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
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
5月18日21时,西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卫健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应海涛,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马淑萍,市教育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徐洁,通报我市疫情防控最新动态消息,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近两轮社会面核酸检测筛查结果均为阴性
应海涛介绍道,为切实防新增、防扩散、防外溢,5月16日、5月17日,西宁市继续在全域开展了两轮全员核酸检测。截至目前,共完成检测416.35万人份;两轮社会面核酸检测筛查人群中,结果均为阴性。在重点集中管控人群中分别检出并确认阳性样本3人份和1人份,其余结果均为阴性。
据了解,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强化“四项措施”,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一是强化常态化核酸检测。将进一步加强常态化下的核酸检测,从18日起对全市各区域划定的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人员及重点行业、高风险暴露行业人员开展每日核酸检测;对主城区和湟中多巴新城实行每3天1次核酸检测;对大通县、湟源县、湟中区(多巴新城除外)实行每周1次核酸检测,确保将所有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的潜在风险挖深、挖透、挖净。同时,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布局建设工作,积极构建15分钟核酸“采样圈”。
二是强化公安、工信、公卫“三公(工)”协同。加强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第一时间锁定流调对象,第一时间拉网式核查相关人员活动轨迹信息,排查密接、次密接人员,深挖细排,不放过任何风险隐患,尽早实现“动态清零”。
三是强化集中隔离收治能力。按照“四应四尽”要求,加快推进市医学隔离观察中心、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川院区方舱医院改建项目,不断提升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水平,做到“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而无备”,从严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四是强化个人防疫责任。充分运用西宁市疫情防控报备系统,加强来宁返宁人员报备管理。暂缓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来宁返宁,对低风险地区来宁返宁人员执行“3天居家隔离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管控措施;对行程码带“*”号来宁返宁人员执行“5天居家隔离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管控措施。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防疫知识科普宣传,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积极主动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共同筑牢疫情防控免疫屏障。
兜牢兜住因疫遇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针对社会关切的疫情期间各级民政部门开展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福利机构疫情防控管理工作的相关情况,马淑萍逐一作了回答。
据介绍,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切实履行兜底保障职能,全面落实各项救助政策,有效解决了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面临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全力兜牢兜住因疫遇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一是加大排查力度。各级民政部门积极组织动员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和协理员,通过电话、微信、QQ等“不碰面”方式,对辖区低保对象、分散特困供养对象、在青务工人员、因疫情滞留我市的外市州籍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流浪乞讨人员以及阳性感染者家庭进行排查,建立人员摸排登记台账,全面了解掌握其基本生活保障状况,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二是优化工作程序。依托社会救助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行疫情期间网上办理,通过“一门受理”“微信小程序”等实现救助线上录入、审核和审批。对新申请困难家庭,取消入户调查和民主评议,根据申请人申报材料综合研判,采取“先纳入后审批”的原则,相关手续后期补办,确保第一时间享受到应有救助,提升救助时效性。三是打通绿色通道。根据困难群众的不同生活需求,积极开展先行救助,采用“现金+实物”的灵活救助方式,对需要支付各种基本生活开支的,及时足额发放现金救助;对缺乏口罩、消毒液、手套等防疫物资或米面粮油等基本生活物质需求的,及时安排实物进行救助,切实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四是拓宽救助方式。及时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当前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救助保障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县区对受疫情影响造成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难的在宁务工人员,因探亲、旅游、滞留我市的外市州、外省籍人员,流浪乞讨人员等,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本着救高不救低的原则实施救助。同时,针对不同人群,合理确定救助时限,分层分类实施救助,及时发放疫情期间临时救助补贴。
