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美剧《硅谷》的剧情勾人心魄,有个秘诀:离成功越来越近,但是永远还差一步之遥。
放在互联网领域,把这一点放大的,无处不在。譬如:陌生人社交产品,美眉的人就在那里,永远给你一种就快约上了的幻觉,但是又不会轻易让你真的约上。再譬如,过去几个月里,我一直在玩《皇室战争》,这个游戏会一直给我一种很快就要所向披靡的感觉,有时候连胜三五局,但是接下来马上给我匹配几个战友给我几个重击,让人觉得不甘心,于是不断的邀请我买更多卡牌来升级,以此提升战斗力。
持续给人以希望,但是又不要轻易给你结果。从去年一直火到今天的知识付费,现在看来,不少也陷入这个境地。
两类人
人人都仰望精英,人人都想做精英。
知乎的人群是知识精英吗? 我认为核心人群其实是两类人:一是“认为自己是知识精英的人”,二是“想成为知识精英的人”,进一步的说,是想成为知识精英而不得的人。
豆瓣以书评和影评著称,豆瓣的人群是读书人吗?我觉得豆瓣的核心人群依然是两类:一是“认为自己是读书人的人”,第二类是想成为读书人的人。
第一类人,构成了内容供给方的主体,第二类人,构成了内容消费端的主体。如鱼得水,和谐天成。一个需要自我身份的确认和认同,持续创造内容,发出声音。而另一个又持续在寻找终南捷径,但又持续缺乏行动力。
这两者的差别很大,理解这一点,对你我都好。所谓的知识付费,就是第一类人负责“知识”,第二类人负责“付费”。
正途还是邪路?
如何持续获得第二类人呢?现在看起来,目前走向了两种打法,一种工具属性的,是正途,另一种是贩卖希望,偏邪路。
如何区分是邪路还是正途?我觉得一个巨大的分野是知识体系化还是碎片化还是完整的?学习的时间可以是碎片化的,但是如果连内容也是碎片化的,那其实没什么鸟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片森林,到处采摘几片树叶有什么用处呢?
当然,另一个声音会说:采摘树叶当然有用,那会让人感觉很快就会拥有整个森林。
我始终觉得,成长是一件非常个人化和私密的事情,没有什么捷径可寻。你在此处省下的痛苦,会在彼处加倍奉还。互联网的优势是效率提升,而成长恰好是一个反效率的东西,慢即是快。工具属性的平台中,不过是把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可被效率化的那部分给效率化了。譬如,知识结构的迁徙和链接、框架的提炼,等等,降低你传统学习过程中纯机械劳动、低附加值的那部分工作。
现在我怀疑,去年大行其道的知识付费,大部分平台不过只是受益于移动支付红利,小额支付习惯养成以及用户的补偿性心理在作祟,一个代表性案例是某知识平台在搞个促销活动居然能拉动平台交易额涨的不可思议,类似淘宝冲动型消费。只有极少数是因为供给端质量大幅度提升,老老实实的做体系化的内容,重工具属性,轻精神安抚。
不过,我认为正途很容易迎来商业上的挑战,而邪路,却更容易迎来商业意义上的胜利。毕竟,真的能把自己逼成精英的人,是极少数的。在第二类人 通向第一类人的路上,尸骨累累。
嗯,给他们正在通往成功之路的错觉,但是不要真的把成功交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