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博头条】博物馆禁止不文明行为与提升博物馆观众参观体验的关系
荷兰国立博物馆为号召观众放下手机和相机,举办了一场让观众当场亲自绘制藏品等活动。这一举措让观众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与理解画家的创作与艺术魅力,能够让参与者真实地走进艺术;同时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减少了一些人参观时习惯性拍照发到网络社交平台中,表示“到此一游”这类无意义、甚至对一些不允许拍照的展览来说是不文明的行为。
当前,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一些观众的不文明行为仍是时有发生,本文就博物馆该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对不文明行为进行规范与引导做些许介绍。
荷兰国立博物馆外景
前些年,在参观博物馆等文保单位中出现过大量不文明现象,诸如“到此一游”乱刻乱画、使用闪光灯拍摄照片、在展厅内大声喧哗、跨越警戒线靠近展品等等,引发社会对文明社会的反思,并开始关注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等问题。
针对参观博物馆的不文明行为,国家旅游局也于今年出台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对严重损坏文物的不文明行为游客拉入黑名单。
博物馆有诸多警示性的标识牌,包括禁止拍照、禁止使用闪光灯、请勿触摸、请不要大声喧哗等等,具有非常明显的警示作用。博物馆展厅内还常设工作人员以维持秩序,观众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您好,这里不能拍照”
“请不要触摸展柜”
“请关闭闪光灯”
非常严厉的工作人员会说“请把相机和手机等收起来”
如今,国家法规、强制措施及社会舆论为博物馆藏品保护、古建筑保护等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文明出行从我做起”等已成为社会共识,公众参观博物馆以进行娱乐、利用博物馆以促进学习的意识不断增强,参观中的不文明行为大大减少。
但乱涂乱画、闪光灯拍照等行为屡禁不止,不文明现象仍时有发生。人们也开始思考,这些不文明行为背后包含着什么样的信息?博物馆除了采取警示和强制措施,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改善这一情况呢?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认为“到此一游”是人的本能欲望的表达,应该以教育、引导、宣传等等各种方式来寻找合适的途径,在保护历史文化、文物古迹的同时,满足人们表达的需求。
比如专门手写的电子屏幕,让观众随意在上面写写画画,并且加以存储,并且还可以制作成特辑,专门播放等等。
英国True North 机构创意总监Karen Hughes在《卫报》文章中写到:博物馆也要多想想应该做的,而不是禁止的事情。
“请享受草坪!”——告示牌出自英国国家信托机构发起的“自然乐园”活动,该活动鼓励观众享受参观。
展厅中禁止拍照、禁止携带食物和饮料、不许触摸、禁止讨论等标识牌有必要放置,但无休止的重复会使参观者永远不会感觉放松或者参与进来,应该不止要强调人们禁止做的事,更要试着为观众指明可以做的事情。
比如在在某件易碎藏品周围设置一个限制区域,只需解释原因,然后引导观众前往一个能够近距离参观细节的地方(比如线上参观)。如果观众获得了解释,也会更为放松,更为理解。
博物馆设置禁止标识并制定相应规则,是合理且应当的,不过就像Karen Hughes所说,博物馆应该不只是采用声色俱厉的方式去谴责不文明行为,更要尝试着用引导、教育的方式。以互动方式在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同时,减少了不文明行为,也让观众在舒适的环境中收获学习与娱乐,更好地发挥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北京晨报刊登的张颐武《“到此一游”的欲望中外都有 古今不绝》、湖南省博物馆谢颖译自英国《卫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