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博三件藏品今晚登录《国家宝藏》,它们的英文翻译充满了“中国风”

2018-01-21 Double L 弘博网


博物馆里,文物的标签,总是一个容易被忽视,但是又不可或缺的东西。大部分的标签,可以告诉来到博物馆的观众,他眼前的展品叫什么,是什么材质,来自什么时代等基本的信息。而在这些信息之中,文物的英文翻译,又是常常会被我们忽略的部分。


然而,文物,这些承载着古老历史文化的文物,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世界各民族的宝贵遗产。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走进中国的博物馆,文物名称、介绍等的英译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毕竟当这些外国友人来到博物馆,除了博物馆内外环境、硬件设施如何,展品的精致华美可以给与他们最直接的感受,标签等对于展品的英文介绍,才能让他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眼前的一切,也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与内涵。(尽管也有一些博物馆已经开设了英文导览等服务,但是文字性的解读仍旧是大部分人更常见的方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物种类的繁多,数量的庞大,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同时,也给英译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郭建中先生,曾在《中国翻译》杂志中,一篇关于某古代文化博物馆的文章中,针对文中出现的不少专有名词和考古术语,简单探讨了汉译英中的学术问题。在说明汉译英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郭老先生用了两个例子:一种是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或表达方式,如古代的一种称之为“耜”的农具;一种是虽然在英语中能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但由于这种专有名词不常用,一般人不熟悉,如“干栏式”建筑。这两个例子已经表现出了博物馆汉译英工作的困难。甚至有的时候,连我们自己都对藏品了解不够深入,就更不要谈能做好翻译了。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反应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的转换。因此忠实,是翻译最重要的原则。


让我们看看历代翻译家对翻译标准的认识:唐代的玄奘认为翻译“既须求真,又需喻俗”(忠实于原文,又要译文通顺)。清代严复提出的翻译准则“信、达、雅”(重视准确,通顺流畅,注重修饰),可以说对中国近代和现代翻译事业的影响相当深刻。总结前人的观点,再结合现代的翻译家,如张培基、闫庆甲、庄绎传等人的认识,我们可以归纳出翻译的三个原则“忠实准确、通顺流畅、风格得体”。这三点缺一不可,且(根据重要程度)次序不可颠倒。

 

作为翻译的一个分支的文物名词翻译, 42 35168 42 14985 0 0 2289 0 0:00:15 0:00:06 0:00:09 3266 42 35168 42 14985 0 0 1811 0 0:00:19 0:00:08 0:00:11 2822 42 35168 42 14985 0 0 1616 0 0:00:21 0:00:09 0:00:12 2935了要遵循上述三点翻译原则,基于文物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和文化内涵,它又具有更多的特性,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点:


1

---民族性


民族性,指翻译过程中,不能抛弃文物的民族特征,而要通过翻译,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民族内涵。中国历史文化悠远流长,不同时期的文物也各有差异,这些特色,正是这些不同,使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因此,在翻译中,民族性不能舍弃。


伯公父簠,翻译为Bogongfu Fu —— Food Container,体现了民族性的原则

2

---信息性


文物翻译过程中的词汇除了语言信息内容之外还包含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这种翻译工作的核心是把埋藏的文化信息以最小的改动、最大限度地传递给读者。换句话说,文物名词一般都承载一定的信息,即对其有直接或间接的说明作用。这样的名词能使人见名明义,具实用性。


夔(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一条腿的怪物)在进行翻译时,不能简单得翻译为Dragon,既不符合传统文化中夔的形象,也与西方的龙在形象上不符合。而卣在英文中也找不到对应的词汇,因此翻译为You (Wine Vessel) with one-legged monster image比较合适

3

---简洁性


翻译的目的是传递信息,使外国观众通过语言信息来了解中国文化,译文结构要严禁,措辞要准确,行文要简洁,能让外国读者一目了然。


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玉虎”,可翻译为“Jade Tiger”

4

---自释性


考虑到外国观众的接受能力,在简洁的前提下,译文还应具有自释性,也就是读者可以在看到译文时,一定程度上,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该翻译。不具有自释性特点的翻译,可能会影响读者的理解。


象尊,可翻译为Elephant-Shaped Zun——Wine Container

5

---回译性


所谓回译性原则,就是指文物的英语译名在形式和结构上尽量与中文名称相近,这样中国读者或听众读到或听到某文物名词的英译形式时,脑子里能够立即反映出其中文的表达方式,如此才能真正达到信息的双向传递的目的。


如“埙”(一种古乐器),可直接翻译为“Xun”

 

基于这些原则,文物翻译主要遵循以下四种方法:


1

直译。直译能传达文本原有的意义,保留形式与风格。当译文能与原文产生同样的文本效果,而且在目标语中也能找到一一对应的词汇,译文通俗易懂,符合英语表达习惯,那就采用直译法。


2

直译加注释因为中外文化差异的不同,有时仅仅采用直译,不能有效表达其包含的信息,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产生误导。注释可以有效弥补直译产生的语义空缺,有效传递文物蕴含的文化信息。


3

音译加注释音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语音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语音表示出来,音译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将民族特色相对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读者。但是单纯的音译一来是不易理解,二来是容易造成理解偏差,因此需要注释,加以解释,帮助理解。


4

解释性翻译涉及一些汉语特有的饱含文化内涵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往往出现词义空缺和文化缺省。为了不出现文化错位的情况,更好地传递文本信息,以达到准确传递的目的,有时候需要借助解释性的描述来进行翻译。


现在你已经了解了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不妨用你刚学到的知识来看看下面三个展品的是如何遵循翻译的原则,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进行了翻译。


大克鼎 Bronze Da Ke Ding (food Vessel)


缂丝莲塘乳鸭图 Silk Tapestry with Kesi weaving Design of Ducks in a Lotus Pond


商鞅方升 Bronze Square Sheng (a unit of dry measure for grain) of Shang Yang


总结起来,其实文物翻译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在便于外国游客理解的基础上,保留中国文化传统的原有特色,因此如何协调两者,十分重要。而更为重要的,则是了解文物的内涵,只有深刻地了解,才有自如的表达。因此上述三件文物翻译的到底如何,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听一听它们前世今生的故事。今晚19:30,CCTV综艺频道,《国家宝藏》上海博物馆,大克鼎、缂丝莲塘乳鸭图、商鞅方升,记得来看喔~



*本文参考自《浅析考古词汇的英译》(马晓辉著)和《考古文物名词英译探讨》(师新民著)

编辑:Double L#大萌萌


相关链接:

当“性侵”成为社会焦点,博物馆怎能“置身事外”

观展|只有两件展品的微型展览?上博“典雅与狂欢”的观展体验与思考

全新智化寺——北京文博交流馆六大展览等你来看

博物馆多元需求下,策展人如何架起知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卖萌打开的博物馆文创路,怎么走下去?

建设“博物馆之城”,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喜欢黄金白银?那可别错过南宁博物馆的这场超贵气展览呦!

喊话博物馆:你的展览会讲故事吗?

北大赛克勒用“学术支撑”起的“另一个世界的想象”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