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十类人不适合从事公务员职业,甭眼红!

2017-11-24 刀笔小杂役 徐雪芬律师

徐律师导语:


为什么不少公务员都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感叹?那是因为你步入公务员门槛时未关注本公众号、没看过该文章。


第一,家里非常缺钱的人


乍一看三观不正,但不管你愿不愿承认,这一条必然是第一位的考量标准。


以前说公务员工资低没人相信,但最近一年,这个事实似乎越来越深入人心了。尽管经过多年呼吁,今年以来涨了一点工资,但与同期迅猛增长的物价相比,似乎生活水平并没有什么提高。


上周加完班十一点了,地铁早已停运,我便在单位门口打了个出租车,下车时用微信扫码付账,当时实在困得不行,23块钱不小心扫成了233,司机师傅很善意地提醒我,赶忙又扫回了210给我,师傅开玩笑说:“你从那单位出来肯定是公务员吧,加班恁晚,还要打的回家,肯定也不是个当官的,听说你们工资也不高啊,我可不能昧你的钱。”虽然光线很昏暗,虽然知道是开玩笑,但仍然能够感受到司机师傅那怜悯的目光、诚恳的表情,当即千恩万谢,感激涕零。


这就是公务员的真实状态。如果你家里很穷,父母再倾其所有二十年,供你读到本科、硕士,你最后考了公务员,持续多年每月领着几千块钱的工资,如果不小心又成了个材料狗,又忙又累又没闲又没钱,给媳妇买化妆品都是扣扣索索的,更别说孝敬父母了,这对父母公平吗


当然有人说,公务员可以腐败啊。每次听到这种论调,我就想打人。我想问这帮喷子:你以为国家公权力的设置就那么没水平吗?会留那么多漏洞让每个公务员都去腐败吗?即便真有少数漏洞,那些靠腐败挣钱的少数贪官又有几个敢大摇大摆去花的?敢大摇大摆花钱的有几个是可以平安着陆的?人民的名义里穷怕了的赵德汉,就是个典型。



第二,没有丝毫“背景”的人


这里所说的“背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背景。主要是指家里要有一两个公务员长辈,这个长辈不一定要在多高的机关,不一定要当多大的大官。如果他是功成名就的人,他可以给你提供经验,如果他是碌碌无为的人,他可以给你提供教训,这些对你来讲都是难得的财富。


公务员的职务晋升,标准很模糊,优秀的商人,第一位的衡量标准就是财富,怎么赚钱也是有固定的商业运转模式;优秀的教师,第一位的衡量标准就是职称,怎么评职称是由固定的教学、科研任务来衡量。而优秀的公务员,却没有什么可以定量的标准,所以必须要有一个过来人给你经常指导,才不至于走弯路走邪路。


我有个地级市的哥们,家庭并不富裕,学历大专,也没什么亲戚当大领导,但短短十三年间,从一个机关临时工一直干到了副县级,34岁步入了该市最年轻的县级领导行列。有一次他来郑州找我吃饭我问他从政最大的诀窍是什么,他说:“有人指路最重要,我爸是县委机关老科长,我老丈人是市政协的科级干部,都干一辈子行政了,平时每走一步,他们都会及时给我出谋划策。”


第三,一路上到博士的人


我们不否认博士从政,毕竟可以给党政机关注入新鲜的血液,对决策的法治化、专业化、科学化带来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



但据我多年观察,从小到大一直读书读到博士的人,最适合的并不是仕途,而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很多地方引进高层人才,博士可以直接安排副县级,看似一步到位,但除了极少数适应能力强的能够节节高升,很多博士到了领导岗位以后,由于长年学习生活在校园,一方面不适应机关规则使他在工作中处处格格不入,另一方面骨子里的清高使他不愿甚至不屑融入官场文化,最终在副县级位置上一屁股坐多年,价值得不到体现,内心异常痛苦,最终带着遗憾无奈辞职。


一位博士老乡,当年一毕业就被引进到某县当主管科教文卫的副县长,给他践行时一起喝酒,何其英姿勃发,何其壮怀激烈,字里行间透出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大事业的决心信心。但八年过去了,现在还是副县长,括弧,不是常委。去年一起喝酒,拉着我的手不放,一直吐槽不止,席间竟然几度哽咽。


