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现场 | 燕国达人行~2016金秋完美收官

2016-10-19 阿X- 弘博网


咳咳~北京这两天雾霾严重到分不清凌晨还是上午。
15日,由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主办的“鼎天鬲地,受命北疆——北京从这里开始”新展开幕与燕国达人行活动,带领各方来客驱车前往位于河北易县的燕下都遗址参观,感受逃离帝都后难得的清新空气。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于1995年建成并对外开放,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展示以及传播古代燕国历史文化为宗旨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近年来,为了配合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博物馆以燕赵文化发源地的独特资源,联合三地文博单位与文化企业,共同倡议、发起“京津冀古代历史研究与区域文化建设”活动,通过与旅游、会展、互联网等行业的跨界融合,以遗址出土的青铜重器--“堇鼎”“伯矩鬲”为载体,结合中华民族古老的哲学思想与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策划、打造了京津冀区域文化品牌--“鼎天鬲地”,从器物演变佐证文明发展。

新的影壁墙落成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的老影壁墙自1995年开馆经历二十多年风雨已经陈旧不堪,而且影壁墙上苏秉琦先生的题字也已经模糊不清,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好的参观环境,西周馆历时5个月修缮了影壁墙,新的影壁墙终于在今天落成啦。并且与之前影壁墙不同的是在墙后刻上了鼎天鬲地、受命北疆八个大字,时刻提醒我们要做一个顶天立地、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墓葬区新展开幕

  “鼎天鬲地,受命北疆——北京从这里开始”展览作为纪念北京建城3060年系列展览之二,在15日早晨举行了墓葬区新展开幕式。此次展览是西周馆自身展陈的一次创新。原来常设展览墓葬区经过重新策展布展,将馆藏的“鼎”与“鬲”背后的燕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与历史,通过更加现代和通俗的方式传播给观众。

西周遗址博物馆馆长关战修在开幕式上致词
“鼎天鬲地”取自谐音“顶天立地”,借助西周馆的馆藏器物“鼎”和“鬲”,将传统的国学知识与时代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以铜鼎代表“天”,即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寄语青年人在全球化的今天,能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人、世界人;以陶鬲代表“地”,代表“厚德载物”的祖国大地,告诫年轻人在人生奋进的过程中要热爱祖国、脚踏实地。

讲解员为参观观众讲解

观众在参观整个新展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整个墓葬区的展陈设计、配套设施、文字说明牌等都重新进行了设计规划,无论是展厅环境还是展陈内容都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更为舒适便捷的参观体验。

展厅新貌及各类展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中新增设了有关周代的宴饮制度的内容。展览通过文字配图的方式展出有关周代的宴饮制度,让观众了解到更为详细的古燕国饮食文化。
“鼎”是我国的烹饪之器,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后才发展为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利的象征。“鬲”出现于新石器晚期,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陶制炊器,用于烹煮谷物。鬲的发明,使我们的祖先正式从生食进化到熟食,对人类进化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燕国达人行,2016完美收官

燕国达人行活动,由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在2014年底提出,2015年开始组织举办。“燕国达人”依托丰厚的古燕赵文化,以历史故事为主线,跨界整合文物,文化,旅游资源,旨在打造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文化活动,将博物馆的历史带出博物馆,带领观众走进广袤的大地,开启京津冀三地文化之旅,助力区域文化建设。自活动组织伊始,便受到了广泛的支持与好评。
在今年,西周馆借“鼎天鬲地,受命北疆——北京从这里开始”新展开幕的契机,再次组织举办了燕国达人行活动。本次活动也是“燕国达人行”2016的收官之作。

