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博名家 | 国博黄琛系列访谈2:夯实基础工作 探索中国的博物馆教育模式
上期访谈中,黄琛分享了他的博物馆教育理念。本期,且听他细说国博教育活动的开发设计故事,我们能借鉴吗?
教育活动设置
弘博网(以下简称弘):我从国博网站上了解了国博的教育活动,但不是很理解,请您谈谈国博的教育课程是如何设置的?
黄 琛(以下简称黄):国博课程,按内容不同,可分为“稚趣”系列、“认知”系列、“博悟”系列和“养成”系列。按目标对象不同,可分为“阳光少年”系列、“社会大课堂”系列和“文化博览”系列。
弘:”阳光少年“和”社会大课堂“在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黄:“阳光少年”系列课程是面向以家庭为单位的儿童群体开发的。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以激发儿童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博物馆意识为主导,形式上则充分发挥儿童自主学习潜力强的特点,鼓励他们自主学习,锻炼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满足其个体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社交、自控、自我完善、礼仪、健体、防卫、审美、艺术鉴赏等多种知识和技能,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建构对其一生的平衡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阳光少年课程设置)
“社会大课堂”系列课程是我们面向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校群体开发的。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需求,学校老师与博物馆教育人员共同探讨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课程试图解决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偏重于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的文化课教育,忽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适应社会长远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博物馆课程内容涉及品行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育、生活技能教育、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美育教育等等。通过博物馆课程,努力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博物馆教师和学校教师还共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点:
第一,确立“双师授课”的教学模式。博物馆老师的教学内容以寻找、发现、探究为主,帮助学生认知感悟;学校老师的教学内容以总结、归纳、体验为主,帮助学生寻找规律,梳理规则。
第二,课程内容打破学科壁垒,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重在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第三,体现“历史与艺术并重”、“认知与规则同步”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通过观察、模仿、讲述、展示,让学生认知传统文化,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启发、引导、思考、总结,让学生梳理要素、启迪思维,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实现学习内容到学习能力的提升,全面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第四,尝试在义务教育阶段引入导师制。在教学中每个班配两位辅导老师,学校老师和博物馆老师各有专长相互配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分析”找到“结论”,老师在多数情况下只提供“帮助”和“引导”,不轻易下结论,鼓励学生多元思维,在博物馆这个激活记忆与创造力的地方,使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得以更好的呈现。
(社会大课堂课程设置)
弘:展厅教学与普通展厅讲解有区别吗?
黄:我们主要是要利用展厅的环境,因为教室里面容纳不了几百人上课。展厅内授课,并非讲解。讲解是为展览服务,内容与展览有关;而教育则是利用展品和展览为教育等 主题服务,讲课的内容与展览没有那么直接的关系,讲课需要有自己的教学目标、主题、教学环节的设计等,需要从哪些展览中选择展品来诠释教学的主题,在讲课中可能会涉及到多个展览,这一点与讲解不同。
(正在进行的展厅教学)
《认知》是展厅教学教材,即上课的学习任务,主张探究式学习。2015年3月正式出版,现已三次印刷,印量达4.1万册,销售超过3.6万册。学生在任务单的引导下,在展厅内学习一定时间,然后在教室内分享探究的过程与成果。在这过程中,博物馆教育人员会给一些帮助、服务、引导、评判,类似于大学的导师,不是彻头彻尾地灌输,而是帮助、启发、引导你。
弘:国博的青少年教育活动很丰富,运行地也很成熟,但是成人教育活动官网上的信息比较少,是否实际活动也比较少呢?
黄:中国人相对比较含蓄、内向,参与活动一般以观看为主,很少有融入进来参与的,所以成人教育活动以单向地观赏、听讲为主,比如国博讲堂、文化博览、演出等活动,都是为成人开设的教育活动。
弘:网站显示教师培训是国博一项专门的教育活动,但没看到相关信息,是没有开设吗?
黄:国博实际上从2012年就开始教师培训了,一般来说是学校方面提出需求,我们来安排并实行。它没有很强的计划性,所以很难提前公布。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们提供教师培训150小时,培训一线教师1800人次。
活动预约
弘:我了解到,目前国博教育活动的宣传预约主要在互联网上运行,那在互联网介入之前,是如何向公众告知教育活动?
黄:2007年我接受文物报采访时,就提出利用手机导览进行参观的想法。2011年7月国博手机导览中文版上线运营,11月英文版上线运营。所以我们是有技术做支撑的。我认为在博物馆做教育项目的拓展,不借助传播技术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新馆建设时,我们首先开发了专门的票务系统,通过系统我们可以很详细地了解国博观众的构成成分和参观频次。通过短信、微信平台可以推送一些文化增值服务的信息和内容。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为公众服务,但绝对不能替代内容,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替代内容而作为主体。技术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和不适合”。
(国博教育活动预约平台之一,文化博览网站http://www.gonggongjiaoyu.com/)
弘:怎么选择推送对象呢?
黄:从票务数据中可以看出观众等来源地,是北京观众还是外地观众,或是外籍观众。系统首先界定的是北京常住人口。北京等成人观众如果一年来国博三次以上,一定是对博物馆很关注的人群。在此类人群中有针对性地推送一些数据的话,一定会有反馈的。
活动评估
弘:举办如此庞大的教育活动,实际效果如何,国博会进行评估吗?
