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山县琴让村:旱藕给小山村的蜕变




地处大石山区的马山县加方乡琴让村,自2015年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帮扶下,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产业多样化发展,实现了一次华丽的蜕变。


01

“靠山吃山”选准产业


2015年,驻村工作队刚进村的时候,就被这片大山惊呆了。村里四周都是石山,放眼望去,基本不会有超过100平米的平地。而石山地区的地质,储水能力很差,村民生活用水紧张,到处都能看到从山上引水下山的小竹管,就是这样一根根的小竹管,才能勉强为村民们提供日常生活用水。这样的穷苦日子过惯了,村民们也都习以为常,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驻村工作队入户精准识别了解情况时,有些穷人家,孩子连衣服都没得穿,蜷缩在床角,盖着破被子两眼巴巴地望着。琴让村民的穷困,主要是村里没有产业,没有经济带动增收。因此,发展产业势在必行。人均耕地少、地处旱地的琴让村,农户基本都种植土玉米,产量低,收入低。根据这一实际,驻村工作队员决定动员农户发展种植与深加工相结合的旱藕加工产业。通过驻村工作队入户开展思想动员工作,并在村里经济能人的带动下,大家开始种起了新品种的“南藕一号”旱藕,旱藕生命力强,无需复杂的技术管理,产量高,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户收入。


02

“主体带动”壮大产业


农作物产品种出来,但是如果销不出去,还是无法带动脱贫。因此建立一个能够收购旱藕并能加工制作旱藕粉的企业来保障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显得尤为重要。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一座占地面积达1560平方米的旱藕粉加工厂建立起来了,并成立了马山县加方乡山琴种养专业合作社。琴让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支部书记曾克松同志主动作为,敢为人先,挑起重担,作为山琴合作社的法人代表,通过合作社发动村民种植旱藕,增加收入。2016年至今,在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加方乡旱藕种植面积从100多亩到如今的1000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现在,不仅琴让村的村民们发展起了旱藕种植,同时,还带动了全乡三个深度贫困村也发展旱藕种植产业,全乡因合作社的旱藕产业直接受益农户195户(其中贫困户124户,贫困户覆盖率超60%),农户对旱藕产业的态度发生了从一开始的不信任到积极参与的转变,产业引领作用凸显成效。


03

“订单农业”保障收益


目前,合作社拥有手工旱藕粉加工厂一个,通过严格标准化生产,获得了生产许可证,生产出来的旱藕粉是纯天然无添加的绿色食品。合作社主要采取“种植+回购+深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通过入户动员发动农户进行种植旱藕,并由合作社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及培训,同时,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农户每种植一亩“南藕一号”新品种旱藕,可亩产鲜藕2000多公斤,按每公斤1元收购,农户每亩可收入2000多元,相较于传统种植土玉米来说,收入增加了一倍多,较大程度提高了农户的种植收入。


04

“脱贫摘帽”喜笑颜开


山琴合作社生产的旱藕粉,也得到了各方的关注与支持,2017年5月、11月,分别参加了区工信委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农产品展销及自治区“党旗领航,电商扶贫”马山站展销;2018年12月,山琴合作社生产的旱藕粉代表马山县到湖南参加“金芒果地理标志国际博览会”展销会,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并获准进入北京人民大会堂宴会,成为国宴食品,品牌效应显现。琴让村旱藕产业扶贫典型案例被写进了自治区扶贫办编著的《大石山区产业发展实例》和《南宁市各市2018年产业扶贫工作亮点清单》中。在产业的带动发展下,使得琴让村的产业盘活起来,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村民干劲足、信心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截至2019年底,琴让村共实现122户454人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0.13%降至0.58%。通过产业规模化发展,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26万元,远远超过自治区规定的目标,脱贫攻坚效果显著。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人民必须付出更为艰苦、更为艰巨的努力。”而琴让村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中奋斗着、拼搏着并收获着,期待着蜕变为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农视网

编辑:张有宇

审核:韦绍群

监制: 王宏璇

马山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版权声明:凡本公众号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联系微信号:HC_zhuxi


往期精彩回顾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北良村龙养屯400亩旱地变优质水田,马山“旱改水”项目成效初显

*【南宁—茂名双城网友联动走进粤桂协作扶贫一线】这些扶贫产品真香!买它!

*喜讯 !周鹿镇电信网速进入“千兆”服务新时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