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的贵州战士(二)——我亲历的上甘岭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中,最为中国人所熟知的一场战役。战役一共打了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共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志愿军用勇气和热血夺取了战场的主动权,涌现出了黄继光等战斗英雄12000多人。上甘岭激烈的战斗场面,依然深深印刻在亲历过这场战役的志愿军老战士们的心中。
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炮兵2师28团1营3连观测班班长、剑河县太拥镇九仪小学退休职工王仁运说:“上甘岭全部挖通坑道,四通八达。每一天敌人发动冲锋,最少都是三四十次。那个炮弹‘唔一一轰’的,后面有个小山,四十天四十夜(以后)把小山都打平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134团1营3连卫生员、榕江县寨嵩镇票寨村村民宋孝亲说:“一直炸,什么都没有见到,你想看一根草都看不见,全部是泥巴。”
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133团通信员、剑河县南明中学退休职工谭文模说:“最惨就是537.7和537.9(阵地),那些人死成群群。白天几十个阵地都失守了,(我们)集中火力,夜晚又去拿(阵地)回来。”
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2营6连班长、榕江县平永镇乔亥村村民韦兴亮说:“地皮都打矮下去三米多,但是上甘岭美(韩)二师和美七师始终突不破。美国人就(称上甘岭)叫伤心岭,死了那么多人。”
战役前,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号称要用5天时间,200人的伤亡结束战斗。但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顽强坚守下,战役持续了43天。敌人在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上,投下炮弹超190万发,炸弹5000多枚,平均每平方米被500多枚炮弹、1.4枚炸弹击中。
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第29师87团1营82炮连战士、黎平县水口镇己流村村民石仕良说:“美军就在我们的对面,经常地(向我们)打炮,就乱打。”
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133团通信员、剑河县南明中学退休职工谭文模说:“(接兵的人说)贵州的站出来,这个阵地(上甘岭)上尽是山山坡坡的,像四川人和贵州人是最麻利的,爬山坡。”
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134团1营3连战士、榕江县古洲镇车江村村民梁培光说:“上阵地,一个人只背一件大衣,还有一个防毒面具。上级领导就叫我们每人照张相片,要是你们在(战场上)牺牲了以后,我们才知道是某人某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3营9连通信员、黔东南州保密局退休职工吴维斌说:“我们要出去执行任务,伏击敌人,一个党员要负责一个小组,要完成任务。”
敌人还对志愿军坑道采取堵截、断水、毒气战、细菌战等手段。电影《上甘岭》讲述的一个苹果的故事,就真实反映了坚守在坑道中的志愿军严重缺水的情况。
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2营6连班长、榕江县平永镇乔亥村村民韦兴亮说:“那里水困难得很,一天一个人只能得一个缸缸(水)。粮食那些都有,饼干有几种饼干,还有干馒头,唯一的,严重的就是(缺)水。指导员说你们要尿尿的,就拿尿给伤员喝,我们自己都没有得水喝,哪有尿来给伤员,尿都没有。”
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第29师87团1营82炮连战士、黎平县水口镇己流村村民石仕良说:“(坑道)那里空气不好,手都开裂了,身体里都有虱子,多得很,脸也没洗,没有水。”
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2营6连班长、榕江县平永镇乔亥村村民韦兴亮说:“我们和美7师共用那一条沟去提水,他(美军)也提,我们也提。每天晚上要派5个人去提水,拿冲锋枪的3个人首先去看,没有动静就赶快舀。”
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2师28团1营3连观测班班长、剑河县太拥镇九仪小学退休职工王仁运说:“晚上探照灯照得那个山头都亮堂堂的。上级派12个人送一回水,轮流送去,每个人背12个水壶,一个水壶有两斤,送进他们坑道,要过封锁线。那个牺牲的人啊,成堆堆的啊,递给他们,他们就哭了,你喝一点点就递给他喝,不敢喝多。”
除了艰苦的战斗条件,“英雄”是上甘岭战役中的另一个关键词。今年89岁的韦兴亮,就与特级英雄黄继光曾同属一个连队,黄继光牺牲的过程,他记忆犹新。
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2营6连班长、榕江县平永镇乔亥村村民韦兴亮说:“1952年10月19号,那天要大反击,动员(我们)去把那个134阵地夺回来。黄继光、肖登良(等),他们三个人就去爆破,没带枪,一个人带两颗莫洛托夫手雷,就冲出去,吴三羊冲出去,这时候马上被打倒在坑道边,我们班的肖登良也负伤了。黄继光也负伤了,他就趴在那个歪把子机枪射口,一堵了(敌人)他也看不见了,(炮火)只要停下来,我们的人就冲出来了。”
在43天的鏖战中,与敌同归于尽的烈士,仅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中国人民志愿军视死如归、浴血奋战的战斗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彻底打灭了美军在绝对火力优势上的嚣张气焰,将战线牢牢守在了三八线上……
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击在看 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