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雪芬:如何走出信访的困境

2017-03-19 徐雪芬律师 温州徐雪芬律师

作者:徐雪芬律师

来源公众号:温州徐雪芬律师


近日,本律师公号推出两则新闻:一则是2013年2月5日,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对一起非法拘禁来京人员作出一审判决,王某等10人因非法拘禁11名来京上访人员被法院判处2年至6个月不等的刑期,其中3名未成年被告人适用缓刑;另一则是(2015)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处山阴县刑警队长“稳控”上访人员4小时被控非法拘禁获罪免刑(判决书中有殴打情节)。这2则新闻引起了一线警察的热议。

 

从判决书公布的事实来看,法院的判决并无不当。这些被判的警察论情理可能挺冤,但论法理也不冤。

 

如何处理这个虽不是法定职责却又是份内之事?需要一线警察自己把握好依法处置这个度,不能投个别人所好。


如果你担心影响个人前途,那你就想想检察院。


以上2个因信访而截访的犯罪案例,给一线警察上了一堂课,同时提醒基层:


犯罪不是梦。


信访是一门学问;截访是一门技术。

 

信访不值得提倡,因为信访可以减少人的快乐,长期信访甚至可能减少你的寿命。为此,信访人在准备迈出信访一步时,一定要注意提高信访效率,而要提高信访效率首先就要准备一份高质量的信访材料。

 

在我平时接待的信访人中,发现大部分信访材料是冗长的或者是啰嗦的,叙述的信访事项喜欢用感叹号来强调,好像只有感叹号才能表达信访人的理直气壮、铿锵有力。整篇材料充满了重复、激愤,要死要活。一些信访人在表达信访诉求和心情时,不仅攻击被信访人,也顺便攻击执政党。控诉被信访人的同时,也投诉接待过信访人的每一位公务员。仿佛在信访人的材料中,只有信访人一人是“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信访,是蠢访。这样的“访料”(信访材料),是没有脑子的“放疗”。

 

一份没有任何错别字(包括标点符号)、中肯客观、简单明了的信访材料远比一份由形容词和感叹号堆砌的控诉材料,对被信访人和政府部门负责人的心理来得更有震慑力。

 

信访,劳命伤财;截访,劳民伤财。


信访和截访是什么关系?是互相折磨、互相折腾的关系。它们是否有啥共同点?任性是信访和截访的共同点。


现有制度下,上访的任性、接访的任性、答复的任性、最终解决问题的任性,造就了一大批不守规矩的人和事。

 

随着国家对各级政府机关单位管理愈加严格和自媒体监督愈加发达,大部分基层政府比前几年越来越规范。据我不完全了解,缠访、闹访和非法上访的,至少70%以上可能是没有什么实际冤情的人。他们可能只是吃透了国家信访政策和上访得到过好处、甜头的人。

 

信访和截访,是法治社会不伦不类的2种现象,但是在社会主义今天的中国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无论是基层政府还是基层人民法院,在公务处理和案件审理中,还做不到完全公正。零成本行政和审判有时是导致大量信访案的原因之一。客观上,大部分的冤假错案也都是在多年的信访后才得以纠正。


我们不能以“尊重生效判决”为某些以权谋私的人依法做了挡箭牌。在可能的30%有冤情的信访案中,多数是因为当地政府衙门作风不负责任造成,有错必究应成为法治社会的常态。同时,我也看到这些年涉警上访越来越少,这和基层民警这些年的作风建设和严格规范执法是分不开的。

 

但是截访为什么又合理?因为大部分截访发生在特殊时期。一个国家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家有家规。家规是什么?是视老者、长者为尊,家庭的每个成员,应当墨守家规。


矛盾无处不在。有了矛盾,依照国法家规,为尊者自然要担当调停、调和之任。公平公正了,为尊者必将更加受人尊崇。如果有失公允,自然不能服众。然而,家族成员也应深刻意识到:每逢家有大事、喜事的时候,每名成员应当以维护家庭安定氛围为己任。


举家共商大事、共谋大业之时,你来闹,无非就是施压和“搅局”,这和维权有关吗?人家在办婚礼呢,你却来闹婚礼,必将被“轰出去”。


做人要厚道,信访也不例外。

 

国家信访局对信访维稳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综治的依据,一票否决,往往容易导致两种极端:一方面上访群众利用地方领导害怕影响政治前途,该访的不该访的都访,漫天要价,甚至敲诈勒索;另一方面基层干部干方百计不让上访,阻止上访,而有些问题却又无法满足、解决。双方较劲,各种奇葩现象层出不穷,恶性循环。

 

国家成立信访局的本意是好的,是广纳民意诉求。但是也给好吃懒做的人通过给地方政府制造信访压力的形式非法获利。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息事宁人,突破法律底线给上访人巨额补偿。上访人是暂时得到稳控,事过不久又上访,非访,缠访,一个事情解决又换成另外事由缠访......

