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同于常规认知的国家博物馆

2017-07-28 W 弘博网 弘博网


事件一:
2008年,某国新总理上任后,没有依照惯例首先访问印度,而是先去了中国。为此遭到印度持续半年的断电断气惩罚。期间,整个国家供电出现极大问题,石油价格上涨6倍。
事件二:
2015年,某国发生8.1级大地震,中国在物资和人力上提供了极大援助。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对中国充满了感激,对中国游客免签证费,国民对中国游客非常友好,甚至部分景点只对中国游客打折。
事件三:
据新闻报道,某国将于2017年8月开始接入中国企业提供的互联网服务,终结印度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



你想的没错,某国就是尼泊尔。一个北邻中国,东、南、西三面与印度接壤的国家,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个夹缝中的小国成为中印两国博弈的重要舞台。同时,低廉的物价、神秘的宗教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风光,也使其成为近年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的热门目的地。2016年漫威热卖奇幻动作电影《奇异博士》也有在此地取景拍摄。


今天,弘博君就带领大家领略一下尼泊尔的国家博物馆


国度



街景 


作为一个欠发达国家,尼泊尔的公共设施非常不健全,以道路为例,首都加德满都甚至没几条像样的公路,崎岖、迂回的土路,时而开阔,时而窄作一条小巷,晴天就尘土飞杨、雨天则泥泞难行,除了汽车外,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由于缺乏交通信号灯等现代交通体系,经常堵得水泄不通;城市与城市间的道路也很糟糕,200公里的路,开车需要7、8个小时,颠得五脏六腑几乎错位。


虽然尼泊尔印度教徒超过80%,只有不到10%的佛教信众,但两种宗教的融合程度非常高,甚至有人说尼泊尔的宗教既不算印度教,也不算佛教,而是这里特有的尼泊尔宗教。


加德满都位于重峦山谷间的一片腹地,有“寺庙之城”的称谓,无数体系庞杂的庙宇混杂其中,却有条不紊,相互包容。俯瞰加德满都,城市建筑也呈现这一特点,梯田相叠、屋舍散落,繁杂的形制与色彩中存在着一种规整。在市井烟火中,众神共处一室,这就是我眼中尼泊尔的气质,一片混沌中有其内在运行秩序,真实而又虚幻。


俯瞰加德满都


小贴士:尼泊尔历史


相传,约公元前8世纪

来自中国西藏、缅甸的阿希尔族人(Ahir)在加德满都建立起尼泊尔历史上第一个王国。

公元300年

由印度入侵的李查维人(Licchavi)统治加德满都谷地,将印度教阶级结构引入尼泊尔。

10-13世纪

尼泊尔各族争霸,谷地四分五裂,与此同时,印度北部贵族为逃避回教势力入侵之浩劫,涌入尼泊尔山区,建立若干细小部落。

14-15世纪

马拉王朝(Malla)是尼泊尔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今天加德满都谷地建筑及雕刻艺术精华,多为马拉王朝产物,分别以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克塔普尔为中心。

1768年

廓尔喀国王普利特维•纳拉扬•沙阿出兵征服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克塔普尔,次年建起沿袭至今的沙阿王朝,此后不断扩展领土,夺得相当于今日尼泊尔面积两倍的疆域。

1814年

英国入侵,将大片领土割与英属印度。

2001年6月初

尼泊尔王室突发血案,比兰德拉国王及王储等人先后遭逢不测,王位由比兰德拉之弟贾南德拉继承,留下疑云重重。


尼泊尔国家博物馆


尼泊尔国家博物馆位于首都加德满都,它的前身是1928年建立的查乌尼兵器陈列馆,建立之初只对王室成员开放,1938年开始对公众开放。作为尼泊尔第一座公立博物馆,它现在直属于尼泊尔旅游与文化部,收藏了数千件珍贵藏品,展示尼泊尔从古至今的历史与文化


博物馆大街是加德满都难得的一条像样马路,周围多是国家机关或军队驻所,建筑规整,不同于游客聚集的泰米尔区的市井气息。博物馆大门口的哨岗有持枪士兵作为安保,如此阵仗初见时可能会有些不习惯,不过他们会向参观游客微笑,并不排斥与游客交谈,态度十分友好。哨岗旁边就是博物馆商店,可以在此购买书籍、宣传册及复仿制品、旅游纪念品等。博物馆还有举办讲座和研讨会的会议室及影音播放室。


博物馆外景、哨岗及商店


参观须知: 每周二是博物馆的闭馆日,一些政府节日也会闭馆。对尼泊尔民众、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国家游客、其他外国游客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按外国人标准收费,中国游客的门票费为150卢比,约合人民币10元。如需拍摄,还要另行收费。博物馆的配套设施中注明了学生会员拥有的福利。


