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中国大学要培养怎样的博物馆人?博物馆又该怎样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
2018年11月29日,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公众考古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博物馆学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市文物局、山东大学、上海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博物院》杂志的21位资深专家出席会议并发言。
本次会议聚焦“博物馆与社会服务”和“博物馆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两个主题,参会专家密切结合自身在博物馆一线的工作实际与高校的教学实践,围绕我国博物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新时期博物馆服务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议开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钱益汇教授主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董增刚教授、考古系主任袁广阔教授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教授分别致辞。闭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范佳翎博士主持,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章宏伟研究员就会议做了学术总结。
会议现场
开幕式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董增刚书记首先表示了对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的欢迎,并简要回顾了历史学院自2007年成立至今在专业教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与专业的科研教学平台。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主任袁广阔教授回顾了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从一个学科方向到今天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的历程与目前师资构成、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表达了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积极参与社会服务、致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强烈愿望以及与各大院校、博物馆深入合作的殷切期待。
教育部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教授简述了不同高校对“文物与博物馆”学科的隶属设置与学科体系建构的探索,认为各高校在学科体系建构与人才培养方面应充分结合自身特色与实际,不拘一格。
此外,方辉教授认为,在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背景下,相比于“考古学”,博物馆学在服务社会方面的优势更加显著。“服务社会”是高校“文物与博物馆”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与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阎志教授结合国内外博物馆案例,认为当下我国博物馆已经进入了“公共产品”时代,其发展应该深刻立足于社会的发展,并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甚至以博物馆复兴带动城市复兴。展望未来,阎志教授提出应建立具有全球视野与高度战略眼光的博物馆智库,创新博物馆体制机制,以制度引领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吴十洲教授引用苏东海先生的论述,结合日本博物馆行业案例,提出当前我国亟需一部博物馆法,从国家法律的层面对博物馆中的“人”和“物”的资格进行确定。
同时,吴十洲教授也谈到目前我国博物馆学研究的地位较低,博物馆学的课程体系应涵盖专业基础、专业选修、主题讲座等,夯实基础的同时,支持人才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孔祥星先生从自己在博物馆一线数十年的工作实践与调研出发,认为在当前博物馆的科学研究中,博物馆学研究不被重视、发展滞后;一些地方性的博物馆在展陈策划中,过渡依赖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单位的方案设计,而忽视了自己当地的特色。
此外,孔祥星先生强调应重视博物馆学的研究,处理好博物馆学研究与博物馆具体运营之间的关系;博物馆的运营与发展不应“千馆一面”,而应充分结合所在地方社会与馆藏资源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面,孔祥星先生认为需要在通识性基础训练的基础上,立足当下中国的国情,结合博物馆实际需要,注重人才的专业性多元化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具有大局观、使命感的新型管理人才。
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章宏伟先生介绍了故宫学概念的提出、近年来故宫学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实践情况,提出目前故宫学发展面临的困境:
1、故宫学学科归属问题;
2、故宫学与博物馆学的关系;
3、故宫学人才的就业问题。
此外,章宏伟先生认为,故宫属于博物馆中特殊的一类,因此故宫学与高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博物馆学人才培养的探讨提供参考。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曹兵武结合博物馆实例,以“二律背反”来概括我国博物馆行业发展迅速与博物馆学研究发展滞后的尴尬境况。他认为目前博物馆学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如何认识和建构“物”与“人”的关系,博物馆学当前对“人”的重视不能完全否定和抛弃对“物”的研究。博物馆学中对“物”的研究与考古学中对“物”的研究不同,它不只面向过去,更面向未来。
同时,曹兵武先生还强调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对博物馆及博物馆学的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在人才培养方面,曹兵武先生提出高校与博物馆应该增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完善从理论到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都博物馆原副馆长、北京博物馆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崔学谙先生结合北京地区博物馆事业特点与工作实践,指出我国博物馆事业现阶段的发展面临制度陈旧、人才流失、隶属关系复杂、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此外,崔学谙先生通过调研数据揭示了当前博物馆服务社会存在的问题,从北京地区博物馆展览与社教的优秀案例出发,指出博物馆应进一步转变观点与定位,真正实现面向广大公众。同时,崔学谙先生认为博物馆科学研究中对藏品本体、博物馆基础理论与综合方面的研究都十分匮乏,这严重影响了博物馆面向社会输出文化产品的质量,制约了博物馆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
