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迪拜到贵州,他把10年青春献给山里的孩子

余杰 邓伟 动静贵州 2019-11-15

杨明在迪拜 摄于2008年

杨明,35岁,浙江杭州人,2008年毕业于西南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毕业后先后在迪拜、杭州工作,2009年到黔西担任乡村教师至今。

杨明近照 摄于2018年

今年是杨明到贵州支教的第10个年头,在这10年的前7年中,杨明低调得就像消失在黔西的山里一样,直到后来被媒体发现。如今的杨明身体偏瘦、头发稍白、略显沧桑,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在村里穿行,我们怎么也联想不到他竟然是十年前那位风华正茂,从迪拜归来的小伙。

“他把最美好的青春十年都献给了这里,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这样的十年?不容易啊!”杨明的同事感慨到。

“十年来,虽然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天都很平凡,但是回忆起来感动满满,收获很多。”杨明说。

“我不要前途,我要命”。

这句话出自一位年轻老师之口。几年前,为了鼓励年轻老师到村校任教,黔西县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却得到了一位年轻老师这样一句回应。一切都是源于这里的偏远和贫困——杨明待了近10年的观音洞镇毗邻六冲河,山高谷深、地势陡峭,曾是黔西县的深度贫困地区。

熊洞村 杨明曾在这里任教

“现在你们下来采访开车就可以直达每个村组,但是你看,那些就是以前的路,很多女同志下乡都走哭了。”黔西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指着对面的山腰说。对于这些路,杨明也有着深刻的感受:“太险了,以前我都要带一根木棍,一是用来探路,二是当打狗棒。”

通往熊洞村的新路

熊洞村

初来黔西的几年,杨明从不给家里发照片:“一是当时网络不好,二是怕父母看到我太艰苦而难过。到后面条件好了,我就跟家里人视频连线,我说你们看,我们黔西多漂亮。”

“这十年可能是贵州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十年,作为一个外乡人,我体会过东部地区的发达,也有幸亲历了贵州的飞速发展。我最直观的感受一个是路,另一个是我们的教学条件,简直是巨变,现在回头来看真的是感慨万千。”杨明说。

2009年的学校

如今的学校

从运动鞋到解放鞋

从2010年到2017年,杨明一直在景山小学任教,这7年邹安权老师一直和杨明共事。对于杨明,他印象深刻:“我们学校在个垭口上,冬天实在是冷啊,周围当时人家户也没得,就他一个人住在学校。那时候晚上经常停电,他又没火烤,他就跑到下面老秦(村民)家烧点水,随便吃点填肚子,然后回学校点着蜡烛继续工作,说实话那种艰苦,我都估计坚持不下来。”

景山小学的学生 摄于2010年

杨明在备课

“放学后,人家别的年轻老师都去钓鱼或者找点什么娱乐放松一下,而他的爱好就是去家访和给学生补课。”邹安权说。

杨明走遍了观音洞镇的每一个村组。

“从景山小学到猫洞,走路要一个多小时,放学了他就陪着那些娃娃走回去,去做家访或者补课,那时候还是那种泥巴路,他脚杆的这些位置,长期都全是泥浆。”邹安权指着自己的裤腿说。

去家访的路上

刚到黔西时,杨明穿的是运动鞋,但很快他就发现运动鞋在山路上根本不适用,后来杨明在老乡的建议下穿起了更适合当地路况的解放鞋。

杨明的解放鞋

但是由于解放鞋的透气性差,加上经常走山路蹚水,时间一长,杨明的脚后跟裂开了两道口,走路时只能拖着鞋子走。村民看到后,自发地织了拖鞋送来给他。

村民织给杨明的拖鞋

一双走不烂的“解放鞋”,最终换来了孩子们成绩的提升。2010年杨明刚到景山小学时,这里的120多名学生成绩在全镇15所村小里挂末,当年的毕业生后来没有一名考上高中。杨明到来后,在他和几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到2017年撤点并校时,景山小学的成绩已经冲到了全镇前三。

“他毕竟见过世面,又会用电脑,上课方法比较先进。但最主要的是他打动了学生的心,让学生把心思放在学习上。那些娃娃些都懂事得很,条件越艰苦他们就越努力,后来好些都考上了好的大学。”邹安权说。

