者认为,本次事件中的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建校百余年的师范类院校,更应该秉承其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让其博物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翻看其学校新闻,文物博物馆作为该校的一张名片,先后接待了包括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泰国、越南 、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来宾以及国内一些来访的高校领导和专家学者。正如《许明研究院谈邱季端学长捐赠一事》中所说“北师大不愧为京师大学堂,鲁迅先生的傲骨傲气至今留存!纪念刘和珍君,纪念北师大这位杰出的女生!她们为民族大义而牺牲”。但是,请不要忘记京师大学堂作为戊戌变法产物,其变法领导者之一的谭嗣同所说的那句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愿今日高校博物馆之变革,自北师大始。
特别鸣谢:
宋向光、李晨、顾婷等老师对本文写作提供的帮助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编辑:弘博君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弘博网,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