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海人都为之震撼!35斤重的土烧馍馍见过么?

2016-12-11 西宁晚报

人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你是否见过以地为灶、以土为锅,就着天地灵气,烹饪美食?人类通过烹饪纷繁多样的美食而展现出来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


还记得许久前有一则新闻这样形容黄南同仁的土烧馍馍:“35斤重的土烧馍瞬间映入眼帘,让人为之震撼!”可寥寥数语却很难让读者明白这充满了原始味道的土烧馍馍是如何惊艳!今日,我们有幸将这样一道原汁原味,极为接地气的乡味介绍给各位读者。


众所周知,黄南的土烧馍馍在青海面食中独占鳌头。而本期乡味所介绍的土烧馍馍则“出土”于黄南州同仁县的一个名叫加查么村的藏族村落里。为什么会用“出土”这个词?因为土烧馍馍的整个制作过程完全没有接触过任何金属,它是完全用色泽均匀且泛白的土坷垃通过烧、烫、燎、焐等方法将麦香与土气完美结合,制成了令青海本土人都为之震撼的面点。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通晓该制作方法的人即使在黄南州也在逐渐减少。究其原因,无外乎机械代替手工的便利。这也许是人们在贪图便利时万万没有预料到的。


土烧馍馍的制作过程有点类似于烧窑。但是其间的诸多讲究是靠着口口相传积累了先辈的经验不断总结而来。首先说这面,不是所有的土烧馍馍都有35斤重,馍馍的大小、面的软硬甚至都要看制作当日的天气!谁叫它的锅灶是最为天然的土壤呢?


其次是火候,在不少介绍土烧馍馍的文字中都记载约焐一小时。其实不然,制作土烧馍馍的火候是看当日馍馍的大小、厚度,影响因素诸多,全凭经验。有经验的藏族妇女甚至可以通过听声音判断馍馍是否可以“出土”。


第三,敲打几乎贯穿于整个制作过程。馍馍下方的土坷垃要尽力敲碎,以免影响馍馍的平整性。而馍馍上方土的厚度与敲打的力度皆依赖于制作者的经验。制作土烧馍馍的难易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此外,土坷垃的挑选也较为严苛,其大小、色泽都有一定要求。


制作好的土烧馍馍透着地气、泛着麦香的味道也算对得起如此繁琐的制作过程了。


想要制作土烧馍馍,就必须先搭好窑架,将土坷垃一一烧得发红,再通过此热量烹制馍馍。


将土坷垃烧烫后,从窑架的一角单独运出一些,置于平坦地后细细敲碎。窑架要及时恢复以免温度散去。


将事先和好的发面放置在刚刚敲碎的碎土上,利用土坷垃的高温将馍馍烫得半熟。


 经验丰富的藏族妇女用草棍将馍馍戳些细细的小孔,以免温度过高致使面饼起气泡。同时,也凭此测试可否进行下一步。


  将干净的纸或者白布在窑架上反复熏、燎,然后盖在刚刚扎过小孔的馍馍上,再从窑架上运出烧得火红的土坷垃覆盖在纸或者白布上。


  敲打几乎贯穿于整个制作过程。在覆盖过程中,还需有一人继续将土坷垃轻轻、细细地敲碎。待完全覆盖后,全凭土块的温度焐熟馍馍。

黄南的四季美景和风俗

黄南不仅有着制作过程独特、震撼,吃着美味的土烧馍馍,也有着别样的美景。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漫坡的杏花、梨花都开了,花儿朵朵,花儿灿灿,花儿是春天送给人们最美的礼物。

夏天的黄南,满眼尽是绿意。绿树、黄花、白塔,这是世间最美的颜色,草原上,人们搭起帐篷,尽享夏天的快乐。


秋天是灿烂的,灿烂的秋天里“金色热贡”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

冬天的原野是一袭又一袭苍茫茫的寂静,大地沉睡了,我们的眼睛和阳光却醒着。雪野里的人们,放牧着牛羊,等待着冬眠的草原苏醒过来。

摄影:王向萍

黄南独特而又神秘的民俗活动“於菟”。   

摄影/夏扎

推荐阅读

刻骨铭心的记忆,每一个青海人都穿过用过喝过吃过读过…


女孩莫名染病,孕妇离奇死亡,竟然和冬天常用的它有关?


来源:海东时报、印象黄南

编辑:李雪


点赞一下,我们的新闻会更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