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壮瑶一家亲 共创致富路——马山县古寨瑶族乡脱贫故事


马山县古寨瑶族乡是南宁市3个民族乡之一,因为盛产金银花,被誉为“金银花之乡”。近五年来,该乡党委书记覃庆华带领瑶乡人民大力发展金银花种植、特色养殖和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他的足迹遍布古寨瑶族乡的山山水水,改变了古寨贫穷落后的面貌,该乡贫困发生率从27.5%下降至2019年的0.51%,2020年底全乡贫困发生率清零,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2018年12月,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和覃庆华分别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2019年9月,覃庆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向村民要凝聚力:


促进民族团结

2015年11月,覃庆华到古寨瑶族乡任党委书记。走遍260个弄场后,他发现全乡2.1万人口中,壮族人口占66.96%,瑶族人口占32.6%,脑子里便闪出一个点子:壮瑶必须一家亲,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能拥抱美好的明天。

有了点子,覃庆华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壮瑶一家亲”的事。党委班子经过研究后,决定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锋示范系列评比表彰活动。

古寨瑶族乡民乐村古珠屯贫困户蒙加瑞因伤致残,他的爱人身患骨质增生,两人都无法外出务工,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玉米,养猪养鸡成为他们维持一家5口人生计的主要手段,三年前女儿考上大学,雨露计划解决部分问题,但女儿每个月800元的生活费,还是给家里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

了解到蒙加瑞的实际困难,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先锋示范活动,覃庆华果断做了“先锋”:率领发展生产先锋队和项目建设服务先锋队进村,帮蒙加瑞争取了贴息贷款资金,以奖代补资金也及时发放,并请来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他养殖肉猪。2016年至今,蒙加瑞家每年出栏的肉猪超过20头。肉猪出栏后,会沿着政府修好的水泥硬化路运出村,免去了之前用人力翻山越岭外送之苦,这也让他一家的年收入超过了3万元。

覃庆华作了表率,其他同志紧跟其后。

古棠村拉怀屯建档立卡贫困户潘荣广一家上有老下有小,全家仅靠潘荣广夫妇做农活维持生活,举步维艰。乡长蓝云在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和“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与其结对认亲,把“亲戚”潘荣广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他先是带潘荣广的妻子到县里苏博工业园区的工厂应聘,使其获得每个月3000元左右的收入。后来考虑到两夫妇两地分居,又鼓励潘荣广学习驾驶技术,并联系工业园区内另一家企业,帮助潘荣广取得物料运输的工作,一个月收入六七千元。与此同时,蓝云还联系了工业园区旁的红旗湖小学,使潘荣广的子女得以就近就读,解决了夫妇俩的后顾之忧。现在潘荣广夫妇每月总收入达到1万元左右,周末假期驱车40分钟就能回到古棠看望年老的父母,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越来越美满。潘荣广亲切地称蓝云为“哥云”,他由衷地说:“感谢党委政府给我安排了那么一个好‘亲戚’,现在我的日子比小康还小康,哥云对我比亲兄弟还要好。等哥云哪天有空,我一定要请他吃餐饭喝杯酒,感谢他这么多年来的无私帮助!”

据统计,近五年来,古寨瑶族乡共评选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5个、示范屯28个、示范户54户、示范岗18个、先进单位3个。这些先锋模范,凝聚了2万多瑶乡居民的心,成为瑶乡持续发展的基石。

▲古奔屯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古寨乡政府供图


向致富带头人要爆破力:


发展乡村经济

古寨瑶族乡过去因被大石山所困而贫穷,要挣脱大山的禁锢,需要巨大的爆破力。乡党委书记覃庆华和乡长蓝云决定向致富带头人要爆发力,引爆乡村经济。“脱贫致富带头人就是我们的爆破力,他们根植于瑶乡,有了他们,乡亲们的增收才是可持续的。”覃庆华说。2016年以来,古寨瑶族乡通过内部挖掘和外部引进的方式培养了数十位脱贫致富带头人。

2015年末,古寨瑶族乡加善村的脱贫致富带头人潘兴运进入覃庆华的视野。

那时,在广州市闯出一片天地的潘兴运有了返乡创业的想法,欲在加善村的高山上种植鹰嘴桃。加善村村干部韦汉勤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告知覃庆华。后者很快就跟潘兴运联系见面,并商谈项目落地的举措。

此后,在覃庆华的帮助下,潘兴运很快从村民手中流转了200多亩山地,海拔近千米的山上通了道路、水电和通讯网络,不到一年的时间,潘兴运创建的云上瑶乡鹰嘴桃农场初见雏形。2018年8月,该农场生产的鹰嘴桃畅销全区。2019年,在古寨瑶族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农场举办加善村首届桃花节,吸引众多游客到此赏花露营,现场举行的鹰嘴桃预售活动收款近50万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后,古寨瑶族乡党委、政府采取多种举措,帮助农场复产复工。潘兴运介绍:“2020年我们的果园大概产10万斤左右的鹰嘴桃,其中通过网上销售7万多斤,2020年产业园的产值大概是100万元,2020年(桃树)还没有进入丰产期,2021年就进入丰产期了,希望产品能走出去,也能把外面的游客引进来,农业和旅游相结合,这样才能脱贫致富。”

