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山县:擂鼓攻坚奏强音 誓将石山变“金山”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马山县因地制宜、精心谋划、大胆探索,开展了一批特色亮点工作,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马山路径”。 
  产业扶贫、粤桂协作、深化“体育+”模式,马山县用壮志如铁的决心、绣花般的用心和万夫一力的齐心交上了一份亮眼的脱贫攻坚成绩单。 

马山县把脱贫攻坚与体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将“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的道路。图为马山县秀美的田园风光。(赵志岸 摄)

脱贫门道 产业花开富万家

冒着大雨,马山县白山镇立星村沃柑种植基地负责人潘瑞欢和工人们忙着采摘、装运新鲜的沃柑,“我们目前种植沃柑320亩左右,产量高、销路好,地头收购价能达到4块钱一斤。”抹了抹脸上的雨水,潘瑞欢继续忙碌。 
  2016年,潘瑞欢开始种植沃柑,其间遇到了不少问题,好在后盾单位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为他找来了科技特派员,指导他攻克技术难关,还帮他注册了“沃康红”商标,并试水网络销售。 
  几年下来,潘瑞欢的果园产量逐年提高,沃柑品质越来越好。“头雁”发挥带头作用,贫困户“群雁”紧紧跟随,在潘瑞欢的带动下,目前已有40多户贫困户通过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参与到沃柑种植产业中,实现增收脱贫。 
 “我3年前就已经脱贫,现在要努力实现致富。”立星村村民覃柳京在潘瑞欢的沃柑种植基地务工时学到了种植技术,今年他开始尝试自己种植20亩沃柑,“跟着能人干,我信心很足。” 
  同样是沃柑,让马山县乔利乡的返乡创业大学生罗永翔找到了带领贫困户摆脱贫困的“钥匙”。 
  回乡后,罗永翔成立了马山县华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沃柑,经过慢慢摸索,他从最初试验种植200亩,发展到现在的1500亩。如今,罗永翔为自己种植的沃柑注册了商标,产品畅销海内外。 
  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罗永翔去年建起了沃柑加工厂和冷库,打造从种植、采收、清洗、包装到销售的“一条龙模式”,为家乡贫困户脱贫致富夯实基础。 
  脱贫攻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有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拔掉“穷根”。 
  近年来,马山县把产业扶贫摆在重要位置,全面实施“一户一策”精准到户扶贫政策措施,解决产业扶贫的一系列难题,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构建起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的产业基础和工作机制。 
  马山县编制出台了《马山县“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发展旱藕、金银花、黑山羊、里当鸡等种养项目,同时,建成91个“产村互动、农旅融合”的生态综合示范村和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县级“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6.23%,全县75个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到4万元以上,全县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在抓好脱贫攻坚的同时,马山县也在筹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马山县编制乔老河片区发展规划,以生态优先为底线,以乡村融合为重点,将实施80个建设项目,在154平方公里上,打造广西最美乡村群、广西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全国知名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 
  片区规划发展建设主要依托乔老河片区现有的产业基础,构建“一带两核三区”的乡村产业发展空间结构。“一带”——沿国道355和乔老河两岸串联起8个美丽村落,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形成广西最美乡村带。“两核”——以三甲攀岩小镇和古零社区为依托,打造休闲体育发展和旅游综合服务核心。“三区”——沿国道355自西向东打造休闲农业区、户外运动区和旅游度假区。目前片区建设正稳步有序推进。 


马山县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图为三甲屯风光。   (陆斌涛 摄)


粤桂情深 结对帮扶击楫勇进  “如今我们看病很方便,医生还上门服务,真正实现大病有补助、小病不出户。”马山县白山镇尚新村贫困户黄建廷掰着手指头,数着医疗扶贫给自己带来的“实惠”。 
  黄建廷所说的上门服务的医生,正是茂名市电白区麻岗镇卫生院副院长郑志鹏。去年9月,郑志鹏主动请缨到马山县白山镇卫生院开展医疗帮扶工作。“来到这边发现,当地专业人才匮乏,医疗水平落后。”郑志鹏说。要想有效解决眼前难题,仅靠增派人才显然不现实,必须通过传帮带,让当地医生在工作中边干边学提升业务能力。在郑志鹏的带领下,白山镇卫生院的专业培训课开起来了,郑志鹏也成为授课讲师。 
 “我们会针对日常碰到的问题进行培训,同时引入广东特色中医手法技术,比如广东飞针、小针刀等,提高当地医生的医疗水平。”郑志鹏说。通过常态化的业务培训,卫生院医生的专业素质得到迅速提升。 
  为解决贫困户看病难问题,马山县投入粤桂帮扶资金138.88万元建设了白山镇卫生院合福社区电白门诊部,为集中安置区搬迁群众提供中医特色治疗。两年多来,电白区先后选派了52名医疗专家到马山县开展支医工作。 
  粤桂情深,击楫勇进。两年多来,南宁市马山县、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两县区持续加大协作力度,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主线,从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等方面坚定打好粤桂扶贫协作硬仗,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亲。 
  在合群初中读初三的学生苏银告诉记者,现在的学习环境非常好,学校从广东茂名电白区请来了支教老师,上课十分有趣,老师还给大家讲外面的世界和见闻。 
  马山县将粤桂帮扶资金6000多万元投入教育,分别建设马山岭南中学、马山县电白小学、红旗湖小学、里当乡中心小学分校、幼儿园等,同时配备茂名市电白区的支教老师,支教老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 
  侯瑞良便是支教老师中的一位,“在支教工作中,我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带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让学生们了解马山的地理环境,坚定学生们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为了让马山县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电白区驻马山粤桂扶贫协作工作组创新性引入并推进电商龙头企业在马山县搭建农村电商平台,将当地种植、养殖、野生的农副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各地。目前,马山县已建设完成线上平台致富中心75个,并与里民村签订结对帮扶协议,计划与其他深度贫困村签订结对帮扶协议。 