2012年,杨明考取了研究生,他决定读完研再做打算。孩子们似乎知道了什么,说要送杨明一份比金子还珍贵的礼物。

回忆起那一幕,杨明背过身擦了擦眼角。

2010年杨明在家访

“全校的孩子都哭着说杨老师不要走,看着那个场面,我也哭了,快要退休的马老师也哭了,最后他就没有走。”邹安权说。

杨明也没有想到,他这一留就留到了2017年,直到这里被撤点并校。

景山小学撤并前部分师生合影

杨明和孩子们在一起

2012年9月,杨明被临时借调到观音洞镇的教管中心,为期三个月。三个月转眼过去了,眼看杨老师还不回来,景山小学的孩子们着急了:“杨老师,为什么你还不回来啊,不是说好的借你三个月吗?有借有还啊!你是我们的,让他们把你还给我们,如果他们不还,我们明天就来镇上把你抬回来。”听着电话那头孩子们急切而又天真的声音,杨明心里融化了。

杨明和孩子们在一起

“黔西人”杨明

在两天的采访中,杨明时不时冒出一些毕节方言来,比如“团转”(周围)、“洞门”(对面),十年的时间让这个杭州小伙从文化、情感等方面都跟黔西融在了一起。

杨明和苗寨里的小朋友在一起

在景山小学拍摄时,我们遇到了村民秦良训。尽管两年前杨明就已经调离这里,但是秦良训至今还给杨老师留着一间书房和一间卧室:“他的家乡比我们这里好百倍,他为了我们这里的娃娃留了下来,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在那个学校里……”这位50多岁的庄稼汉子哽咽着,双手捂着脸埋下头。

村民秦良训

“我留这两个房间只是想给他个安心休息的地方,也表达我的感谢,我们农村人不会讲话,别的我也没什么谈的。”稍作停顿后秦良训补充道。

村民们说,杨明时常会跟他们一起干农活、拉家常,挑粪泼菜、“撕包谷”这个杭州小伙一样不落。

采访中,杨明跟我们提起了一件往事:“我每年回家都临近过年了。有一回村民们看到我还没走,就提着腊肉过来,说过年了你还是该回去一下,我们没什么送你的,这点腊肉带给你父母。因为这些村民的子女大部分都在外面打工,也才刚回来不久,所以他们特别能理解这种心情。我当时就说我不要,他们就急了,说你不要那我们就放在马路上,让别人捡走算了,然后把肉一放,一群人瞬间就走了。后来没办法,我又拿笔来,一份份写上名字挨家送回去。”

支教十年 归来仍少年

记者问他,“在这十年的岁月中,难道你就从来没有动摇过、后悔过?”

“其实也曾经有过纠结、动摇的时候,但是这种纠结是来自于外在的因素,比如这十年间几次换学校时那种难舍的伤感,比如刚开始时来自家里的压力,我父母说,杭州哪里不好了,只要你肯回来怎样都行。但是从我从没后悔过,所以有人说我是傻子英雄。”杨明笑着说。

“那你觉得这些年来,你的力量源自哪里?”

“好多人经常在说,杨明你这些年怎么怎么艰苦,但是说实话,我真的没觉得苦,在这里我找了人生最精彩的部分,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们远离繁华、一尘不染。而且我是一个遵从内心的人,十年了,我最初的那份热情、那颗本心并没有被岁月冲淡。”杨明说。

杨明和孩子们在一起

在黔西这3000多个夜晚里,杨明时常会仰望着星空,一个人发呆。他说他非常喜欢500年前那位来自浙江,对贵州影响深远的名人——王阳明。

杨明拍摄的山里的星空

“每一位乡村老师,把自己的情感、青春投入到乡村教育中,为的就是给孩子们埋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会让他们将来拥有无限可能,也是把最美的风景留给了未来的孩子们。”杨明说。


文中部分照片由史开心 杨明提供
记者:余杰  邓伟
编辑:陈果果
责编:小千
编审:铁流
新闻多一点:
黔瞻时评|从榜样身上汲取攻坚力量
中国唯一!贵州入选世界十大最佳旅行地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