京津冀区域作为未来最有活力的国际化大型城市群落,自古以来就是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交往半径相宜。也只有走过了燕国的每一寸土地,我们才能真切感受“京津冀一体化”。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馆长关战修坦言:“遗址类博物馆的长项不在于展品,而在于讲故事。不同于以往“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传统旅游模式,“燕国达人自由行”的文化之旅,能够让每一个游人都可以成为研究者,去深入挖掘燕赵文化的历史文化宝藏。” 活动通过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打造京津冀文化之旅,旅游路线串联三地博物馆与旅游配套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地方特色产品、非遗作品展示以及线上专题讲座融汇贯通。2016年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又联合中旅总社旗下的相关企业,建立了“燕国达人”互联网社区与“红了京津冀”可视化交互平台,游客可以登陆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守望燕都”,根据不同爱好与需求定制特色路线、了解活动最新动态。 此次活动选择了自北京房山燕初都的琉璃河遗址到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的文化线路。沿路串联起河北易县的清西陵、满族民俗村、铜雕艺术工厂、荆轲公园、燕下都城墙遗址等历史遗迹,将燕国历史通过沿线的点穿成完整的文化脉络,带领观众感受完整的燕国文化。
燕国达人行路线车贴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

   右下两张图:上图为崇陵木石结构的牌楼门,下图为讲解员为达人们讲解

在这里,燕国达人们参观了崇陵与泰陵,崇陵是清代光绪皇帝的陵墓。而泰陵则是清雍正帝的陵寝。
上图为崇陵内宫殿,下图为泰陵内明楼

清西陵作为满族皇家陵寝,观众们在这里听讲解员讲述了许多有关满族皇家的历史知识。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本次活动的又一亮点,那就是相比之前的活动,此次文化旅行的打造更加全方位,文化内容渗透到活动的点点滴滴中,甚至连行程中的餐饮也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比如在满族特色的农家院中品尝满族菜品:蒸羊羔、蒸鹿尾、蒸香肠......
如今被大众所熟知的 “满汉全席”其菜肴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头菌、熊掌、人参、鹿茸等大都是来自东北地区。它是满点与汉菜融合的精品,在清乾隆时期就已成型,流传了二百余年,乾隆间《扬州画舫录》所载,扬州地方的“满汉席”,已有菜点100余道了。日常生活中,满族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每逢过节时吃“哎吉格饽”(饺子)。每当阴历除夕,晚饭吃满族独有的风味食品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中至今犹存的“萨其玛”等。今天中国北方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等均与满族饮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在燕国达人自由行活动的第二天成员们又来到了当地的宏生铜雕工作室,参观当地的铜雕技艺,感受当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呈现。

上图为西周馆的刘主任在为大家讲解,下图为各类铜雕艺术品充满力量感的黄铜变化成如叶子一样的形状,展现出另外一种美感


荆轲塔位于易县城西南一公里处的荆轲山村村南的荆轲山山顶上,形如利剑,直指苍天。塔高26米,须弥座八角十三层,砖木结构,白色。每层八隅各悬风铃,清风摆动,清脆悦耳,音传四野。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塔自身结构的原因决定了无法由人攀爬上去修缮,所以如今塔上悬挂的风铃已经无一留存。
荆轲塔是为古义士荆轲而建,又称圣塔院塔,塔建在荆轲衣冠冢上,系沙石堆集而成,即古时荆轲馆故址,也是荆轲的衣冠冢。冢高34米,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燕太子丹诀别荆轲,知其有去无还,便收其衣冠造土假冢埋入,故为荆轲衣冠冢。 

上图为荆轲塔外观下图为刘主任为达人们讲解有关荆轲塔的背景知识

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遗址。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公里,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保存较好。西城为一防御性的附城,遗存较少。

燕下都城墙遗址

走到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城墙下,抚摸厚实的墙体,夯土仍旧结实坚硬,不禁感叹古人的劳动智慧。

弘博评: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及三地共同推进旅游“一本书、一张图、一张网”合作项目的背景下,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在挖掘自身馆藏资源文化内涵、推出创新展览的基础上联合三地博物馆、多家公司,跨界整合各方资源,将博物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通过创新为自身寻找到一条良性发展道路。这一做法对国内众多中小型、二三线城市博物馆的发展应该会有所启示。


图/文:阿X-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