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策划社教活动?听听来自基层工作者的案例分享

2016-12-19 木子 弘博网


2016年12月17日,由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北京市教育学会社会大课堂教育研究会主办的“京津冀社会大课堂教育经验介绍与案例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上,18位从事社教活动的基层工作者进行主题发言,分享社教经验。来自京津冀三地的20多家博物馆以及社会大课堂活动的先进单位、资源单位以及相关企业参加会议。



主题活动多层次应用


会上,来自京津冀地区多家博物馆单位社教部门负责人分享本馆社教活动经验。而主题类博物馆多结合本馆资源围绕同一主题针对不同受众打造不同层次的社教活动。如中国园林博物馆 的“园林探索之旅”系列社教活动就包含角色体验类、自然科学类、传统文化类和网络教育类等,其中不仅涵盖诸如非遗文化体验、园林艺术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国铁道博物馆社教部主任姜冬青介绍了“探秘火车社教活动的设计思路,这一活动围绕“火车”主题按照年龄段设计了包括“拆火车”、“拼火车”、“赛火车”、“演火车”等具体活动内容。将博物馆社教活动作出了多层次多角度化呈现,为博物馆提出了借鉴。


中国国家博物馆宣教部张帅军介绍了国博馆校合作课程《色彩缤纷的五谷世界》的策划过程,包括明确主题、解决问题、目标、文物选择、展厅讲授、教室体验环节、总结回顾,为博物馆资源与课程结合提供了借鉴。北京奥运博物馆则开发“奥运说”社教活动,为公众科普奥运知识。


“双师制”与“行前”教育


 “一些学校教师把学生放到博物馆就不管了,认为剩下的任务就交给博物馆社教人员,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办公室主任高付元提出,在博物馆在与学校的结合中,应开展“双师制”课程化活动,而不是主题活动,“不是带进学校的教材,而渗透性的活动。”


他还介绍,在社会大课堂活动学校组织的“四个一”活动经验中提出,要让活动全过程具有教育性。强化对学校三个环节的要求:即活动前准备、活动中教育,活动后交流。“并不是学生在进入博物馆才算作社教活动过程,学生在乘车路上、在楼道内排队等待都进入到社会教育过程中。”


目前很多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时都采取“双师制”教学。即:博物馆社教工作者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社会教育这项工作。例如,河北博物院开展馆校合作时,教师组织到博物馆参观,回去之后还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另外河北博物院还开设为学校教师定期开展培训的工作。


作为一线的教育系统中的一员,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室主任尹春彦分享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心得。她倡导课程在设计时应结合多学科整合内容去开展活动,一个活动涵盖不同学科的知识,形成了不错的效果。丰台区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刘建介绍了丰台区社会大课堂建设的筹划工作,他认为,课程需要资源、社会大课堂有原始积累,而资源的使用需要有课程作为载体,资源建设应与与中小学课程建设应紧密结合。


“互联网+”在馆校合作上应用


学生安全、资源与课本的结合等问题成为目前馆校合作所面临的难题,而互联网的应用对于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起到了重要作用。天津博物馆开发了“中小学数字课堂”,通过博物馆、学校和技术公司的合作,将博物馆资源如:临时展览结合学习课本开发成数字课程(包括视频、游戏等),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播放,让更多的在校学生享受博物馆资源。同时这些资源也放到公共网站进行推广。她还表示希望京津冀地区在这方面能够协同发展,进行数字课程开发,共建类似数字教育开放平台。


关于博物馆社教,也有市场中的企业参与其中,北京忆空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鹏介绍了忆空间为青少年博物馆提供公共教育项目,这其中既包括线上音频和视频节目,也包括线下图书、相关课程、以及游学项目。主要目标是培养青少年核心素养及美好人格.北京云展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则介绍了看展览数字平台项目,主要将国内博物馆展览资源制作成数字展览资源为图书馆、学校等机构提供展览服务平台,据悉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展览资源开发面向博物馆免费。


京津冀区域文化建设


据了解,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也为今年区域文化建设课题研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2016年,京津冀三地博物馆借助自身资源与社会大课堂展开充分合作,从而激发学生动机热情,在客观上推动了学科教学和素质教育发展。作为会议主办方之一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联合京津冀三地文博单位,探索共建共享的方法。该馆成功举办“寿命北疆”展览,也开发了相应的博物馆课程,并搭建平台联合一些博物馆探索走进校园,比如与博物馆社教部门合作走进窦店小学,为他们讲课。博物馆还开发了“燕国达人”品牌,会上该品牌策划团队通过品牌建设、环境建设、专题展览建设、主题活动、开发文创产品方面介绍了“燕国达人”的诞生策划过程。


编辑:木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