古棠村永盛生态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潘自平也引起覃庆华的关注。潘自平之前养殖竹鼠,后来在覃庆华和驻村第一书记黄铁生的支持指导下大力发展竹虫养殖。目前其养殖的竹虫种虫存栏2万只,商品虫售价68元一斤,年产值约20万元。

2019年,黄铁生争取到后盾帮扶企业南宁城投集团投入70万元,建设了1350平方米的标准蚕房,流转了80亩土地发展种桑养蚕。单是养蚕这一块,村集体企业年产值达到40多万元。同时,黄铁生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引来“金凤凰”,隆安县的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在古棠村租用100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发展生态养鸡、养牛。

此外,古棠村的手工石磨豆腐花也在南宁市场打响品牌,在全区、南宁市特色农产品展销会上,都能看到古棠豆腐花的身影。每当有游客到古棠村游玩,村民们都会拿出豆腐花热情招待。如今,豆腐花已成古棠村的“金字招牌”。

功夫不负有心人。古棠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4860元,提高到2019年的9583元。2019年底,古棠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

像潘兴运、潘自平这样根植瑶乡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古寨瑶族乡共培育了52人,该乡的金银花、桑蚕、土猪等十余种生态特色种养殖业得到盘活。该乡还依托产业成立村民合作社9个、专业种养合作社35个,旅游等第三产业合作社8个,“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致富带头人成功创业产生的爆炸力,炸开了大石山的禁锢,为下一步瑶乡的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覃庆华说。

2019年,根植于古寨的35个合作社从特色种养业、旅游业等产业中获取的收益超过1000万元,该乡5000名壮族、瑶族同胞人均获益超过1800元/月,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阳光大道。

▲马山县古寨瑶族乡本立村古朗屯走上产业化发展路子,村民致富路越走越宽。


为特色文化立招牌:


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达努节是瑶族人民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从农历五月二十六开始,到二十九结束。自古至今,每年达努节,特别是农历五月二十九那天,家家户户杀鸡宰羊,开出香喷喷的玉米陈酒,山山寨寨都在寨前坳口大摆歌台,提酒抬肉,敲起鼓,打起榔,载歌载舞。

当初刚到古寨,在达努节上,覃庆华就被打榔惊艳到。他了解到,多彩的瑶乡歌舞中,打榔最受瑶族群众喜爱。

打榔古称“打春堂”,在唐朝时已盛行,每逢佳节,妇女三五成群,作打舂堂之乐,预祝丰年。故有谚云:“正月舂堂声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

此外,当地的瑶族迎客礼、敬酒礼、拦路礼、灌肉串礼等礼仪,以及《跳火塘》《猴鼓舞》《蚩尤舞》《竹竿舞》《藤拐舞》《狩猎舞》等节目,都自然流淌着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

越深入了解覃庆华越兴奋,他眼前不由一亮:何不为特色文化立招牌,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说干就干。古寨瑶族乡党委、政府在一年一度的达努节期间举办金银花节。节会上,从瑶族民间传统迎宾礼节中发掘、改编而来的迎客礼、敬茶礼、纳福礼、敬酒礼、拦路礼、逗客礼(灌肉串)成为最受游客欢迎的项目,吸引了许多外地、甚至外国的游客前来游玩。

古寨瑶族乡党委、政府还趁热打铁,在古朗屯修建金银花公园,筹资修建了古奔屯篮球场、文化活动室、农民文艺舞台等文体设施,成立老年人协会、关工委、文艺队等组织。2019年12月,古奔屯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019年第七届金银花节上,覃庆华(中)率领导班子共同为八方来宾献上“迎客礼”。

据覃庆华介绍,目前,古寨瑶族乡党委、政府指导成立了11个村级文艺队、30个以上的屯级文艺队,每个文艺队每年举办文艺演出20场次以上,“打榔舞”“瑶乡剪刀歌”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此为依托,该乡将产业发展与自然景观资源相结合,连续成功举办7届“南宁马山·古寨瑶乡金银花节”和文化旅游美食节民俗风情展演等大型活动,着力打造包括1个自治区3A级景区、1个自治区3星级乡村旅游区和4个星级农家乐在内的一批景区景点和农家乐,每年吸引近3万名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实现增收百万元以上,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增内力、强动力。



来源:广西民族报

通讯员:丽 君 黄惠洋 覃向红

编辑:蒋谭鲜

审核:韦绍群

监制: 王宏璇

马山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版权声明:凡本公众号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联系微信号:HC_zhuxi


往期精彩回顾


*擘画蓝图,马山“十四五”打算这样干!

*新闻发布会 | 马山平安建设硕果累累,成为全区最安全县区之一

*【两会面对面】张自英代表:探索形成扶贫马山模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