黄:我们每堂课都有明确的课标,有明确的任务要求,有完整等评估体系制定于课堂教学之前。这在我们出版的国博课程指导用书中都介绍得很详细,每个老师按照教材授课基本不会有问题的。我们对学生的作品也会评估,定期回收一些成果。我们可以联系学校去看,每年都会将成果档案编辑成册,呈现学生们参与博物馆学习的成长过程。比如上次研讨会,我们就以博物馆、家庭、学校的联动评估为主题,这就需要孩子的作品,如果你需要实物可以帮助你联系学校。
教育人员
弘:国博的教育活动种类丰富,从事活动的教育人员是否有所特殊性?
黄:在国博从事教育的主要有三类人群:专职讲解员、专职教育人员、社会志愿人员。家庭类、社会大课堂的精品课有教育人员完成,年级类几百人的教育活动由专职讲解员和志愿者共同完成。
弘:会对他们进行培训吧,以怎样的方式?
黄:当然,国博每年都有上百个小时的培训,有分享类、授课类、外出参观体验类。还有一些动手体验项目,如蜡染、茶艺、纺织、烧瓷、学做传统美食等,我们本身没有这样的技能与资源,就会到一些社会机构去学。在不断的培训中,国博的教育人员也日渐专业了。培训,是国博很有特色的一个工作重点。国博志愿者在国内很有名气,也是通过不断地培训、考核,提高其品质,才会产生很好的社会影响。
志愿者管理
弘:说到志愿者,国博那么多志愿者是如何管理的,怎么做到提前公示服务安排的?
黄:国博的很多管理都是靠制度规范来进行的,我们有专门的宣教服务岗位规范,5万余字,厚达160页,对于每一项工作都有明确的规定,涉及志愿服务工作的章程内容就有11000多字。这次中央文明办到国博来调研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工作,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我们还采取了“承诺制服务、履约率考核、积分制奖励”的激励奖励措施,不断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我专门向文化部提交了17000字的报告,被收入《2010—2015年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蓝皮书》,书里都清楚地表述了。
此外,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十分重视采集博物馆在公共服务、公共关系和公共教育方面产生的数据,我们将在梳理、挖掘和分析的基础上陆续发表或出版研究成果。
观众研究
弘:那当前是怎么积累资料的?
黄:一是通过“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分类和比对,研究博物馆观众,包括:地域、年龄、成分、行为等多个维度;二是进行观众满意度调查;三是进行观众留言分析;四是观众行为分析;五是舆情监测。每年我们至少要完成5个展览的舆情监测分析报告。我们跟国图合作,通过专业的监测平台,监测每个展览的舆情动态,由此了解社会反响。最后还有公共关系研究,即有针对性地做一些事情看反馈,包括对一些投诉、应急事件的处理、伤害性事件的处理等,都是你和观众之间发生的内容,都有非常详实的办法。包括每年都会有翔实的数据统计。这是一个博物馆基于观众服务层面的完整记录。
弘:这是不可多得的观众研究资料,您认为这些对其他博物馆有参考意义吗?
黄:不同博物馆的业务需求不同,但我觉得应该呼吁国内博物馆关注这部分数据。不了解观众,不分析观众,我们推出的服务包括展览和文创产品就很难真得打动观众。
我们的工作不仅是要让政府满意,更要让观众满意。这恐怕也是当下中国博物馆面临的最大问题。
国博03年到06年的观众分析已经出版,新馆的数据正在分析研究,争取2016年底能够和大家见面。
2016
弘:国博当前的教育活动都已步入正轨,请问您对未来是如何安排的?
黄:当前的这些事情我觉得没有三五年,是做不扎实做不丰满的。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发现世界很美好,但是很多想法还没有完全落地,还缺少长效机制做保障。目前只是把经验、教训分享给同行。
当全国的同行都动起来的时候,我觉得中国博物馆教育的模式就真的形成了。现在可能只有国博做了一点点,整个行业还很欠缺。从国博的这一点,到行业的一个面,没有五到十年是做不到的。我期待国内博物馆教育能够通过实践的积累,不断总结经验、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教育理论体系。
国博自2011年3月新馆恢复开放以来,接待观众总数已接近3150万人次,近三年观众接待量保持在年均700万人次以上。未成年人观众接待量从2011年30万人次,占比8%;2012年52万人次,占比10%;2013年89万人次,占比12%;2014年114万人次,占比15%;2015年131万人次,占比18%。外籍观众接待量从2011年11万人次,占比3%;2012年24万人次,占比4.5%;2013年65万人次,占比8.7%;2014年68万人次,占比8.9%;2015年62万人次,占比8.5%。北京籍观众接待量从2011年45万人次,占比12%;2012年188万人次,占比35%;2013年305万人次,占比41%;2014年292万人次,占比38%;2015年285万人次,占比39%。
2015年提供讲解服务近1万批次/2.5万小时;提供教师培训150小时,培训一线教师1800人次;提供国博课程服务8834小时,接待上课学生超过18万人次。特别是自2012年以来,我们下大力气开发“国博课程”,目前已完成265课时的开发工作。三年来,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观众快速增加。2013年5万人次(主要是家庭型的儿童观众),2014年15万人次、2015年18万人次,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观众人数迅速增加,这与北京市政府的强力推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12年投入使用的1500平米教育体验区已无法满足接待需求,现正在对南5展厅进行改造。2016年3月,11间装饰一新的体验教室将可投入使用,到时用于向学生观众提供的教育体验区域面积将达到3000平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授课地点紧张的问题。
下期预告那次著名的馆校合作……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