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裁员只是一个开始,新势力的刺骨寒冬来了 | 一句话点评

崔力文 一句话点评 2023-12-16


23/11/06

导语

“我们现在的状态就是人人自危。”


作者丨崔力文

责编丨曹佳东

编辑丨别   致


刚刚过去的10月,仅从各家新势力造车公布的终端成绩单来看,形势好似并没有想象中的糟糕,甚至不乏一些品牌继续创造着历史新高。



可作为冷静自知的旁观者,已然能够感受到一场刺骨寒冬的降临。至于诱因,还要从上周五蔚来CEO李斌突然发布的那封全员信聊起。


具体来看,内容直指为进一步提高执行效率并确保关键业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公司将减少10%左右的岗位,具体调整会在11月完成。李斌在信中表示:“这是公司面对激烈市场竞争不得不做的艰难决定。”


他认为,未来两年会是汽车行业变革期竞争最激烈的阶段,外部环境充满巨大的不确定性。“过去两个月,公司进行了三十多场两年经营计划的分析讨论会,以确定每个业务未来两年的目标、关键成功要素与优先事项、行动计划、需要的资源,识别组织优化、降本提效的机会。”



而过去两周,蔚来确定了业务的优先级,并制定了组织与业务优化的具体计划,其中包括确保核心关键技术的长期投入、销售与服务能力能够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3个品牌9款核心产品的如期上市。


在组织和资源提效方面,蔚来将合并重复建设的部门与岗位,变革低效的内部工作流程与分工,取消低效岗位;推迟和削减3年内不能提升公司财务表现的项目投入。


就此,可以说,决战当前,这位长期被诟病花钱大手大脚的“掌舵者”,终于祭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只不过,疗效究竟如何,还得交给时间去反馈。


当然,碍于种种原因,必须“瘦身”自保的蔚来,仅仅只是刺骨寒冬之下新势力造车中的一个典型缩影。



0

1

裁员成为普遍现象


“听说你们也在优化?”


“我们现在的状态就是人人自危。”


“的确,各家日子都不太好过。”


“如果一旦真的被裁,就按目前的大环境,新工作都不好找。”



绝不是杜撰,本段开篇的一段对话,就发生在我与某位在新势力造车任职的友人之间。从他的言语中,完全能够感受到那种呼之欲出的焦虑情绪。


顺势,转换视角,除了挥刀的蔚来,就在近日,网传高合同样开启了一轮大规模裁员。在某职场社交平台上,有爆料声称比例高达20%,个别部门比例甚至可达50%。


据悉,这也是高合自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从相关消息来看,今年年底这家新势力造车还会进行一轮类似的操作。


截至目前,其官方并未对于此事做出回应。而在我眼中,参考高合目前位于中国车市没有太多存在感的现状,想要活下去就必须紧缩银根度日。


当然,仅以目前知晓的内幕,正在裁员的新势力造车,也不仅仅只有蔚来、高合,而是一个普遍现象。



如果说,在成功渡过2019年的至暗时刻后,所谓的幸存者们得以迎来三年的“甜蜜期”,那么从2023年开始,一场更大的危机迅速拉开了序幕。


身处残酷的淘汰赛之中,有人还在挣扎,有人已经倒下。譬如威马,位于上海青浦的办公大楼彻底关停,只留下四处讨债与维权的供应商与无助员工。


殊不知,就在上月,威马再度洋洋洒洒几百字发布一封官方声明,汇总下来的中心思想则为:“我还在挣扎。”顺便,为“跑路”的CEO沈晖澄清:“近期工作重心以海外事项为主。”


可即便如此,你还相信它能起死回生吗?


能够预见的是,按照目前中国车市“绞肉机”一般的现状,如威马般轰然倒塌的将不在少数。换言之,对于任何一家新势力造车而言,裁员证明其还在自救,有些品牌连挣扎的力气都不再拥有。


现实,就是这般残酷。



0

2

跑不出来就没机会了


看到这里,势必会有读者反问:为何新势力造车的生存空间会发生巨大的骤变?答案非常简单:当先发优势被逐渐抹平,当蓝海市场慢慢转红,当竞争对手纷纷发力,岁月静好瞬间不复存在。



还不相信?那就拿中级纯电轿车市场为例。


今天,极氪官宣旗下第四款新车极氪007将会在广州车展预售;11月9日,华为智选车的又一款力作智界S7将会在深圳上市;11月10日,阿维塔旗下的第二款新车阿维塔12也将会在深圳入场。不能忽略的还有本月正式亮相的吉利银河E8。


加之位于终端收割许久的比亚迪汉、比亚迪海豹,包括刚刚开启交付的焕新版特斯拉Model 3,该细分板块究竟有多内卷与窒息,已经无需多言。而留给新势力造车的“蛋糕”,真的变得愈发有限。


以点概面,位于其它板块,今天文章主角的处境同样严峻。



并且值得警惕的是,进入2023年以来,随着“价格战”越打越凶,大多数品牌的心境只能用冷暖自知所形容,几乎都在经历着“车子越卖越多,日子越过越苦”的尴尬局面。


被迫转变的认知中:“怎样获利已经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了,如何囊括订单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必须率先保证份额活下来。”


在此过程中,对应的电车定价体系已经崩塌,竞争变得愈发没有底线。而当负面情绪不断堆砌,以及消费活力继续减弱,真正比拼的已经是谁手中握有的粮草更多,谁拥有的家底更厚,谁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


但恰恰基于这样的背景,反而成为了新势力造车的软肋。



“到202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可达90%,如果行业只会留下四五家企业,比亚迪、特斯拉、华为都会在其中,我们试图要留在牌桌上,至少单年要卖出超300万辆车,比原先2025年销售160万辆的目标继续翻番。”


以上一段李想秋季战略会抛出的观点,已经不止一次的被搬出视作论据。而我想说的是,“身处一个规则完全颠覆的时代,中国车市注定赢者通吃,想要从泥潭中突围,必须要有足够的规模效应来支撑,跑不出来就没机会了。”


相信类似的道理,新势力造车不会不懂,却鲜有人做到。至于刺骨的寒冬过后,究竟谁能继续留在牌桌上?是“蔚小理”?还是其它人?


此刻,没有谁敢打保票……



崔力文

爱车如命,

更爱电动汽车的小编一枚~



THE END



推荐阅读

头部自主车企争夺战,今年三强格局将再次洗牌

今年,美国或取代中国成为日系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10月新势力销量:该找工作的不是李想


COMMENT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一句话点评

iauto2006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