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博头条|展柜自爆、展具脱落、运输受损……国家文物局终于发话了
11月22日,国家文物局在其官网发布《关于加强馆藏文物展陈安全工作的通知》(文物博函〔2016〕1813号)(以下简称“通知”),针对近期部分博物馆(单位)发生的文物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提出相关要求。
官网截图
通知称,近日,湖北荆州博物馆和浙江瑞安市博物馆展柜玻璃自爆造成文物受损、四川博物院编钟从钟架脱落造成文物受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组织出境展览在运输中发生文物受损等事故,反映出部分博物馆(单位)在展览陈列设计、展柜展具、包装运输等方面存在严重漏洞和隐患,致使文物受损,性质严重,教训深刻。
为加强馆藏文物安全管理,防控和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确保文物安全,国家文物局下发通知(注:以下红字为通知内容):
博物馆藏品的保管与利用已成为博物馆工作的最基本内容。藏品的安全与否关系整个博物馆的工作质量。 而藏品具有“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即博物馆藏品风险。通常,博物馆藏品的风险可能会来自以下方面:
●藏品本身的脆弱和原有缺陷(如藏品的老化);
●不可抗拒自然力及突发事件的影响(火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
●来自藏品保存环境的危害(如藏品库房温湿度的异常、霉菌虫害的发生、有害气体的侵入);
●在藏品保护修复工作中发生的意外(如操作失误等);
●藏品展示、包装、运输、研究中发生的意外(如展示过程、藏品布展过程中出现的事故、运输中发生的颠簸);
●安全因素的影响(如火灾、盗抢和人为破坏等)。
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采取措施积极预防能将藏品安全风险降低,尤其会提高博物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关链接:博物馆面临的安全风险与对策)
通知特别提到博物馆展柜玻璃安全应用,而在2013年5月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展厅内,曾侯乙编钟的外围玻璃罩突然发生爆裂,所幸无人员受伤,文物未受到损坏。通知中提到的钢化玻璃属于建筑玻璃的范畴,存在着很多缺陷,其中最致命的缺陷就是会自爆,即非人为性的自己爆破。(相关链接:对于那些“拆散”你和文物的玻璃,你了解多少)
来自藏品保存环境的危害可以通过针对性的环境治理,降低由环境因素带来的风险。博物馆藏品种类繁多,依据其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 可将藏品质地分为无机材料类和有机材料类;涉及藏品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有害气体、霉菌虫害等。针对这样的危害,做好藏品环境质量控制是一个好的方法。例如在库房和展室内安装空调和加湿器调节温湿度;做好库房及展室的定期清扫及病虫害综合防治(IPM)工作。此外,根据不同质地的藏品,创造适宜的保存环境也是保障藏品安全的重要方法。(相关链接:博物馆藏品“保鲜”手段大揭秘——湿度控制篇)
据业内人士称,目前我国内艺术品运输市场存在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我国现有的文物运输行业资质,实际上是参照货代资质来的,缺乏针对博物馆行业的软资质;在审核上也有很多缺陷。国内还没有博物馆有专门负责文物运输、并从事多年的专业业务人员。急需管理部门提出并主动完善管理,制定相关的管理规范,形成一个准入制度,接受社会监督。(相关链接:家有文物要远行)
部分内容参考刘舜强:《博物馆藏品风险管理》,《博物馆研究》2011 年第 3 期
编辑:木子
弘博网完成改版,全新上线!版块设置以博物馆业务部门为导向,新增展览、社教、文创、企业等,更重实操,欢迎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