在人才培养方面,崔先生认为博物馆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博”至关重要,既要有通识性知识作为基础,也要掌握专业性的技能。
首都师范大学宁强教授从教学实践出发,指出当前文物与博物馆学科体系不健全,博物馆场域下的藏品阐释和美育训练都亟待补充和增强;在人才考核与学科评估中,应建立适宜博物馆学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而现有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考古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的基础上,不适宜目前博物馆学方向的学生论文的评价。
此外,宁强教授结合博物馆工作的实际,指出博物馆讲解员的培训体系存在问题,过于专业的讲解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公众的认知水平,博物馆的“讲述”与公众之间存在一定距离。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潘守永先生认为,目前对博物馆学社会服务和学科建设的探讨需要建立在特定的语境之上。潘守永教授从历史角度回顾了中国博物馆学体系的建立,介绍了国际博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博物馆职业伦理与社会角色等进行界定的文件,并指出学科的设置存在随机性;认为当前我们基础人文社会学科如人类学的严重滞后,直接影响了博物馆学学科的发展。曾经中国的博物馆学在研究内容上是比较清晰的,而今天我们在讨论博物馆学学科建设时需要区分事实与现象,反思当前已建构的“博物馆学”体系是否真正有效,是否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在人才培养方面,潘守永教授指出,应该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尽快适应现阶段博物馆事业发展状况与特点。
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徐坚先生提出,博物馆学学科建设十多年来一路走来十分不易,学科定位不清晰,执教老师们也存在困扰。徐坚教授认为从Museology开始,可能对博物馆学的定位就是不准确的。博物馆学是一个场域学,如美国学,没有相对独特的理论内核与材料体,与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存在较大差异,其英文表述用“grahpy”构词似乎更合适。
此外,徐坚教授认为“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自2011年公布以来,其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学生从课程体系中得不到未来从业真正需要的专业培训,难以迅速适应工作的现实需求。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刘曙光先生首先提出对“博物馆学是什么”的疑问由来已久。在服务社会方面,刘教授指出博物馆不仅要在学科的人才培养中强调服务社会的意识,而且要在实践中加强对服务对象——社会公众的研究,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观众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博物馆不能迎合观众,而是要培养观众。
在人才培养方面,刘教授指出学校的博物馆学教育一定不能脱离当下我国博物馆的发展水平与阶段性特点。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秘书长李金光先生引用苏东海先生的话,指出对博物馆学学科建设的讨论中有争议有共识,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李金光先生指出,博物馆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中承担着实践者的职责,而院校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监督者和挑错者的角色。在博物馆学的理论建构方面,应该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方法,立足中国的社会实践。
此外,李金光先生结合中国博物馆协会的工作实践与调研数据,指出当前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处在历史的最高峰,期待中国博物馆学在新时期取得理论与实践的新突破。
北京市文物局宣教中心杨玉莲主任以最近在清华大学博物馆进行的直播为例,从一线单位用人的角度提出近年来涌现的新技术应该纳入到文博人才的培养当中,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博”,引入传播学、教育学、广告学等专业培训,让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当前博物馆的一线工作。
《博物院》期刊编辑部主任张亚娜女士表示,《博物院》作为专业学术期刊在未来博物馆学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中将积极做好学术的后勤服务工作,不断推动学科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钱益汇教授认为,博物馆作为连接藏品与观众和社会之间的重要媒介,博物馆需要加强藏品内涵的深入研究和合理阐释,重视博物馆观众认知的差异性研究,加强博物馆与社会关系的多视角解读。在当前博物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新认识博物馆学学科体系的内涵与外延恰逢其时。目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很显然难以适应我国博物馆行业的需求,高校应当加强对博物馆行业的调研,从行业人才需求实际出发,调整培养思路和基本要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校与博物馆的联合,重视理论和实践,培养出行业所需,也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的复合型博物馆人才。
“博物馆学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在博物馆学研究与博物馆事业发展中都是永恒的议题,不仅需要理论上的争鸣,更需要实践的不断验证。此次会议上专家学者们的热烈讨论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对博物馆学和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殷切期待。未来,首都师范大学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也将积极发挥学术平台的作用,推动博物馆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来源:CNU博物馆发展研究中心
文/ 谢雨婷 于觐诚 图/杨志伟
编辑:City#Chris
相关链接:
博博会|中英博物馆策展与文博IP发展论坛:合作共赢,讲好中国故事
凯旋门博物馆遭受“黄背心”袭击,危机之中博物馆如何保障安全?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