孩子们在马山县电白小学快乐地学习成长。(南宁日报记者程勇可 摄)深化“体育+” 农旅融合助力脱贫

游客在马山县三甲屯体验飞拉达攀岩。(海洋 摄)

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赛(马山站)吸引大量马拉松爱好者到马山参赛。(黄羽 摄)

  马山县一直在探索如何把“青山绿水”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之初,马山县积极把中央、广西和南宁加快发展体育、旅游、文化产业的决策部署与脱贫攻坚统筹谋划、统一推进,以“体育旅游”为杠杆,撬动产业融合“大蛋糕”,创造了行之有效的“体育+旅游+扶贫”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一个个村子蜕变为美丽的桃花源。 
  2016年以来,马山县成功承办了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赛(马山站)、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马山赛段)、中国—东盟山地户外体育旅游大会·攀岩精英挑战赛、国际攀岩大师赛和全国青少年U系列攀岩联赛总决赛、第五届全国少年攀岩锦标赛等系列重大体育赛事,抓住攀岩特色体育小镇获批全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的机遇,将体育运动与地方传统特色节庆活动深入融合,探索形成了“体育+旅游+扶贫”的马山模式,成功打造了较有影响力的特色体育旅游品牌。贫困群众通过提供赛事节会服务、销售农特产品、土地流转和参与旅游开发等直接获益,逐步实现增收脱贫 
  马山县古零镇羊山村三甲屯过去是大石山区典型的贫困村。依托丰富的岩壁资源,经过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三甲屯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外攀岩爱好者心目中的攀岩胜地。目前,已开发完成22面岩壁、553条攀岩线路、6条登山栈道、9个攀岩平台、1个攀岩馆、1条10公里登山健身步道,建成露营大草坪、营地主舞台、旅游厕所、汽车营地、民宿、餐厅等配套设施,还建设了大众化体验项目——2条飞拉达线路。小镇皮划艇基地、营地教育基地、登山健身步道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 
  三甲屯村民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宿、大棚生态种植果园等,为游客提供优质餐饮、住宿、游乐等服务,收入大幅提升。 
  过去靠种地糊口的三甲屯脱贫户梁方玲,不仅开起农家乐和民宿,还在飞拉达攀岩体验项目当安全员,一年收入达4万多元。“做安全员一个月能赚3000多块,农家乐也给家里增收不少。”梁方玲说。 
  2017年以来,马山县建设了20所攀岩学校,实现11个乡镇攀岩学校建设全覆盖,惠及学生18000多人。各攀岩学校将攀岩纳入课程内容,常态化开展攀岩教学及训练活动,全县共组建攀岩校队20支,队员360多人,为国家少年攀岩集训队储备了雄厚的人才梯队。在全国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攀岩项目社会倶乐部组比赛、自治区第十四届运动会攀岩比赛和南宁市第十届运动会攀岩比赛等赛事中,马山县攀岩选手崭露头角,取得不俗成绩。 
  近年来,通过“体育+”模式的辐射,马山县城乡越来越美,各项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吸引大批游客和体育爱好者前来观光和运动。“体育+”模式直接助力全县脱贫攻坚,打造了体育扶贫新品牌,体育扶贫、文旅扶贫带动全县贫困人口脱贫率达20%以上,赛事沿线的羊山、安善、乔老等贫困村提前实现整村脱贫。


源:南宁云—南宁日报

记者:杨 盛  

编辑:潘诗娴

审核:韦绍群

监制:王宏璇

马山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版权声明:凡本公众号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联系微信号:HC_zhuxi


往期精彩回顾


*马山县:勇毅笃行    兑现脱贫铿锵承诺

*青山为媒唱响“体育+”,山地体育产业奏响致富歌——聚焦马山县攀岩特色体育小镇攀岩文化脱贫硕果

*马山:发展“体育+文旅+扶贫”产业

*【乔老河片区开发建设百日攻坚战】抢时快干,保质保量,打造亮丽山水园林风景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