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创新城市与城市创新:杭州2050远景发展战略

孙娟 中规院交通院 2023-03-26

      本文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孙娟在“2018年度CAUPD业务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感谢作者悉心整理&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总工室等部门提供的资源支持!



作者∣孙 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


一、学习杭州:“创新城市”的成长


说起杭州能想起很多标签:美丽、活力、创新、独特韵味、别样精彩,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这座城市的定位,充满了诗情画意。今天我更想跟大家一起学习杭州这座创新城市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 杭州要“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

——2013年7月,习近平听取杭州工作汇报


• “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创新活力之城,相信2016年峰会将给大家呈现一种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

—— 2015年11月16日,安塔利亚G20峰会工作午宴致辞


 “杭州是一座历史名城,也是一座创新之城,既充满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也拥有面向世界的宽广视野。我相信,大家共同努力,杭州2016年峰会将呈现给世界一份别样的精彩。

——2015年12月1日,杭州G20峰会致辞


• “杭州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重镇和商贸中心,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在杭州点击鼠标,联通的是整个世界。杭州也是生态文明之都,山明水秀,晴好雨奇,浸透着江南韵味,凝结着世代匠心。

——2016年9月3日,G20工商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

回顾20年,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看杭州更多的是危机,杭州的竞争力被宁波、苏州所赶超,城市问题很多:国际链接差,工业发展弱、城乡空间散,文化偏安一隅。以工业时代规模经济时代视角看,杭州面临难以维系的安逸梦,危机重重。


但是我们现在进入了知识创新时代,内生动力反而形成了更重要的城市发展动力。杭州的问题仍然存在,但是另外一种动力又好像把它掩盖,现在看杭州不是危机,更多的是自豪感,这里面存在着四组问题的辩证关系。


1、 国际链接:输入与输出


用传统的GaWC、全球城市指数等分析指标看,杭州当前国际排行榜不高,总体低于天津、南京等城市,甚至有些指标低于大连,可是这和我们直接的感觉不一样。项目组思考现在讨论国际化链是纯粹用这样一种输入型模式来建立国际化元素吗?


我们一直强调资本服务能力:国际商务流、国际资金流、国际人流,反过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当考虑评价输出型的国际影响力指标:国际资本控制、国际技术控制、国际文化影响、国际知名度,杭州显然是强的,上市公司数、独角兽公司数、万人专利数、国际会议数等排名都很靠前,所以杭州是一个典型的输出型国际化模式。这也是2008年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之问“为什么上海留不住马云?”“当你把城市都给了外力资源的时候,杭州把这样一个城市资源给了内生的动力”我想这里面应该有相互关联度。


2、 工业发展:实体与虚拟


杭州当年为了提高城市工业发展的能量提出了建设“大江东”这样一个400平方公里的工业主战场,但是现在来评估它的发展绩效,大江东绩效是全市最低的,还不如临安、富阳外围县市。杭州本身不具备工业城市的气质,却成长出了“大城西”这样一个创新板块,创新主战场的绩效非常高,基本达到了主城区的创新绩效甚至人口密度。


杭州的创新让人有点心不定,与深圳的技术创新比起来,杭州更多的是模式创新,优势在生活服务应对(to C),短板在生产服务反馈(to B)。杭州投融资领域50%以上在电子商务,独角兽企业偏软,没有一家制造企业,科技创新差距大、技术转化能力弱等。云栖小镇的富士康智能制造依托阿里云数据库创新、发明了很多新产品,但规模量产在深圳,深圳拥有灵活而强大的供应能力,所以大家又开始焦虑,杭州要不要做实体经济,工业发展虚拟创新可持续吗?


3、 人文的双重气质:生活方式的安逸宁静与工作方式的冒险进取


生活方式的安逸宁静是我们在杭州调研时深刻体会到的。老杭州人非常谦和、文明、礼貌,生活节奏慢,集体的优越感比较强但不排外,杭州市民真切热爱这座城市,年轻人、老年人在西湖边上提了非常多的建设性意见,可是安逸不能产生创新吗?


在进入企业后会发现,大规模的新杭州人涌入这个城市,他们年轻、活力、进取,工作节奏快,平等、包容、开放,也有一些像朱总讲的可能有些“心理黑暗”。例如 “宁可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抢货、抢钱、抢人。”这些标语也让人非常压抑。在这样一种竞争和压力的氛围内,阿里云的高管舟牧说,“对创新充满信心,重点思考明天该做什么,狼性文化压力很大。”这些创新、创业的人群对城市敏感度会那么高吗?所以觉得杭州具备人文双重气质,在这个地区生活方式的安逸、工作方式的冒险并存,更能感觉到是创新的“新四军”板块集聚形成5公里创新圈。



想创新的不会离开阿里周边5公里,阿里现在5万名员工有15万花名,10万人出去在周边创新、创业。这样阿里周边变成了一个创新的场所,需要交流和空间的黏性。5公里创新圈是阿里云舟牧告诉我们的,他觉得5公里就是一个创新辐射可达的范围,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服务这个5公里。


4、 城乡空间:分散与联盟


杭州城镇空间增长非常快,乡村空间人均用地非常多,规划界一直垢病这个城市管控失控了,怎么这么散?但当规划师用脚来踏勘这片土地,大家却被一个山水人文融合的典范地区所感动,湿地里的慢生活街区,乡村里的创意场所,我想这些才体现了总书记说的浸透着江南韵味,凝结着世代匠心。



杭州并没有强烈的中心和外围感觉,可能因为交通太拥堵,但是形成了一个职住相对均衡的都市联盟,组团内部的中心、外围,各个组团内部的职住均衡能达到70%-80%,它不是一个大尺度中心外围强构的城市空间格局,有它的内组织关系。