自4月14日以来,全市有针对性地线上排查各类重点困难群众1.88万人(城乡低保对象中的重病、重残及60岁以上生活困难老人),累计新增城乡低保对象130户285人、特困供养人员26户27人,实施临时救助3154人次,救助滞留人员580人次,截至目前,发放各类救助保障资金2870.56万元,有力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关于福利机构疫情防控管理方面相关工作,马淑萍介绍道,目前,全市在运营的养老服务、儿童福利及精神病人福利机构共25家,涉及服务对象和工作人员2862人。根据国家、省、市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按照重点场所“高于社会面”管控的标准要求,为进一步做好“一老一小”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自3月12日以来对全市所有的福利机构实行封闭管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切实保护民政服务对象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是加强人员管控。疫情期间一律谢绝亲友探访、志愿服务,禁止人员出入,杜绝福利机构人员与外界接触,利用电话、视频等方式,建立线上沟通渠道,及时让亲属了解服务对象生活情况。二是严格日常管理。各福利机构严格落实早晚2次检测制度,每日安排专人对福利机构工作人员、服务对象进行体温检测,做好记录。同时,积极与医疗机构联系,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三是做好环境消杀工作。福利机构每日对机构内环境进行无缝消杀,定时开窗通风,及时规范处理垃圾、污水、污物,做到“日产日清”。外来物资统一放置指定区域,经消毒后由专人分送。四是加强疫苗接种。建立疫苗接种情况台账,对服务对象的年龄、身体状况、接种情况等主要情况进行分类,确保机构内老年人、儿童做到“应接尽接”。目前,全市福利机构工作人员接种率达99%,符合条件老年人接种率达90.4%,符合条件儿童接种率达100%。
确保停课不停教 停课不停学
就记者提出的全市各中小学实行线上教学相关情况的问题,徐洁表示,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按照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的部署,我市各中小学继续实行线上教学,确保“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一是强化在线教学条件保障。坚持五育并举,落实“双减”要求,“一校一案”完善线上教学计划,细化课程教学、心理健康、艺术和体育锻炼等教育内容。各学校综合运用在线直播、录播回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推送等多种方式,满足居家、隔离管控等学生的学习需求。将疫情防控作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遴选适合学生观看的精品课程,点对点推送给学生及家长。结合居家学习特点,开展亲子关系处理、家务劳动等主题教育,引导构建和谐家庭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高度关注学生心理状态。针对学生长时间居家实际,发布致学生、致家长的一封信,多渠道推送心理调适视频课、文章、有声读物,通过线上班会、团队会等,搭建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组织居家体育、艺术、劳动成果展示,引导学生积极乐观面对。各学校普遍建立“每日一询”制度,班主任、任课教师每天对居家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态、心理活动进行问询,关心和鼓励学生遵守疫情防控规定,安心居家学习和生活。发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师资优势,利用“西宁心理教育”微信公众号,推送2期共18节心理微课,指导、帮助广大家长和学生消除焦虑。
三是完善四级在线巡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务处—班级”四级巡课制度,教育行政部门抽检各学校在线教学,督导检查各学校课程开设情况。校长、教务部门对线上课堂进行随机巡课,严控授课时长和作业总量。班主任对本班级每堂课开展线上巡课,重点关注学生课堂参与情况。教育部门定期组织线上教学交流研讨会和展示观摩活动,分享各校经验做法,提醒反馈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力促在线教学提质增效。
四是保障毕业年级复习备考。重点关注毕业年级复习备考工作,提高备课质量,强化复习备考的教学研究,常态化开展线上教研,根据复习进度,确定教学目标、课时、教学方法、作业设计、效果检测等内容,保障复习备考的效率和质量。面向毕业年级学生开通在线答疑渠道,及时答复、解决学生的疑问。组织本地名师推出各学科中高考复习备考专题讲座2期共27节,指导毕业年级学生进一步做好复习备考。
同时,在保障线上教学的同时,全市广大教职工以“疫”为令、以“防”为责,服从统一调度指挥,全力以赴配合开展核酸检测场地布置、信息采集、扫码登记、政策宣传等志愿服务工作。教育系统3264名党员就地转岗,入列秩序维持、物资采购、场所消杀等社区(村)战疫一线前沿,用实际行动彰显教育人的使命担当。
此外,记者了解到,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5月16日起,我市对城中区、城东区、城北区在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以外的区域实行了有序开放,确诊病例和阳性感染者的新增数每日在持续下降,且均为重点管控人群,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市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呼吁,已经有序开放的区域,请广大市民继续规范佩戴口罩,落实好测体温、扫“场所码”、查验健康码、行程码、查验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等要求。还处于从严从紧管控区域的市民,一定要咬牙坚持、克服困难,坚决服从管控措施,严格落实防控的责任。
本报记者:施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