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史•敬读碑文”系列音频节目丨时代先声 垂教后世——北京师范大学一二九纪念碑碑文敬读
编者按:
了解碑文背后丰富的革命历史内涵,弘扬先烈身上承载的伟大民族精神。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理论网特别制作了“学习党史•敬读碑文”系列音频节目。本期为您播出:时代先声 垂教后世——北京师范大学一二九纪念碑碑文敬读本节目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出品,中央网信办传播局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支持。点击下方收听音频
一九三五年,日本帝国主义进逼平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存亡到了严重关头。十二月九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师大学生冲破武装军警包围,最先到达新华门前,与其它学校队伍汇合,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军警镇压。十二月十六日,师大五百多名学生参加了更大规模的示威集会,阎世臣主持了在前门车站广场的市民大会。翌年一月三日,师大三十多人参加了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河北农村,宣传抗日救国,并于二月一日在师大文学院成立民族解放先锋队,敖白枫首任队长。
在一二九运动中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有:杨秀峰、周小舟、林一山、王文彬、陈泽云等和江明。七七事变后,师大爱国师生奔赴各抗日根据地,投身于抗日战争,先后牺牲的有:张郁光、王文彬、张仁槐、蒋弼、郭庆云等,他们为国捐躯的悲壮事迹,永铭史册,垂教后世。
北京师范大学
一九八四年撰文
一九九二年勒碑
背景介绍
碑文叙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在一二九运动中的英勇事迹,并将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姓名镌刻到石碑上,以此来纪念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纪念他们“国自图强锋齿爪,苍茫万众尽兵军”的坚定信念;纪念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赤子之心。
1935年的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我国的主要矛盾。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冲破军警阻拦,汇集到新华门前,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表达了全国人民希望国共两党一致抗日的愿望。国民党北平当局命令警察打开水龙头向学生们喷射,大批军警手持大刀、木棍等,对付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学生们毫不畏惧,与军警展开英勇的搏斗,前仆后继,绝不退缩!从黎明到黄昏,有30多名学生被捕,数百人受伤。
第二天,北平各校学生组织罢课,抗议反动当局的暴力镇压。12月16日,为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北平学生举行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却遭到了更多军警的镇压,大批学生被砍伤,街道两侧血迹斑斑。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全国各地学生的积极响应,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爱国学生自发举行请愿集会、游行活动,或通过发表宣言、通电等形式,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进而侵略全中国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使中国人民被压抑的爱国情绪猛烈地爆发出来。毛泽东高度评价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敬读碑文,我们敬佩先辈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青年学生是中国革命的先锋力量。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国民党却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军的咄咄紧逼不断退让,北平的青年学生为政府的态度而失望,为国土的沦陷而焦虑,他们振臂一呼,云集街头,为民族之图存而怒吼。在这场惊天动地的运动中,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们走在前列,成为青年学生运动的先锋力量。他们参加平津南下扩大宣传团,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进行救亡宣传。在之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们纷纷投入火热的斗争中去,这当中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如杨秀峰、林一山、周小舟等,他们将铁骨忠心亮于胸前,将热血头颅献给祖国,他们的名字将永远被世人所铭记!
中国共产党是青年运动的领航者。在整个一二九运动的过程中,共产党发挥了领导作用。毛泽东在回忆这场鼓舞人心的运动时曾说过:“青年学生好比是一二九运动的柴火,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用火一点。点火的人是谁呢?就是共产党。”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宣言的发表给学生们指明了斗争方向,使身处彷徨之中的爱国青年看到了救国救民的希望。红军在陕北胜利会师的消息,使北平学生备受鼓舞。11月18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成立了学生联合会,爱国学生有了统一的领导组织。运动爆发后,共产党多次公开发表声明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后来,毛泽东在总结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时指出:“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也只有跟共产党在一起,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中共中央在高度肯定一二九运动的同时,告诫学生们要认清当前的形势,单纯的学生运动是无法完成救国救民这样艰巨的历史任务的,若想彻底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就必须发动千千万万的工农群众参与到斗争当中。毛泽东指出:“知识分子不跟工人、农民结合,就不会有巨大的力量,是干不成大事业的;同样,在革命队伍里要是没有知识分子,那也是干不成大事业的。只有知识分子跟工人、农民正确地结合,才会有无攻不克、无坚不摧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号召全体爱国学生“把抗日运动扩大起来!到工人中去,到农民中去,到商民中去,到军队中去!”随后,平津学生联合会响应党的号召,组成南下扩大宣传团,沿平汉铁路南下,沿途揭露日军在东北的暴行、讲述华北的危机形势,并帮助农民建立抗日救国组织。之后又在宣传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扩大抗日宣传,散播革命火种,把抗日救国运动推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专家点评
本期点评专家:
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动员全民族抗战的学生爱国运动,在中共党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深远影响。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又步步紧逼,策划华北自治,中华民族危机更加深重。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却 “攘外必先安内”,对日本妥协退让。在此背景下,北平的大中学生,特别是北平师范大学的青年学子,在中共北平党组织的推动和领导下,率先行动,振臂发声,于1935年12月9日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抗议日本侵略及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尽管遭到军警的残酷镇压,但青年学生并未屈服,又连续举行了包括爱国请愿、示威游行、抗战宣传、团结民众、成立民族解放先锋队、走上前线等一系列抗战准备活动,激发起全国范围内的学生运动热潮,继而影响了社会各界。
一二九运动,打破了九一八事变后社会上弥漫的抗战必亡的消极舆论,特别是对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悲观情绪。青年学生以他们的理性、热血与勇气,唤醒了广大民众,使“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深入人心,有力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进程。这场运动加速了各阶层、各党派团结抗日的步伐,促使国民党政府调整政策,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参加运动的青年学生在斗争实践中经受了锻炼,其中许多同志成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中国革命事业的中坚力量。
一二九运动彰显了青年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民族大义意识,他们以国家兴亡、民族命运为己任,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这种精神对于当代青年而言,是培育家国情怀、激发社会责任感、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动力源泉。这场运动展示了青年在社会变革中的先锋作用,证明了青年群体具备敏锐的时代洞察力、强烈的民族正义感以及改变历史进程的巨大潜力,这对于引导当代青年,积极投身于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具有重要的激发和启示意义。
总策划:许宝健
总导演:何忠国
监 制:李 莹
导 演:王 雪
编 审:李步前
朗 读:许雅婷
张 玮
点 评:魏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