 

信访维稳催生了一个赚钱腐败的行业。消个号多少钱?据说现在有专门提供上访人信息的,每条收费不低于五百,视上访人的具体情况往上涨。每次重大活动都有丰厚收入。从事这个行业的,竟然还有个很官方的名字叫“信息员”。这种人力物力的浪费,还不包括有时暴露公安机关侦察秘密的损失,因为地方政府领导在压力下为了找到上访人而无奈为之。


上访除了有少部分是维权外,大部分的上访从劳命伤财现在变成了生财有道。


上访生财;消号也生财;唯独截访破财。

 

不科学的考核,有时给地方政府造成不恰当的压力,让人违心的只能求全自保,“屈服”压力和访民,这样恶性循环将成为社会诟病,和依法治国越来越远。

 

不少基层干部有进京控访的经历,他们经历了许多不能见诸报端的事件。


2014年两会控访时当时北方某省某法院带队的执行局局长,在控访回来高速路上出车祸身亡。


北京永定门附近的一条街,国家信访局接待登记的地方,每天人潮如织几百上访人,两会期间可能更多。一个40多岁的王姓男子,因为触电双上肢被齐肩截去跟父亲在一起生活。赔偿款发下来时,他没法签字只好由其父代签,其父怕他乱花钱代为保管,结果王某在他人鼓动下年年进京告其父(鼓动的人又领着他四处找女人,意在从中得钱但从不露面)。

 

分属两省的一对成年男女,上访期间结识后产生暧昧关系。遂约定见面玩耍的方式:约定好时间,各告知家人去上访,宛如夫妻般玩耍够了之后,去北京大胡同上访,之后是各自地区干部来京接回家。几次后被接访警察发现了端倪。

 

再说几个例子:北方某地区有一位姓崔的女士,70多岁了,为她家24棵苹果树动迁上访,至今进京上访已经270多次了,是省市县三级挂号的上访专业户。2014年她的要价是400万,2015年是500万,2016年是600万。虽然明确是非访,但裁决拘留因为年龄关系执行不了。每到两会,村干部都要在北京堵住她领她去旅游。


两个接济服务中心不让上访人过夜,必须由当地政府派人当天接出去。省里又三令五申禁止回流(两会期间上访,国家登记一次后再回来第二次第三次登记),没办法只能陪着(看着)直到两会结束,唯一的办法就是陪着旅游。


为了工作方便,全国进京控访的大多住在北京丰台区境内南三环与南四环之间的酒店宾馆。因为这里距离北京的两处“救济服务中心”(全北京接待的上访人都送到这里)较近,有利于快速反应;高法信访接待站也可能在这附近。这里的旅店常年接待控访单位,有的形成了关系户,房价有优惠。既便如此,临近两会仍有找不到房不得已住进洗浴中心的。


某内地地级市在京处理这件事的人员每天花费不低于十五万,到会议结束花费不低于三百万元。全国多少地级市?而且这还不包括如果有非访需要处理的费用。


既然法律规定一夫一妻制,为啥还要整天陪着小三无理取闹?


是神归庙、是鬼归坟,谁家的孩子谁抱。信访截访的来回浩浩荡荡已经成了依法治国的讽刺。限制公费支出,买台打印机都要层层上报,为啥一个两会20多亿的花销没人管?真有困难的话20个亿解决啥问题解决不了?如果这些钱能够用于建设或者民生工程,真能办不少事。


既然公开说了不准排名,就不能到头来又拿排名来压制地方政府。


马家楼救济服务中心和久敬庄救济服务中心,是相当于一所中学那么大的两个不在一处的接纳上访人的地方。每天大约4、5点左右,一辆辆大公交满载着上访人进入,按照省别分别送进各省房间。各市再到屋里对号入座,找寻自己市的人,细声慢气、低三下四地规劝上访人。


救济服务中心里的保安虽然年纪轻轻,但不管你是啥身份他都可以骂骂咧咧。中心明确“上访人不准过夜”,因此来往中心的车天天堵得水泄不通。上访人抓住软肋,就跟接访人使尽解数地缠、闹......


截访的人就像是汉堡包里的肉馅两面夹着,里外不是人,还不得不完成任务把上访人“胜利”接回去。好不容易把人弄出来有时天也黑了,只能星夜兼程往家乡送,出发就跟当地政府联系半路上对接,送到人还得马上返回北京应付第二天的工作,不能耽搁。


有个别信访人因“访”不仅“毁”了自己的一生,甚至影响了子女的前途。张某儿子医学院刚毕业实习时跟主管大夫赌气不干了,回家跟他妈一起上访。毕业时有个女朋友,他让人家女孩等他跟他妈上访拿到钱再结婚。结果他至今都40多岁了,也没结婚。


信访几乎到了愚昧的地步。


真是人前法治,人后信访。


信访、截访,循环往复。如何才能走出这一法治困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