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逛吃贵州丨少时漫山遍野生长的“红子莓”,我一直没搞清楚学名到底是什么

周之江 动静贵州 2020-08-26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动静贵州”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一期写到非常接地气的地瓜,也就是贵州人说的地萝卜,发在微信朋友圈里,留言者不少,因文中写到,地萝卜“果色雪白,水粉充足,甘甜可口,但家长一般不让多食,谓易上火云云”,于是引发讨论,选几条仿佛在互相抬杠的——四川朋友安女士第一个评论:“哎呀,我们四川的父母都说地瓜是清热的。”师弟朱宇马上反对:“说是吃多了会上火。”在公安部门工作的张哥跳出来呼应:“为什么我一吃就流鼻血?”……当然,这几位留言的朋友互相不认识,玩微信的都知道,不认识的朋友自然彼此看不到彼此的留言,所以我说是“仿佛”。要知道,关于一个食物是性冷还是性燥,上火还是清火的问题,大概是很多人自小就不明就里却又深信不疑便接受而来的知识。而且往往自相矛盾,时常叫人摸不着头脑,我比较赞成前面那位警察朋友的意见,除非自己吃得每一次都流鼻血,经过实践检验,否则最好不要轻信。

《中国食辣史》


中山大学的曹雨先生,著有《中国食辣史》一书,专门论述辣椒在中国的传播历史问题,其中谈及中医对食物和药材的归类,“基本上源自直观的尝味、观色、嗅觉,得到了直观体验之后,便将其列入某一类,从而类比推理出这一类的特点。一般来说,生长在水中的植物和动物,被认为是冷的……味苦的食物也被认为是冷的……牛羊肉这类肉食被认为是热性的,但猪肉、鸡肉则例外,它们属于中性食物。几乎所有辛辣的、富有香料气息的调味料都被认为是热性的……”

而即使如此,中国传统上对于辣椒的看法居然也并不一致,曹先生引用《本草纲目拾遗》的说法,“辣茄性热而散,亦能祛水湿”。由此自然推导出吃辣椒易上火的结论,但有趣的事情也因此而来,相当多不食用或较少食用辣椒的地区,认为上火对身体不利,而反之则以为辣椒可祛除湿毒,对身体有好处。作者的结论是:“无论‘热气’还是‘祛湿’,都不是人们不食用或者食用辣椒的原因,反而是一种补充的心理慰藉。……人们不过是利用了中医理论给自己找了一个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自己喜好食物的理由罢了。广东人不喜爱辛香料,于是用中医理论说‘热气’;西南人喜好辛香料,于是用中医理论说‘祛湿’。在享用美食之余还可以慰藉心灵,认为自己做了对健康有好处的事情。
读完颇受启发,总之自己喜欢就好,不一定非得想那么多。

红子莓


比起地萝卜来更烂贱的幼时食物,还有一个红子莓,我记忆里好像没人专门卖这个东西,因漫山遍野,所在多是,约上几个同学,自己去摘就好了。红子莓极细小,一旦结实满枝头,拿手捋下来,一把一把地吃,微带酸甜,嚼上几下,便感觉到涩味,将渣滓吐出来,再吃下一把。长辈们也不让多吃,原因是这玩意好像不大容易消化,次日上厕所便见红,于是也有易上火的嫌疑。
我一直没搞清楚红子莓到底是个什么植物,无处查找古书里的记载,猜想如果前人著述谈及,可能会下一句“性燥,不宜多食”的考评。如今偶尔外出,还会见到,当然不会多吃,摘几颗嚼嚼,权当忆旧可也。
更多新闻


撰文:周之江编辑:李旎责编:飞宇编审:铁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击在看 持续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