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来稿 | 展评:国家博物馆“罗马尼亚珍宝展”

2016-02-16 墨.文 弘博网


1月29日,“罗马尼亚珍宝展”正式在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为此,我专程去参观,就一些感受做一点分享。

展览背后的文化差异性越大,对当地观众的吸引力就越大。罗马尼亚的历史与文明对于中国观众而言,相对较为陌生。罗马尼亚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东北部,东临黑海,首都为布加勒斯特。历史文化悠久,遗存丰富,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足迹。此次“罗马尼亚珍宝展”是中国和罗马尼亚的文化合作项目的一部分,得到了罗方31家博物馆、美术馆的大力支持。据罗马尼亚方面馆长介绍,展品中“国宝级”藏品比例可达50%,很多藏品也是第一次走出罗马尼亚的国门。


 史前石器时代部分展厅

展厅面积不大,展线长度适中。由中、罗两国“国家博物馆”馆长致辞为序章,展示了从石器时代到18世纪末期的石器、陶瓷器、金银器、铜器、玻璃器、木器、壁画、书稿及纺织物等藏品。展览由445件(套)罗马尼亚文物组成,围绕“罗马尼亚文明的诞生”古代罗马尼亚文明:盖塔—达契亚与罗马时期以及中世纪罗马尼亚文明三大主题,以时间为主轴布展,借此展现罗马尼亚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与文明。


 上图为中国四联罐    下图为罗马尼亚四联带盖陶
 左:“思想者”   右:“坐着的女人”
第一部分“罗马尼亚文明的诞生”,策展人用考古出土的具有明确地层依据的石雕、骨制品及陶器来说明石器时代罗马尼亚这片土地就已有令人惊叹的文明出现。甚至在与中国史前的陶器相比对时,会发现某些器形会有惊人的相似性。比如“四联带盖陶”碗,与我国史前时期的“四联罐”相似度极高。每一个文明都是伟大的,都是值得尊敬的,文明的前进背后所包含的恰恰是文化差异间的碰撞。看着眼前凝结着异域先民丰富想象力的展品,我不禁想到“种族优越论者”还有那些“地域黑(给某一地区的人乱贴标签,如黑河南人)”,他们其实挺悲哀的,永远看不到世界的广阔与精彩。这一部分,有两件展品格外引人注目——“思想者”塑像、“坐着的女人”塑像。看着它们,不禁去猜测,遥远的7000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

 左:单柄玻璃瓶   右:浮雕鎏金银头盔


在第二部分盖塔—达契亚与罗马时期中,由于冶炼技术、贵金属加工技术的成熟,金银制品大量出现。有战争使用的"浮雕鎏金银头盔",有饮酒用的“康塔罗斯式的高足酒杯”。随后伴随罗马的入侵,玻璃与雕刻技术艺术大放光彩,金银器制造工艺也更加高超。如“单柄玻璃瓶”、“森林之神西尔瓦诺斯雕像”、“浮雕鎏金青铜护胫甲”,每一件,都能让你感受都那个时代曾经的辉煌。

 左:十字架圣骨匣   右:悬挂式油灯


第三部分“中世纪”时代,展品中几乎被宗教用品所“统治”,这也是当时历史的真实反映。此期的金银器制造工艺可谓达到了顶峰,造型精美,线条流畅,细部表现极为细腻。再配以神画像及其他材质物品,中世纪的罗马尼亚大致的发展不自觉地会形成于你的脑中。“十字架圣骨匣”、“悬挂式油灯”、“鎏金银圣餐酒壶”,实用器做工都如此精美,当初的宗教在罗马尼亚的影响力也就不难想象了。


整个展览看下来,笔者个人认为,内容的设计是该展览最成功之处,稍显不足的是没有展现当时平民阶层的状况。策展人通过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器物,以最直观方式去让观众去感受罗马尼亚的发展。参观时听到很多观众在讲,“被罗马征服后,技术一下就提升上去了”。观众也许在短时间内无法直接理解策展人所想要表达的内容,但却很容易从文物直观的变化上去感受罗马尼亚文明的动态变化。特别是,前后对比明显,观众的感受更深。但也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有部分观众是倒序参观的,有部分观众仅仅挑一些“颜值”高或有着奇特的外形而驻足观赏。策展人在设计之初是否应考虑,公众与我们所设计的是否能有思维上的对接。我们所希望表达的内容,又是否能很好的传达给观众。

 史前时期展品
从艺术设计上看,运用的展示手法并不多,主要是通柜式的陈列,文字说明也较简洁。相较而言,文物的展牌信息较为丰富,除年代名称外,还附有简单描述。只是,其内容多类似于类型学上的描述,不易于观众的理解。整个展览,光线较暗,色调也是历史类展线通常所选的灰色及深蓝色,整体氛围凸显肃穆庄重。虽然形式简单,但某些细节了策展人的良苦用心。例如通柜中的文物摆放,可能会出现高低错落有致的摆放,或者前后交错,或者呈半弧形,避免了文物单一摆放的单调性,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观众在展览中出现的审美疲劳。另一点是光线的明暗对比度,由于展厅当中光线偏暗,设计者将灯光更好的去聚集到文物上,这样做也有利于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到文物身上,减小受周环境的干扰。整个展厅当中地面铺以毛毯,这个小细节很温馨,既可以减少观众在参观展览时,由于脚部所发出的声音又有利于吸纳一定的声音,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安静舒适的参观环境。
一些小问题
展览第一部分的石器时代,文物与玻璃相距半米左右,距观众较远,这就给观众带来了参观上的不便。特别是对于一些小的物件儿如果想细看其上的纹饰,观众就需要紧贴玻璃才能看到。所以玻璃上经常出现汗渍等情况,弄脏的玻璃会影响其他观众的观看效果!
另一个问题是文物说明牌。其风格有两种,一种是左侧为图片右侧是名称和展品介绍,主要用于窖藏文物的说明。另一种,风格简洁,标有名称、时代及展品介绍。二者在整个展览中,参杂使用,出现风格不统一的问题!在展示古代钱币时,产品说明牌上有钱币位置的分布图,并附有相应的名称,但在实际展览中,却无法与之对应!与此类似的是,在介绍某一时期某种制作技术时,仅有展品,而无更进一步的说明。同一件物品,不同人群所能提取到的信息是不同的。例如一件器形规整浑圆的陶器,受过系统学习的人士可以据此得知当时采用轮制法,但普通观众就不一定能提取到这些信息,也许在其眼中也仅仅就是一件漂亮的陶器而已。故此,应考虑适当的辅助展板或说明牌的解说,帮助观众去理解。同样,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部分,应该在适当的地方提供当时的地图。历史是空间和时间的构成,离开空间而单纯谈某一段历史,不利于从整体上去认识罗马尼亚的发展历程。
还有一点可能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参观中,观众在品评文物的过程中,不断与身边的亲人朋友分享,有时声音明显过大,所以整个展厅稍显嘈杂。但展厅工作人员并没有出声提示。其实,在参观中,与亲人朋友分享的过程中,脸上所洋溢出的喜悦也是策展人所希望看到的,也是一个展览的价值所在之一。但嘈杂的环境势必不利于其他观众的观展。如果,场中的工作人员能适当提示大声讲话的观众起到维护的作用,效果可能会更好!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国博官网,部分为作者拍摄

欢迎分享你的观展感受!专业的、“不专业的”都是宝贵的反馈!

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