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头条 |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说了什么

2016-01-11 我叫文博专硕 弘博网


1月9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北京紫玉饭店举行。与以往不同,参与此次研讨会的除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14所高校学科负责人外,还有首都博物馆、中国文物报社、科学出版社等十余家文博用人单位代表参加,与会者共50余位。


睁大眼睛,就能看到熟悉的他和她……


主要问题 生源差,学制短


开设文博专硕的高校一大鲜明特点,即多为国内重点名校,但考生本科院校水平参差不齐,二三本院校普遍,且跨专业者甚多。多数高校学科负责人表示生源过差。对此,北大的解决措施为,增加本校推免人数(10变为15,总数20);吉林大学扩招本校的相关本科专业,继而增加本校专硕推免名额。


学制两年是另一大问题。学科负责人和用人单位都表示,两年太短,还有半年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真正学习时间太短,影响培养质量。北大孙庆伟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肖小勇表示,学制短使得学校的国际交流计划不能实施。西北大学赵丛苍教授极力主张三年学制,认为不能从时间上就让学生受歧视。


探讨性问题: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实习及毕业论文


学科定位


当前,各高校在文博专硕的大名称下,分为博物馆学及其他若干专业方向,覆盖了文物、考古、文化遗产、文物建筑等多领域。对此,山东大学栾丰实教授、南京大学水涛教授认为,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学科资源优势,开设特色专业方向,不应求全求多。比如首师大的公众考古,在业内搞得风生水起,是专属于自己的学科特色;北京联合大学在京众多名校的包围下,也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走出了自己的特色文博之路。


一些用人单位从实际需求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河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主任陈飞、河南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院长张得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永志均表示,专业方向设置应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打破院系学校院系的授课范围,强化专业课学习和实习,甚至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资源和专业优势,设置专业方向,或者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


对于从实际需求出发,设置“有用课程”的说法,北京联合大学冯小波教授认为,不能一味迎合、满足社会需求,学校的通识教育也重要,过于专业化会窄化学生的就业面,需求小。


实习


实习是专硕培养的重要内容,教育部规定要有至少6个月的实习时间,但是当前的实习课程缺乏统一规范,标准参差不齐。去考古工地实习者,多依靠导师个人私交;博物馆实习,以所谓观众调查研究应付差事者众多。用人单位表示,支持学生长期参与实习以适应实际工作,为日后步入岗位做准备。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形式,从多样性(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到规定为必须为学术论文,多数专家认为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因为文博专硕的培养目标是应用技术型人才,不一定要按学术的理论标准要求。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马清林认为,应增强学生的学术能力和水平,发表文章应为硬性要求。


绝对性观点:提倡双导师制


引入校外导师,强化对学生实践方面的培养。以首都博物馆副馆长黄雪寅为代表的用人单位代表多数表示应当如此。高校学科负责人也多数认为,应增强技能训练,双导师指导,技术和理论分开。但是校外导师的培养费用是另一隐形难题。

此外,北京科技大学魏书亚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宁强教授分别介绍了西方文物保护课程设置和美国的博物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总结一句即为,宁可减少招生数量,也要保证培养质量。减少招生数量是否可以解决生源差的难题?另外,如黄雪寅研究员所说,博物馆学专业应加强国际交流,与时俱进。


文博专硕是一个现实需求下产生的新事物,发展至今只有5年的时间,有所问题在所难免,但是无论以何种方式,找寻怎样的探索,不能舍本逐末,降低专硕人才的培养品质。北大孙庆伟教授表示,要提升本校文博专硕的培养品质,不能砸了北大这块金字招牌,这应为各高校之共识。南京大学在没有成熟的培养模式下,对于文博专硕和学硕在课程、学制、待遇上不作差别对待,只是增强对专硕的实践性培养,满足最初的人才培养目的。如此,文博专硕是学硕中最懂应用技术的,技术型人才中最会做理论研究的,用人单位也会摒弃对专硕的歧视与不认可。

小编说

作为一名“鲜灵灵”的文博专硕毕业生,听专家们讨论学科发展,说出了为学生时和毕业后的切身感受。两年时间太短,没有好的引路人,当我明白这两年该如何更好的学习与获得时已然毕业,步入社会。无怪乎用人单位的专硕歧视,个人感觉专业学习过浅,需要在进行知识积累后与切实参与的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学习,对于跨考学生应花更多时间,从书本和实践中去了解所学专业,培养比知识更重要的专业素养。


黄雪寅研究员说,不要与已毕业的学生断了联系,从他们身上会得到更多想法与思路。我很赞同,已毕业学生对高校来说如同实验品,总会验证某些东西。如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好的资源,首先还是想回馈给母校,也想把自己经历中的一些感受与师弟师妹们分享,让他们有所收获,少走弯路。


研讨会上,首都师范大学与西安博物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西安博物院院长张颖岚表示,愿为首师大共同推动文博专硕人才的培养。很多博物馆都以此类方式与高校合作,但是如何以更规范有效的方式进行,我认为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有专门的研究生实习岗位提供,以博物馆正式的招聘渠道进行,提供薪酬。如此,可能实习工作的属性更多,但确实学生能从中学到东西。但国内博物馆实习生,多由实践导师指派到与之熟悉的博物馆。正如老师们所说,做观众调查者、无所事事的实习岗位甚多,如此实习便没有了最初的意义。


博物馆是否可以在 设置专门的实习岗位,让学生参与真正的博物馆工作,这样也增加了博物馆可用人力?

就在此次会议当天,湖北北京高校博物馆专委会交流会议在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举行,某编赞其博物馆之用心超过预想。但更多高校博物馆和地方中小型博物馆如沉默的羔羊,只要维持开放就好,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人力。何不好好发挥学生的作用,也让其充分参与博物馆的工作,双方受益,不是吗?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