票务信息及门票  门票上有计数,方便统计参观人数。门票分三联,分别对应博物馆中的三个主体建筑,每参观一项会撕去一联。


博物馆中心位置是一个经过精心打理的庭院,庭院中央为白色喷水池,花坛南面是一个花瓣式花坛,花坛东南端设有一尊石佛。东、西、南三面分别分别是博物馆的三个主体建筑。


博物馆庭院


博物馆的三个主体建筑


艺术展厅 The Art Gallery


东面的建筑是艺术展馆,回转结构的建筑分成若干个小厅,一些连接处正在施工。这里主要展示石雕、金属雕刻、木雕及绘画四种艺术形式。很多展品都是裸展,让人不禁怀疑展出的应该是复制品,但事实上它们的的确确都是珍贵的文物;在博物馆中也极少见“禁止触摸”之类的标识;展柜的规格形制也不统一,更不具备防潮防尘等功能,部分展品上甚至沉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还有很多展柜的门是可以打开的,有见到游客打开柜门拍照;玻璃的反光也很严重,影响观看效果;说明牌的材质、格式、详略均不统一。


蒙尘的展品及可开启的柜门


展品主要以宗教为主题,展现出非常精湛的技艺。尼泊尔的石雕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7世纪,而在展厅中展出的最早的石雕作品,是来自公元2世纪的一件艺术品。


在李查维人统治时期,出现一些与佛教相关联的主题,这个象征和平与奉献的鹿的图案即是一例。


湿婆和他的配偶乌玛的是李查维人统治时期加德满都谷地的常见主题,这件公元8世纪的展品的姿势和形象则反映了这一时期常见形象的一种变化形式。


湿婆化身的拜布拉神像是尼泊尔非常流行的神像,不同材质均有对其形象的塑造,青铜和石质较多


18-19世纪的精美石雕及细部


尼泊尔艺术家不仅能在石头、青铜等坚硬材质上展现其非凡技艺,同样也可以在柔软有韧性的木头上创造非凡的成就。不过由于木制品不易保存,古老的木雕并没有流传至今,博物馆中保存了一些尼泊尔中世纪的木雕作品,有窗户、鼓面、柱子等宗教或世俗装饰。


18世纪的还保留了颜色的木雕


绘画厅不允许拍照,展出的都是珍贵的尼泊尔绘画作品,多是在织物、纸张、木板上绘制的宗教故事及造像,作品都保存有鲜艳的颜色。年代最早的是一件来自16世纪伊朗的文物,作品集绘画与书法于一体,历时35年才完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绘画厅外景


The Buddhist Art Gallery 佛教艺术展厅


位于国家博物馆中南面,也就是主路正对着的是佛教艺术展厅。尼泊尔虽以印度教为国教,但是从南部低地塔莱到北部高地喜马拉雅山区,佛教都深深扎根于尼泊尔人心中,从日常生活到精神信仰都产生着悠久且深远的影响。出生于尼泊尔蓝毗尼的佛陀释迦牟尼更是尼泊尔历史中最光辉的一页,其创立的佛教至今依然影响着这个世界。


佛教艺术展厅的建筑是尼泊尔式的鎏金宝顶,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一楼分塔莱西南部(佛祖出生地)、加德满都谷地(佛教中心地区)和喜马拉雅北部地区三个区域展示佛教艺术和宗教圣物,包括石质、青铜、木质等展品。


建筑上挂了一个牌子说明这是日本政府的一个援助项目


佛陀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尼泊尔西南部和印度北部。这个区域内已经发现很多佛教遗址,发掘出很多佛教艺术品,彩绘灰陶、磨光黑陶、红陶、金银币等等,为佛教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信息。


陶土动物


加德满都谷地地区很早就高度接纳了佛教,甚至要早于8世纪才倡导佛教的蓝毗尼地区。很多佛教造像及绘画在这里制造以满足尼泊尔和西藏的需求。很多高僧大德从尼泊尔去西藏弘扬佛法,而西藏的学者则到尼泊尔来深造学习。公元7世纪,与文成公主同时嫁与西藏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的赤尊公主便来自尼泊尔。


加德满都谷地出土佛教文物


佛教从尼泊尔传入西藏的过程中融合了西藏本土宗教,藏传佛教形成了诸多分支,如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又影响了尼泊尔北部喜马拉雅山区,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这个区域的器物形成了本地特色。


喜马拉雅山区出土佛教文物


二楼是曼荼罗展厅,由来自日本大阪民族学博物馆的Tachikawa教授负责策展。曼荼罗,又称坛城,是佛教密宗的经典图式,反映了佛教的宇宙观,被赋予了神圣的宗教内涵,意指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


曼荼罗是僧人和藏民日常修习秘法时心中的“宇宙图”,共有四种图纹,即所谓的“四曼为相”,曼荼罗一般是以圆形或正方形为中心,具有极高的对称美感。在藏传佛教里,通过供奉曼荼罗来供养整个宇宙是信众积聚福德和智慧以求达到圆满境界的绝妙法门。


平面图


整个展厅以“何为曼荼罗”起始,分为“佛像”、“菩萨”、“女神”、“曼陀罗示例”、“曼陀罗结构”和“曼陀罗的礼仪”等若干个区域,最后展示了加德满都谷地、空想世界的曼荼罗。这个展厅也是全馆设计感最强、展陈思路最清晰的一个厅。


