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d load说开去
从两个收入公式出发
1.Ad revenue =DAU*人均PV*广告展现率*CPM
2.Ad revenue = DAU*人均feed*Ad load*CPM
第一个收入公式应用在传统展示类广告上,对展示类广告来说,空间是第一维度,也就是按照不同的版面设计出不同的广告位,其实是报纸/杂志广告的一个延续,同样一个位置,被A占了就无法再给B,这样一来,广告库存的瓶颈非常明显,即便形式上变成三轮播或四轮播,也是换汤不换药。在广告增长的这四个因素中,人均PV大多数情况下是稳态指标,几乎不增长,而广告展现率,大部分的时候都会接近100%,只要是有流量的页面,犄角旮旯都会放广告,自己的销售团队卖不掉的长尾流量对接DSP也好,而CPM和客户承受能力(预算能力)相关,上涨并非那么容易,如果缺乏竞价机制去挖掘客户的承受力,这个指标的上涨空间也有限。所以,到最后,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DAU的增长,用户增速一放缓甚至停止增长,广告收入的增长也由此放缓或停滞。
第二个公式应用到基于Feed流形式的社交广告,这种基于信息流的native ad,除了空间维度外,还多了一个时间维度(timeline),page views的概念被弱化,信息流的刷新成为更重要的指标,这样一来,广告库存的空间被大大的打开,只要用户有持续刷新和Feed的阅读,理论上就创造上更多的潜在的广告库存。而Ad load是其中调节广告在feed流中进出的一个阀门,有了Ad load这个阀门在手,平台对于广告的池子总量和个体接受量的可控程度大了很多。
哪些因素会影响Ad load及其天花板呢?
大体上,平台的社交/媒体属性会决定了ad load未来的天花板区间。简单粗暴的讲,媒体属性强的平台的ad load的上限会大过于社交属性强的平台,这背后主要的区别在于:在用户心理范畴中,把信息流的区域定义为私有领地还是公共领地。媒体属性的信息流,更大程度上偏向公共领地,而社交平台的信息流区域更多偏私有领地。越是偏向私有领地,广告的侵入感(invadsion)越强,ad load的负载空间越有限。 譬如新闻APP的信息流,插入原生广告,侵入感不会那么强,ad load空间也相应的较大,国内的新闻APP,ad load普遍都毫无压力做到10%以上,国外情况也类似,我之前对雅虎新闻APP的研究,其主APP的Ad load也在10%以上,新闻类产品Ad load未来即使涨到15%甚至更高,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相比之下,偏社交类的产品,其Ad load的负载率就要低的多。我们可以想象一种极端情况:IM聊天的对话流,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流。假如某天你在QQ或微信上问女朋友今天去哪里吃饭,系统在对话流中插入一条“为您推荐附近的餐厅”,想想这个酸爽的场景!用户怕是想死的心都有了。当然了,这并不会真实发生。
第二个重要影响因素是人均feed条数。如果人均feed条数太低,譬如人均一天只看30条Feed,插入3条广告,就已经做到10%了,已经非常高了,往上的增长空间太有限。Qzone也好,朋友圈也好,都面临普遍人均feed条数偏低的问题(尤其是Qzone),广告库存的空间也很难倍数级打开。Ad load的绝对值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在其他三个指标中间扮演平衡调节器的作用,最终达到持续稳健收入增长的目的,如果第这个螺丝在第一天就被钉死了,也就是失去了调节意义,变成一个静态指标。
第三个影响因素是CTR。 转化率的提高,只是给Ad load的提升提供了一个许可(warrant),如果CTR太低,说明精准度太差,那么Ad load的提升对用户体验的伤害度就更大,在CTR太差的时候强行提升Ad load是一种非常短视的左右。
当然,CTR提高了,是否Ad load就一定要跟着提高呢?也未必,CTR提升,只不过起到一个类似看涨期权(call option)的效果,至于是否要执行这个期权,那就完全取决于广告主的供需关系。如果广告总库存的增长依靠DAU这一个指标就足以满足客户需求,那就没有必要轻易去触犯用户、画蛇添足的去动用这个阀门。所以,这又牵扯出最后CPM这个指标,目前社交媒体的广告大都采用竞价机制,CPM的增速是广告供需关系一个侧影。如果需求太强、而广告库存不足,CPM会明显的上涨。当然,CPM你不能涨到天上去,最后还是需要依靠ad load来放水,平衡一下对CPM的压力。以Facebook为例,在过去的几个季度里,策略就发生了调整:从3Q14~3Q15这5个季度的增长策略是:降低ad load,每个季度delivery total ad impressions 均是下降的,依赖于ad price来拉动收入增长。从4Q15开始,变成CPM和Ad load双因素的驱动,Ad impressions在4Q15的增速是YoY+29%,而在1Q16,ad price同比增长仅为5%,ad impressions同比增长50%,是对驱动因素变化的一个确认点。
当然,这些所有的讨论,都基于一个大前提:就是平台对用户体验有着基本的尊重,以及对商业生态的可持续性有着优先的考虑,有节操和产品信仰。如果没有这个大前提,平台方只是想着短期业绩做漂亮,或者屈服于KPI压力,老子就要把Ad load干到15%、20%的,那以上的讨论就毫无意义了。
重回开头的收入公式
如果我们以100亿元广告年收入当做一座高山的话,你会发现未来两三年内有百亿广告收入潜力的产品实在屈指可数。100亿的年收入,意味着日均收入要接近3000万元,首先你的DAU不能太差,否则对人均feed和ad load的压力太大,CPM更多是反应是行业水平和客户普遍接受能力,除了个别有领导者溢价外,大部分平台在这个指标上不会占优势。好,就算你有1亿DAU,CPM最后能做到30元人民币,那么人均广告条数需要10条才可以,那么人均feed和ad load你怎么去分配呢?大部分的产品的人均feed超过100都很难,如果只有几十条,那对ad load的承压就太高,突破天际,难度非常大。
如果我们拿这个标准和收入公式,把目前头部20强的移动APP都过一遍,会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和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