到底是城市催生了创新还是创新成就了这座城市?我想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因为城市的这些特点产生了创新的土壤:动力的内生性、人的开放性、文化的黏性、空间的弹性、政府的包容性等,这些营造了创新的城市基因,从而孕育了杭州这座城市创新,也成就了这座城市。怎么做到对城市创新的坚持,可能就是我们第一个出发点。

 

二、杭州战略:“城市创新”的坚持


《创新的雨林法则》中说,“在雨林中总会有新的物种冒出来,最有前途的生命形态是以一种不可预测的方式出现在非常富饶的环境里”,所以雨林规则是创造混乱、制造混乱,而在农田里,野草往往会被拔掉。控制程度越高,产出就会越高。农田规则是可预测、规则、秩序重构。我们原来遵循的农田规则有些问题我们要重构,我们尝试提出了4个方向。


1、 创新活力之城:蓬勃成长,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首先,杭州无疑现在面临的核心挑战是持续的创新动力,怎么能够真正做一个蓬勃成长、富有活力、不断创新的城市,是它的核心挑战。对“风口”的极度敏锐,对“供应链”的极度敏捷,对“成本”的极度敏感不是规划全部能够解决的,但是我们在战略层面可以收缩到我们关心创新的人群:多元化、年轻化,创新青年指数、创新人才链、产业链。


纽约现在提四个五英里的创新圈,结合5公里创新圈的概念,我们提出了杭州新四军5公里创新圈。基于全市的创新要素,10个左右的5公里创新圈在未来有些是齐备的,有些需要慢慢培育,创新格局营造和空间怎么匹配以及我们怎么制定这样一些责任清单。


大城西创新圈很受创新人群的欢迎,风景·趣尘,更多的是锦上添花。




江东不一样,这样一个工业主战场,要打造生态文明时代杭州城市创新4.0版。这个创新圈怎么做?需要区域思维,需要杭州细致再讨论,能否做成雄安一样的4.0版城市创新空间模式,重新讨论这个地区,工业化时代没干成,创新时代这种模式更干不成。   


2. 生活方式:天人合一,愉悦体验的魅力城市


杭州最吸引人的是它的生活方式,天人合一、愉悦体验的魅力城市是我们认为应该追求的目标,守护自然山水家园、触摸城市历史的年轮,拥抱有温度的城市,寻找记忆中的乡愁。



很多都是我们传统规划需要做的事,怎么挖掘这样要素,在空间上得以彰显?我们做了拥江的行动、秀湖,除了显湿地,这些湿地公园怎么做出生态+人文的文章,在美丽乡村的基础上让它成为世界名城的重要载体。






3. 城市网络:组群链接,多中心组团式都市联盟


回到城市网络,我们认为创新圈、魅力圈、生活圈在空间上应该是耦合的,不应该是割裂的,创新的人群也需要这样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这次空间格局并没有很大的重构式结构,我们认为应该是一种自然山水格局的治理,山水交融。联盟的治理、社会单元的治理,主城分单元,外围创新圈的模式。在廊道生长圈、板块,整个空间上我们对接上海,对接湾区,对接黄山的风景廊,对接西部的创新廊,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个总体格局,更多体现这座城市增长的肌理和脉络:山水融城,都市联盟、廊道生长。


市域空间结构示意


4. 全球链接:平台城市,实体链接+虚拟链接


研究一个城市总要研究它和区域的关系,它在全球链接网络中的关系。杭州未来应该是一个平台城市,是一个实体链接和虚拟链接交相辉映融合的城市。


上海分院一直做长三角区域格局研究,把企业的关联网络在空间上模拟,可以看到工业经济时代等级结构很强烈,合肥带着一圈,宁波、杭州带着一圈,南京带着一圈,上海带着一圈。排除掉制造业,把创新经济总部分支关联网络和价值区段在空间模拟的时候,会发现扁平板块化结构出现了,上海、杭州、宁波都是创新企业、人文企业、文化企业集聚的一些场所,北部合肥 、南京、无锡地区成为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板块,这就是现在的一种状态。


面向未来,当知识创新经济时代来临的时候,我们畅想可能会出现枢纽再集聚,有可能会出现人才、要素进一步集聚,会不会出现不可确定的区域空间格局?杭州在这里面要扮演平台城市而不是中心城市的文章,这是我们对整个区域格局的思考。



三、技术路线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梳理出技术路线,总目标是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4个分目标:蓬勃成长,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天人合一、愉悦体验的魅力城市;组群链接、多中心组团式的联盟城市;链接全球,辐射区域的平台城市。


在这个目标下我们提出一些可以开展的行动,也落实到现在研究杭州大城西、大江东以及空港地区,更多的是一种理念或讨论。



郑德高院长曾提出,特大城市未来的空间战略、城市战略可能会存在怎么做这四个纬度城市的文章。这个项目目前是一个初步成果的阶段,杭州项目做的并不是那么轰轰烈烈,更多的是学习杭州,体验杭州,杭州人给我们自由度、创新空间,提供研究素材,带来了非常好的体验感。


这是一轮价值观引领的新一轮创新城市发展战略,对自然我们要天人合一;对人文,要愉悦体验;对企业,更少干扰,更多服务,雨林法则下我们又可以做什么;对城市,让它弹性适应,灵活变动,都是我们想从杭州学来的经验。


但其中也会有困惑,经常有各种声音质疑杭州要强管控,要划线。但如果新一轮规划都来强管控,创新能力通过什么激发?从杭州我学到的是怎么高素质管控,我们不敢随便判断一座城市应该怎么做。


(原文转发自:规划中国)



中规院交通院

ID:CaupdUTI

加关注    有干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