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物馆教育研究将何去•何从?

2017-07-30 《博物院》杂志 弘博网


本文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对近三十年中国博物馆教育研究领域的主题演化进行分析,揭示各阶段研究主题的分布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整体演化规律与趋势,为博物馆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背景分析


博物馆教育是博物馆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一种实践方式,伴随社会发展和博物馆观念变迁,其表现出鲜明的动态化特征。作为舶来品引入中国,博物馆更多地被早期先进知识分子认为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推动社会变革、促进国家进步的重要工具,博物馆教育功能因而备受重视和推崇。


有学者从中国博物馆教育实践出发将其发展划分为:初始(1905-1949年)、曲折发展(1949年至改革开放)、大发展(改革开放至新世纪)三个阶段,与博物馆教育实践相应,博物馆教育理论研究也在展开。


数据分析结果


1.数据统计

以《中国学术文献总库(网络版)》(CNKI)为数据源,以“博物馆教育”为检索词,获有效文献计1257篇。



2.阶段性分析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1985年后的三十年中整体呈递增趋势。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2001)

博物馆教育研究的起步阶段,发文量各年略有起伏;

第二阶段(2002-2010)

年发文量均在20篇以上,比上一阶段有较大提升,且呈现较为显著的增长,这一阶段可称为博物馆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2011至今)

年发文量均在100篇以上,表明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博物馆教育成为研究热点。


各阶段核心作者分布


1257篇有效文献共由1242名作者贡献。第一阶段以高校教师为主;第二阶段研究人员主要来自自然科学博物馆和科技馆;第三阶段核心作者背景构成则较为多元



各阶段主要研究机构分布


从研究机构类型分布来看,博物馆略多于高校。从阶段分布情况看,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机构在博物馆教育研究方面起步较早;而复旦大学、湖南省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等在第二三阶段表现上佳,攀升幅度较快,居于发文总量前列。



研究主题阶段性分布及特点分析


1.第一阶段(1985-2001)研究主题分布及特征

由于该阶段文献数量较少,共遴选出36个关键词,以博物馆工作、博物馆学、博物馆事业、陈列展览为中心,以教育工作、教育内容、藏品研究等为次中心。


这一阶段主题内容可归纳为4个方面:

(1)博物馆教育定位研究,即在博物馆工作、博物馆学中寻找博物馆教育所处位置;

(2)博物馆教育资源研究,该阶段将陈列展览与藏品视为核心教育资源;

(3)博物馆教育性质研究,主要将其定位于爱国主义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及终身教育;

(4)不同类型博物馆的教育研究,这一时期对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的教育问题探讨较多。


此阶段是博物馆教育研究起步时期,研究主题内容体现出鲜明的基础性和宏观性。


2.第二阶段(2002-2010)研究主题分布及特征

该阶段共遴选出67个关键词,以博物馆事业、博物馆工作、博物馆学、博物馆建设为中心,以爱国主义教育、陈列展览、馆藏文物等为次中心。



这一阶段研究主题内容可归纳为6个方面:

(1)博物馆教育定位研究;

(2)博物馆教育资源研究;

(3)博物馆教育性质研究;

(4)博物馆教育理念及方式研究,关键词包含多媒体技术、教育方式、讲解过程、讲解内容等;

(5)不同类型博物馆的教育研究,关键词涉及数字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大学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等;

(6)博物馆教育对象研究,关键词涉及公众服务、观众、青少年教育、教育对象等。

 

博物馆教育对象研究、博物馆教育理念及方式研究,这两个新出现的方面表明研究逐渐由宽泛宏观的基础性思考趋于微观层面,并贴近博物馆教育实践需求。


3.第三阶段(2011-2016)研究主题分布及特征

该阶段共遴选出74个关键词,以教育功能、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馆校合作为中心,以博物馆建设、陈列展览、博物馆学为次中心。



这一阶段主题内容可归纳为7个方面。与上一阶段相比,馆校合作研究逐渐进入视线。


主题演化规律与发展趋势


从整体看,首先,主题类目数量呈增长趋势,第二阶段是博物馆教育研究框架趋于形成的重要时期;其次, 主题类目平均规模变大, 各主题类目涵盖关键词平均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说明研究逐步向内涵化与纵深化发展。

 

1.博物馆教育定位研究

从各主题类目具体演化来看,“博物馆教育定位研究”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后让位于博物馆教育性质研究。


2.博物馆教育性质研究

出现在第一阶段,在第二阶段保持稳定发展,属于中频主题类目,至第三阶段发展为热点。博物馆教育性质具有多维性,在不同视域下呈现出迥异的性质侧面,其传统性质定位为社会教育、公共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终身教育等。一方面与博物馆在社会当中的作用与功能相吻合,另一方面也受宏观政策影响。在“馆校合作”背景下与学校教育相比较,出现新的关键词,如非正式学习、第二课堂等。