这是唯一一个有设计的展厅


曼陀罗的塑造和绘制需根据比例尺寸进行。有木制的,有金属材料制做的,有绘画的、彩粉的,也有用细砂造的。按其所修持的密宗内容而造成时轮坛城、集密坛城、喜金刚坛城、胜乐坛城、马头明王坛城、十三尊大威德坛城、十一面观音坛城、药师佛坛城等。各种坛城形状相似,基本上是外圆内方,也有方形的。颜色各异,外呈圆形,其最外层为火焰,火焰以外为生物界,包括人类和各种动植物,表示一切生物都不能进入金刚驻锡之城,一律拒之于火焰外界。


说明牌


Main Historical Building 基本史实陈列


位于西面的欧式建筑为基本史实陈列展馆,相当于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是尼泊尔历史的线性陈列与专题陈列的结合,其中又分为多个小的展区。


带有欧式建筑风格


一进门先是自然历史展区,陈列了尼泊尔鸟类、爬虫类及野生动物的标本。标本的制作及陈列都显得粗糙而简陋,展厅里的照明条件很差,加上展柜玻璃常年未擦洗,想要看清展品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进门处巨大的独角犀牛头骨化石让人印象深刻。还有一件中国赠送的侏罗纪时代的狼鳍鱼化石,这也成为了博物馆中最为古老和罕见的史前遗存。


标本展区


鲸的下颌骨


接下来是一个我个人比较不理解的,我称之为“鬼娃娃”的展区。这批藏品来自海外的个人捐赠,但由于与展览主题相去甚远,再加上保养维护不佳,让这些脏旧的玩偶看起来有种说不出的诡异。它们分装在几个展柜中,突然出现在转角后光线暗淡又很空旷的房间中。起初我还以为是展示尼泊尔不同民族服饰的玩偶,越看越不对,怎么大和民族、大韩民族、爱斯基摩人的服装都有,这才知道这个展区展示的是“世界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服饰”。


玩偶展区


民族学展区是用场景复原的方式展示了尼泊尔从南到北三个区域人们的生活场景。尼泊尔国土面积虽小,但在民族学意义上其多样性和显著性是不容忽视的。尼泊尔有一百多个民族,其文化多样性让其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场景复原的民族学展区


历史展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通史陈列,并没有通过器物帮助参观者梳理出尼泊尔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而只是点状陈列了若干件文物。这些点状陈列像是从不同时期的生活用品中挑选出来的物品,仅从陈列很难看出他们彼此的逻辑关联。


展览首先陈列了尼泊尔境内不同地区发现的石制工具,包括木斯塘地区山洞里发现的人类化石。之后还有国王与内阁长达300年战争中使用的武器与枪炮的展示,以及尼泊尔艺术黄金时期的马拉王朝与沙阿王朝的雕塑和绘画。


史前石器


此外还有一个关于回流文物的展厅。很多国家都存在文物走私问题,在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国内环境比较动荡的时期,这一现象更为严重。20世纪60至80年代,大量尼泊尔的文化遗产被非法出境。1979年,尼泊尔签订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之后,政府开始在这一领域采取行动,大多数被收缴或追回的文物都在这个展厅内。


除此之外,并未见临时展览。




对尼泊尔国家博物馆的总体观感是觉得它太过于简陋、粗糙,没有常规认识中一国之国家博物馆该有的气派。位置、建筑等硬件设施还算说得过去,可是软件却普遍缺少规范和协调。相较而言,藏品的体量较小,三个主体建筑的展示即使认认真真的看最多也就需要半天时间。


文物研究及保护情况从展陈中可见一斑。由于展柜密封性不好、恒温恒湿条件都不具备,我尤其对木制品、绘画作品的陈列感到担心。展览策划及展线排布都不尽如人意,即使做了功课,但在参观结束后我对尼泊尔的历史文化还是缺少整体的把握,在大街小巷游荡时积累的关于印度教、佛教的疑问也没有得到解答,对尼泊尔艺术文化也缺少直观的感受力,藏品的收集与展示都不能撑起我对尼泊尔的一种粗概认识。


基本不存在的展厅设计


此外,展厅的氛围营造,如形式设计、灯光等,基本都是缺位的。我去的时候是阴天的正午,展厅中不少区域光线较暗,仅有的照明设施则是黯淡的白织灯灯光。展厅内的展柜、标示系统等也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


简陋且不统一的文物说明牌 


当然话说回来,如果带着已有的一套衡量标准来看,尼泊尔国家博物馆的确有太多不合“规范”、低于“标准”的地方。但是,相比于尼泊尔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博物馆的现代化程度已经是相当高的。从站岗的士兵、到售票人员、到展厅里的看展人员、到在忙碌的工作人员,一群群穿着校服来参观博物馆的学生,一路接触都给我很不错的感觉,他们会用发自内心的笑容回应我的问询,会热心引导我的参观,那是一种尼泊尔人特有的内心平和和友好纯良。这些最自然、最无法矫饰的部分补偿了我的参观体验,也让我感受到他们在努力给予这个展示祖国历史文化的地方尽可能的尊重。


在博物馆里参观学习的学生



编辑:大萌萌,We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