第四,喜欢追求刺激的人


这里所谓的“追求刺激”,指的是喜欢新鲜感,喜欢挑战,不喜欢每天一成不变的生活。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新鲜感跟创新还不一样,创新重在创造,新鲜感重在体验。



不能不承认,公务员这个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呆板,板着面孔、迈着方步、程式化的讲话方式、八股化的写作模式,处事不敢越雷池一步,工作不可有半点个性。


曾经在《公务员,不就是一个职业吗?》这篇文章里,我就讲了我的一个同学的故事,他就属于这种喜欢追求刺激、追求新鲜感的人,他通过十年的艰辛努力考进了一个很不错的省直机关,但是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步骤和内容让他几近发狂,最终顶着父亲要跟他断绝父子关系的压力,毅然辞职,跳槽到一家国有企业做了中层管理人员,现在做得顺风顺水。拿他的话来说:“那十年我算是白活了,现在我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每天的工作让我欣喜若狂。


第五,人际关系淡漠的人


做公务员不提倡拉关系,更坚决反对团团伙伙、圈子文化。但如果在人际关系上走向另一个极端就又不合时宜了。


很多人把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作为公务员的最基本素质,其实不无道理。公务员姓公,既然姓公就要跟“公家”打交道,也要跟“公众”打交道,要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与同志的关系、特别是与群众的关系。如果不会“处关系”,那么在这个系统里无论如何是走不远的。


想跟领导和同志处好关系,最简单的是注意这几个方面。一是尽量见人就笑,必须发自内心地笑,灿烂地笑,不能太假,太假还不如不笑。二是多行举手之劳,不浪费什么时间和精力,比如帮人修个电脑、印个资料、拿个快递、带个便餐。三是背后说人好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即便好话传不到被说的人耳朵里,但听的人会觉得你很善良,很可交。



跟群众处好关系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说到底就是必须得会做群众工作。一位组织部门的领导曾经跟我透露:“我们下派地方的一些年轻干部,大部分是可以担当重任的,但也有极个别的干部,不敢面对群众,不善于跟群众沟通,有的甚至当众讲话都掉板,基层意见很大。这类干部我们实在没法用,及时就给调整岗位了。”


第六,心理素质低下的人


其实就是承受压力、承受委屈的能力。体制内层级分明,等级森严,再加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快,面对的矛盾和挑战越来越多,承担的任务和压力也越来越大,领导经常都会莫名其妙的给你脸色,或者借故发火。这个时候要沉得住气,要明白,领导也是人,是人就有脾气,有了脾气就得宣泄,他不能向上级和同级发泄,肯定就得向你发泄,想通你也就释然了。


还有种情况不得不承认,体制内由于制度机制还不够完善,很多时候活越干越多,干得多还不落好,不落好还有更多的活等着你干,即便你自认为干得再漂亮也不会得到领导一句表扬,最多不批评就烧高香了,多劳不一定多得,不劳不一定不得,虽然你有不需扬鞭自奋蹄的态度,但快牛不一定就不挨鞭子。


有个小兄弟曾经很苦闷地跟我说:“哥,我都想撂挑子了,我整天兢兢业业、没日没夜地干,家里啥事都不管,虽然我每天都回家,但因为回去时孩子都睡着了,早上起来时孩子还没醒,孩子整天整天都见不到我。但即便我再拼命,上班这几年我一次考核优秀都没得过,反而那些不干活的每年都有荣誉。我现在无论如何都想不开,真不知道接下来该咋干了。”



说实在,我当时真不知道该咋劝他,因为他说的问题属于普遍现象,解决了很多年,但始终没有解决好。这时候必须要有好的心理素质,该熬就得熬,该主动适应就得主动适应,该及时调整就得及时调整,因为你并不生活在真空里。


第七,反应速度较慢的人


反应快慢其实跟智商高低没有必然联系,但确实也属于智商的范畴。有些人反应速度很慢,比较木讷,别人说完话半天他还不理解啥用意,这类人没有耳听八方的本领,但往往钻到一件事就出不来了,往往在科研方面很容易有所建树,但并不适合干公务员。


体制内反应快的人有这么几种:一是能够迅速领会领导说话的用意,立即作出工作安排;二是能够在公共场合迅速处理突发事件,工作衔接万无一失;三是能够敏感把握事情尺度,任何时候滴水不漏。