 

3.免费开放

从第二阶段起成为该主题类目的一个新讨论点,这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大背景密不可分。

 

4.博物馆教育资源研究

教育资源的挖掘是博物馆教育实施的前提,对其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传统观念中的陈列展览、藏品拓展为有形和无形两种资源,前者包括博物馆的建筑、环境、藏品和展览等,后者则是指有形教育资源所负载的各种知识和信息。

 

5.不同类型博物馆的教育研究

其规模无显著变化,属于低频主题类目。博物馆教育及其实施特点与博物馆类型间存在一定对应关系。随着中国博物馆实践的发展,新兴博物馆类型得到一定关注,如生态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以这种研究重点的变化体现出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6.博物馆教育理念及方式研究

为第二阶段新增主题类目,与博物馆教育实践联系最为密切的便是博物馆教育理念与方式的研究。除了博物馆原有的讲解、陈列设计及多媒体技术教育的教育手段,又新增教育模式、互动、新媒体、信息技术、数字化等当代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因素,使原有领域扩容,拓展了研究范围。

 

7.博物馆教育对象研究

为第二阶段新增主题类目,在第三阶段呈扩展性发展。教育对象研究是“因材施教”理念的体现。多集中在观众、教育对象、青少年对象的研究上。

 

8.馆校合作研究

作为第三阶段新增主题。在“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及2015年初颁布的《博物馆条例》的背景推动下,馆校合作研究成为当前最为活跃的研究主题。结合主题突变性及演化状态,可以预测馆校合作、博物馆教育理念与方式、博物馆教育对象等是博物馆教育领域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博物馆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有转向应用研究的趋势。博物馆学作为一门实用之学,其根本出路在于从博物馆的实际工作出发,研究现实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这也是博物馆教育领域应秉承的发展方向。


结  语


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研究主题的演化均为动态过程,具有产生、消亡、分裂、合并、扩张、收缩等运动形式。博物馆教育作为博物馆一项重要而稳定的职能,其实践与研究仍将继续。本研究立足当下,回顾该主题近三十年的演化发展,其内部阶段性可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加以分析,而判定这三十年在该领域整个研究生命周期中所处位置则需借鉴他理论。


库恩(Thomas Samuel Kuhn)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为当前博物馆教育研究在该领域总体研究发展中进行定位提供可能。库恩将某一学科的知识发展过程分为“前科学”“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三个阶段。其中“前科学”是知识发展的早期阶段,研究多就本学科基本观点进行讨论,并提出未达成共识的各种理论;“常规科学”则以范式形成为标志,并根据已成为范式的理论进行理论深化和应用方法的研究;而在“科学革命”阶段,随着研究的成熟,科学活动中会出现与现有范式不一致的新现象,打破旧范式,使学科呈螺旋状开始新一轮的“前科学”阶段。将近三十年中国博物馆教育主题研究的演化表现与此理论相对照,会发现其仍处于由“前科学”向“常规科学”过渡的阶段中。中国博物馆教育领域仍有广阔空间尚待深入探索。


本文已获得《博物院》杂志授权,改编自《近三十年中国博物馆教育研究主题演化分析》,原文刊载于《博物院》杂志2017年第2期(总第2期)。作者:刘迪、刘君杰、周沫、张发亮。



《博物院》杂志2017年第2期


《博物院》杂志

 

《博物院》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共同协办的国家级博物馆行业期刊。该刊主要栏目有:专题探索、理论研究、博物馆实践,涵盖与博物馆相关的以下学术研究成果:博物馆学理论与博物馆史;藏品征集与保管;藏品修复与保护;藏品研究;展览与展评;博物馆教育;宣传与文创;博物馆管理;开放与安保;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数字化与信息化;专著与论文述评;与博物馆相关的历史与考古研究、古建筑和古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


《博物院》杂志为双月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136面,全彩印刷,面向国内外发行。

 

投稿方式:

1. 电子版发送至邮箱:

bowuyuan@mail.sciencep.com;

或注册登陆投稿平台:

http://ees.scichina.com/user/login.action。

2. 纸质版请邮寄至本刊编辑部。

 

订阅方式:

1. 读者可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码80-603。

2. 读者也可在中科期刊淘宝店网购或与本刊发行部联系。

 

联系方式:

电话:010-64033878   010-63370450

传真:010-64030141

地址: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100717


统计数据来自《近三十年中国博物馆教育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编辑:Rida


相关链接:

寓教于“馆”:如何将博物馆打造成为青少年教育和美育的校外课堂?

博物馆教育的价值: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临展、教育、文创、传播,博物馆亟待解决的4大问题


点击阅读原文 订阅《博物院》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