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莉说】诗词里的二十四节气•立夏

2016-05-05 动静贵州



撰文:敬源    朗读:爱莉   编辑:晨曦

回顾往期【爱莉说】诗词里的二十四节气,请点击

【爱莉说】诗词里的二十四节气·清明

【爱莉说】诗词里的二十四节气•谷雨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归”。(宋·司马光)
就在昨夜,又一年的春天悄然别去,夏天迫不及待地一下把万物拥入了他滚烫的怀中。
立夏,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而言,或许是一个开启了强烈紫外线的讨厌时节,但在以农为本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立夏”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我们的理解。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春天播种的农作物此时已经进入了生长的关键期,天时眷顾与人力养护得如何,对农户意味着秋后一家人的饭碗,对帝王则关系着国泰民安。所以,在立夏这天,如果能穿越回古代,你一定会听见农夫一边忙着挑水浇地,一边唠叨着“春争日,夏争时”、“雨打立夏,有水洗耙”的农谚。你也一定会看见天子率领着文武百官,身着大红的礼服去南郊“迎夏”,勉励农民抓紧耕作,并祭祀火神炎帝和祝融,祈求风调雨顺。如此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时节,自然会让终日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们心生感触。宋代诗人范成大,就在《村居即事》中这样描写立夏时节农村繁忙的景象:“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同样,在忙于改革的宋代宰相王安石看来,这催生谷物的立夏远比百花灿烂的暮春更加可爱。他的笔下,初夏弥漫着麦子的香气:“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立夏之后,天,一天天热起来。能喝上一杯冷饮,在古代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立夏这天,皇帝会下令打开冰库,把上年冬天贮藏的冰块分赏给文武百官。“立夏赐冰”,至少从北宋时代就已经成为了一项惯例。只不过,那时的人们还不会做冰淇淋,拿冰块来冰镇瓜果和酸梅汤才是首选。《西厢记诸宫调》里这样描写贵族家庭的消夏时光“日转午,脱巾散发,沉李浮瓜,宝扇摇纨素”(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在士大夫们看来,“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或是“风摇玉柄轻,金盆弄水复敲冰”(宋·张抡(《阮郎归·咏夏十首》))才算得上夏日里最有品位的生活。而对于市井百姓来说,“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清·郝懿行《都门竹枝词》),能有几个闲钱买一碗冰镇酸梅汤也是难得的高级享受。

冰雪入口带来的清凉,远远不如凉风细雨来得持久与惬意。所以古代文人们更愿意或躲进山林、或隐居深宅,享受山风送爽和品味“心静自然凉”的时光。天热了,白居易会叫仆人抬上“滑竿”带他去郊外避暑,顺便采一点紫蕨,摘几粒青梅尝个鲜。“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肩舆颇平稳,涧路甚清凉。紫蕨行看采,青梅旋摘尝。疗饥兼解渴,一盏冷云浆”(唐·白居易《早夏游平泉回》)。
陆游却喜欢宅在家里,泡个澡,再换上一件清凉的袍子在树荫下纳凉。“槐柳阴初密,帘拢暑尚微。日料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宋·陆游《立夏》)明代皇族朱有燉的初夏生活似乎要繁忙得多,虽然政治上落魄,但依然可以躲进大宅之中,琴、棋、诗、画自成一统,享受清闲与自在。“玉阶槐影绿阴阴,长日清闲罢抚琴”、“诗因中酒多随意,棋为饶人不用心。芸阁晚凉清兴发,兔毫新试写来禽”(明·朱有燉《芸阁初夏即事》)。不过,说到描写初夏的诗词,我最喜欢的还是宋代词人李之仪的《南乡子》。说起李之仪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都会有点陌生,但他那一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宋·李之仪《卜算子》),穿越古今,曾让多少人心泛涟漪?在最后,让我把这首《南乡子》也送给你,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笔下蜻蜓避燕、杏子半黄、芭蕉疏雨、荷花暗香的初夏。
绿水满池塘,点水蜻蜓避燕忙。杏子压枝黄半熟,邻墙。风送荷花几阵香。角簟衬牙床。汗透鲛绡昼影长。点滴芭蕉疏雨过,微凉。画角悠悠送夕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