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公益】公益行业:吸纳就业新渠道

2017-07-11 爱尚爱心亭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近日,“让爱更有力量———心动力公益职业人全国联聘”启动。这是首次全国范围内公益机构联合起来与商业招聘平台合作,将公益职业推向社会的公益职业人招聘暨倡导活动。30家民间公益机构带着60多个中高级岗位登上了猎聘网的首页,向广大求职者发出入职公益的邀请。

近年来,公益行业发展迅速,提供的就业岗位也越来越多,公益组织就业已成为未来的就业趋势之一。

公益行业具有吸纳大量就业的能力

公益组织从零星组织起步,经过30年发展,如今已成为一个蔚为壮观的行业。民政部2016年1季度的数据显示,公益行业的社会组织有近66.5万家,而2014年底时则是60.6万家。1年多时间,增加6万多家。今年3月16日《慈善法》颁布后,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会更规范而迅速。


在一些发达国家,到公益行业就业是许多人一个普遍的选择。统计数据表明,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即民间组织中的2/3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如果把非营利部门单独列为一个经济体,那么它的从业人数约有1300万,占美国就业人口的近10%,所拥有的资产价值3万多亿美元。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认为,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时,大部分劳动力就业被吸引到工业部门。随着工业化的完成,服务部门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更重要的部门。同时,工业化过程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如失业、老龄化、贫困群体、社会不平等、妇女问题、儿童问题等,单纯依靠政府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社会迫切需要公益部门参与治理各类社会问题。这都推动了公益部门的快速发展。

而且,公益部门吸纳就业的能力也很强。丁元竹说:“公益部门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它的活动领域—般是营利部门不愿意涉足的领域,包括福利、慈善和环保活动。公益部门的非营利性使人们对于这些组织的信任度大大高于营利组织,为他们在某些领域的竞争,比如医院、家庭护理、教育等创造了条件。一般来说,教育是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部门,卫生、文化和社会服务在吸纳就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益行业渴求人才


今年1月,在南都公益基金会景行伙伴交流会上,景行伙伴歌路营总干事杜爽、新途总干事郭小牧等纷纷提出,机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急需扩大骨干团队的数量,招揽较为资深、能独当一面的人。但苦于单个机构力量有限,应者寥寥,他们便动议联合招聘,增加对资深职业人的吸引。动议提出后,工作组首先对景行伙伴及与景行发展阶段相近的共43家机构进行小调查,发现这些机构招聘时,获得简历数量非常少,最少5份,最多30份,平均每家机构不足12份。民间公益机构不具备选人空间。很多机构负责人表示,面试根本就不是机构面试候选人,而是候选人面试机构。

根据2015年发布的《中国公益从业者保障状况专题调研报告》,我国公益从业者的保障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低。56.5%的全职公益创业者月收入低于全国平均工资。公益从业者的个人与家庭资产积累也不足,甚至有不少公益从业者2014年个人收支情况“入不敷出”。

“目前公益行业人才的薪酬待遇、晋升空间、培训及能力提升体系等方面问题重重,人才流失严重,阻碍了公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公益慈善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问题已成为公益行业急需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郭长江指出,薪酬待遇不高,保障制度设计不合理,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他认为,壮大公益慈善组织的规模,进而提升公益行业的整体实力,并引导公众加深对公益的认知度,正是解决公益人才困局的核心所在。


对此,有专家提议,大学毕业生应该改变传统就业观念,走出狭隘的就业思路,不是只有跨国企业、世界500强、办公环境优越、工资水平高才能体现工作本身和个人的价值。其实,工作和个人的价值是在个人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得以体现的。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由于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对行业创新的特殊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更能为人才提供一个广阔且能体现价值创造的理想空间和舞台。

郭长江建议,要完善公益行业收入保障制度,维护从业者职业尊严。在法律层面加强对公益从业者的薪资待遇保障,推动完善专职公益从业者的人事、福利、薪酬和社会保险政策,增强公益慈善事业从业的吸引力。

郭长江强调,要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强化公益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以公益从业人员职称评定、信用记录、社会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社会组织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公益事业。

公益创业——就业新蓝海

丁元竹表示,在就业问题上,必须走出只有经济部门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的误区,树立社会部门也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的理念,并加强对经济和社会部门的研究,充分认识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真实含义。


“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过程中尽量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和提高人们的福利,也包括社会部门的不断发展并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方面发挥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就业问题,一方面缘于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巨大的劳动力供给,另一方面也缘于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社会发展滞后。社会部门不是经济部门的衍生物,而是与经济部门并存和同步发展的部门。”丁元竹说。

有专家表示,公益创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公益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多一家公益企业,就会少一些失业人员。政府购买公益企业的服务,一方面以比较有效率的投入改善了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增加了就业。尤为重要的是,公益企业关注社会效益,很大一部分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群,帮助困难群众。因此,发展公益创业对于改善低学历、低技能的无业人员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生活,意义尤为重大。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潘加军认为,政府在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的同时,要降低公益创业的制度门槛,对公益性创业机构的注册登记、社会职能和组织运作等方面给予专项法律法规支持。对于从事公益创业的大学生在个体经营税收减免、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适度倾斜和鼓励。“要建设公益服务园,运用优惠政策引入公益性社会组织,通过委托经营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将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交给社会组织运作,开发公益性岗位,增加就业机会。此外,政府须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搭建创业孵化平台、能力培训平台和互动沟通平台,促进各方力量形成推动创业联动机制,为大学生公益创业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潘家军说。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零点集团、谷歌、联想等一些社会企业或慈善组织的支持与推广,包括资金和技术支持、信息服务、人员培训、公益实习岗位提供、项目规划和引导等。国外公益创业实践证明,社会组织和企业在资本项目对接、科研成果转化、产业链条构建、公益项目融资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专家表示,目前公益性社会组织与社会企业之间应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作,可以考虑成立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持联盟,设立大学生公益创投基金,继续提供经费资助创业策划大赛,开发创业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创业培训和持续性的资源跟踪支持,进行科学绩效评估,优化创业环境,形成全方位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文化氛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