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余名红军战士从贵州困牛山跳下,这段历史你可曾知晓

动静贵州 2019-10-03

他们深陷困牛山

顽强抵抗

宁死不做俘虏

宁死不伤百姓

他们从困牛山上跳下

壮举被永载史册……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联播)

(陈世荣  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

这是今年7月份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系列报道《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百名红军用生命捍卫人民至上》,内容是关于发生在贵州省石阡县困牛山的一场战斗。视频中提到的陈世荣老人,就是当年从困牛山上集体跳崖的100多名红军战士中的幸存者。陈世荣出生于1915年,9岁父母双亡,12岁参加游击队,从家乡湖南郴州市汝城县出发到达井冈山,在红六军团十八师52团任司号员。他所使用的那把军号,至今仍珍藏在“红军长征在石阡”陈列馆。

(陈世荣老人使用过的军号,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联播)

(左起至右分别是:任弼时、萧克、王震

图片由中共石阡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石阡突围战

困牛山三面被河谷包围,山体狭长,地势险恶。当地人说,牛到这儿也会时常迷路,因此得名。

1934年8月,任弼时、萧克、王震等率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先遣队西征,配合与支持中央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当时年仅19岁的陈世荣也随部队进入贵州。10月7日,红军在石阡甘溪遭遇黔、湘、桂军的合围,战斗失利,部队被截为三段,陷入敌军重围,红六军团分头突围。10月15日,军团主力转战至石阡县龙塘镇川岩坝,遭黔军、湘军十余个团阻击。

10月16日,为粉碎敌军24个团10多天的围追堵截,红六军团决定:向南转移,突围出石阡,东去印江方向与红三军会合;令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率红18师52团800余人由前卫改为后卫阻击敌人,完成断后任务后尾随红军主力转移。

(困牛山附近红六军团路线示意图

图片由中共石阡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深陷困牛山 顽强抵抗

这样,围追堵截之敌全被红52团拖住了,军团主力得以安全转移,此时,52团800多人已严重减员,所剩400多人陷入了困牛山敌军的重围之中,前面和右边是悬崖峡谷,四周高山已被敌军占据,后有追敌湘军唐伯寅团和独立32旅,前有阻敌黔军王天锡部5、6、13团和柏辉章部以及地方民团,在敌军中还夹杂有很多不明真相的被抓去的老百姓。

(图片来源于央视新闻)

红军与敌血战,师长龙云率200余人冲出重围,但由于头一天部队误食桐油,很多战士拉肚子,战斗力大打折扣,该地属敌军占领区,百姓也不敢做饭给红军吃,多数战士泻、饿、困交加,枪拿不动,路走不动。由于严格的群众纪律,就是看见地里的红苕、萝卜,红军战士也不敢拔。尽管这样,红军对敌军和民团的重重包围也毫不畏惧,团结战斗,边打边退,牢牢拖住敌人。

宁死不做俘虏 宁死不伤百姓

16日这天是重阳节,红军来到困牛山的尾部高处—大坪,团长田海清牺牲,全团战士放声痛哭。敌人听到哭声,知道红军指挥员阵亡,于是督着民团和裹胁当地群众数百人向红军压过来,红军难以分辨哪些是民团还是百姓,16日下午4时左右,近百余名红军被敌人围在了困牛山虎井沟约500米长的悬崖边上与敌血战,为了不误伤混杂在敌军中的老百姓,百余名红军宁死不做俘虏,毅然集体纵身跳下石崖。

陈世荣的儿子陈德昌告诉记者:“当时红军连长喊,把枪甩下河去,一起跳崖,我们不能落在敌人手里。”

在跳崖过程中,有十多位战士被树木拦住幸存下来,陈世荣就是其中之一。村民把他收养在家中,认作亲人。陈世荣也隐姓埋名,2001年,陈世荣老人在石阡安详离世。

(陈世荣,图片由中共石阡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龙云师长突围出去,也未赶上军团主力,在转战至岑巩中受伤被俘,后来被国民党关押于长沙监狱。

硝烟散尽   丰碑永存

困牛山战斗,红52团以多数牺牲的代价,拖住了敌人,为军团主力的转移赢得了时间。10月24日,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探路的任务也顺利完成。

百余红军,宁死不做俘虏,宁死不误伤百姓,最后砸坏枪支,集体飞身跳下山崖,壮烈牺牲,留下红军史上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

(困牛山红军纪念碑

图片由中共石阡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2008年,石阡县委县政府与红二方面军后代共建困牛山红军纪念碑,萧克将军题写“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碑名。


特别支持: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石阡县委党史研究室
主笔:陈果果
视频编辑:陈果果
制图:张雨馨
编辑:陈果果
责编:飞宇
编审:陈薇

新闻多一点:
他是“谍界传奇”,他挽救了上海中央机关,牺牲在贵州时,他年仅39岁
这个贵州人领导过3次工人武装起义,出生入死,矢志不渝!
他是贵州唯一一位开国上将,被誉为解放军“后勤之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