我有个朋友是乡党委书记,县委书记跟前的大红人,特别是县委书记宴请一大桌客人时一定要叫他过去。因为这个朋友有个绝活,不管桌子上多少陌生人,只要介绍一遍,他瞬间能够记住所有人的名字,并且一字不差的叫出来。县委书记过圈敬酒时就让他一起,每走到一个人跟前,这个朋友都会小声提示县委书记这个客人的名字,然后县委书记端着酒杯精准地叫出客人的名字,客人往往大为感动,好感大增。



第八,把控不住情绪的人


据我多年观察,在体制内,能把握住自己情绪的人一定不会混得太次。刚才我们说过,体制内受委屈是家常便饭,甚至受委屈就是我们工作中的一部分。如果情绪不稳定,在体制内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每个单位都会有这样的一类人,一旦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就郁郁寡欢、耿耿于怀、钻牛角尖、甚至非要找领导、同志争个面红耳赤,有时还会“拍桌子”、“甩袖子”,公开场合给领导、同志搞得下不来台,弄得本来就紧张的关系更加紧张,慢慢变成面和心不和的“仇敌”。


当年刚进公务员系统时我就办过这样的混事儿,后来每次想到都觉得自己当年太不成熟。那时血气方刚,眼不容沙,因为一位领导开部门会时提到一个观点我认为极其可笑,我当着所有与会同志的面直接质疑领导,而且语言相当尖锐,领导到底还是领导,当时并没有恼,而是散会后让我去他办公室谈话。我在他办公室还是当仁不让、咄咄逼人,领导彻底恼了,劈头盖脸怼我了一顿,我直接朝桌子上猛拍了一下,甩手就走了。后来就没有后开了,直到我考走离开那个单位时,这位领导也没来喝送行酒。



第九,追求快速回报的人


党政机关跟企业不同,并不直接生产商品,而是靠决策、管理、组织、协调来推动经济、服务社会的,务虚多、程序多、形式多,想像企业那样依靠工作量和工作效果来确定薪资、职务,无异于天方夜谭。


举个例子,以现在的工资水平,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的处级干部每月拿到手大概七八千块钱,当然这个薪水在省会城市只够基本生活。但想要拿到这个水平的工资,即便在仕途开挂、坐直升机的情况下,一个公务员也要至少奋斗十几年,也就是说按23岁本科毕业就进机关,最快也要到35岁左右才能弄到处级,拿到七八千的工资。


如果一路清正廉洁,只靠工资,按照普通人的观念,在省会城市35岁拿这个薪水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成功”吧。何况即便是在省直部门,百分之九十八的人35岁是干不到处级的。


如果追求快速回报,要么别干公务员,要么干了公务员就去铤而走险,孰轻孰重你自己掂量吧。


第十,喜欢比来比去的人


在比较中过活,无论做任何行业都是非常虐心的。特别是在公务员系统,不在比较中爆发,就在比较中沉默,幸福都是比较出来的,但不幸也源自毫无节制的比较。



任何机关的公务员大致都有三类来源,一类是通过公务员考试、遴选考试考进来的,一类是军转干部考进来、分配进来的,一类是通过各种情况从其他单位调进来的。来源不同就决定了相互之间没有可比性。比如,军转类与学生类定级标准就不一样、拿的工资就不一样。还比如,人家28岁博士毕业通过特殊人才引进,进来就是副处级,你本科毕业通过招考进来,40多岁也不一定能干到副处级。


还有一种是忙闲不均,这在公务员系统也属于正常现象,比如材料狗们,整天五加二白加黑,一个个都是目光呆滞、面无血色、沉默寡言、神经衰弱,但年底考核工作时,材料狗们竟然没啥成绩可显摆的,唯一能显摆的就是“今年以来起草文稿50万字”。你能跟谁比,你能找谁说理?


所以,该认命时就要认命,不比、不争,无人与之比、无人与之争,心态摆正、务实重干才是王道。


原创推荐:


1、徐雪芬:如何走出信访的困境

2、徐雪芬:大接访,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了什么?

3、徐雪芬:警察执法,请慎重拍照

4、徐雪芬:一线民警被“民意”逼到了墙角

5、徐雪芬:如果公安都这么执法,还需要袭警罪吗

6、徐雪芬:警察丧失执法权威,半数原因可能在于公安机关自身

7、徐雪芬:公安110警情研判与对策

8、徐雪芬:律师与体制

9、徐雪芬:网络舆论引导与涉警评论撰写

10、徐雪芬:民间对婚姻法的最大误解---分居2年便可自动离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