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CNN等国内外多家媒体浓墨重彩报道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动静贵州 2021-08-14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动静贵州”

2021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7月12日在贵阳隆重开幕。论坛开幕式等各项议程、嘉宾专家观点碰撞等方面获得了国内外多家重要媒体的关注报道。


央视《新闻联播》




央视《新闻联播》7月12日播出《栗战书出席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报道了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12日在贵阳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栗战书首先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代表习近平主席向本届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栗战书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深化了对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栗战书强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75届联合国大会时宣布,中国将力争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我们将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为维护地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一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二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三要全面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四要健全完善法律制度体系,五要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合作。



本届论坛以“低碳转型 绿色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塞尔维亚总理布尔纳比奇、汤加首相图伊奥内托阿、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法比尤斯、波兰参议长格罗兹基、泰国公主诗琳通、印尼总统特使卢胡特等在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致辞。




《人民日报》整版



今天(7月13日),《人民日报》整版关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共刊发3篇文章:《贵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书写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贵州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加强法治 多措并举守护绿水青山》《水清岸绿 退耕还林 企业转型 贵州筑牢“两江”生态屏障》,全文如下:



贵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书写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


贵州毕节乌江百里画廊。资料图片


7月12日至13日,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举办。今年论坛的主题为“低碳转型 绿色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国内外专家、国际组织和知名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共话生态文明、共谋绿色发展。


作为全国首批、西部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多年来,贵州广大干部群众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努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绿色”已成为贵州重要的竞争力,是贵州发展最亮丽底色。


森林覆盖率61.51%,主要河流出境断面优良率100%,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99%,绿色经济占GDP比重42%……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份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让贵州广大干部群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更足。


作为全国首批、西部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着力构建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今天的贵州,‘山地公园省’成为近悦远来的宜居家园、旅游乐园、乡愁故园。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抓‘四化’,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说。


转变发展思路

守好“绿色家底”


走进仁怀市茅台镇一座酿酒车间,热气蒸腾,酱香扑鼻,工人们正忙着翻拌、加曲、堆积、上甑……与大多数酒厂不同的是,在烤酒环节,这家用的是“电酿酒”。


“过去,燃煤烧水需要一个多小时,烤完酒后,废水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同时由于温度不稳定,酒的品质也不好把握。”酒厂负责人赖弟强介绍,“电酿酒”就是改用电锅炉,将水迅速加热,使其成为水蒸气,再经过管道输送到酒甑进行烤酒,整个过程只需10分钟,而且几乎不产生废水,减少了污染,降低了生产成本。


与此同时,经过反复尝试发现,因电锅炉内气压稳定可控,不仅保证生产安全,也使酒的质量相对稳定。


“绿色、环保将是白酒产业的发展趋势,将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施行‘煤改电’,使用‘电酿酒。’”遵义市生态环境局仁怀分局副局长王耀表示,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对白酒产业而言,就要转变发展思路,走绿色发展之路。只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理念,才能在实现发展的同时,守好绿水青山这个“绿色家底”。


南方电网遵义仁怀供电局党委书记赵庆介绍,截至目前,仁怀市已有18家酒企完成“煤改电”项目,另有71家正在进行,预计全面实施后每年将节约15万余吨标准煤,节约环境治理成本将超过1.2亿元。


近年来,贵州响亮地喊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的口号,坚持“标本兼治,精准施治”思路,持续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下功夫。以红枫湖为例,作为贵阳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曾经一度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水产养殖等因素,导致水体遭受污染。后来通过成立生态保护法庭、污染治理等手段,红枫湖的整体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局部水域水质已达到Ⅱ类。


提升发展质量

留下“生态银行”


“老板,菜好了没?”在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赵玉学经营的农家乐里,每天要接待好几拨游客。


“来了!来了!”端着热气腾腾的菜,赵玉学一路小跑吆喝着。


化屋村地处乌江上游,六冲河畔,植被翠绿,风景如画。“我们坚持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初衷,主打乡村生态旅游,以此带动黄粑、苗绣等特色产业,奋力实现乡村振兴。”村支书张玉芝介绍。


仅今年上半年,化屋村累计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多万元。随着旅游产业链延伸,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在化屋青山秀水间徐徐展开。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成片的刺梨挂满枝头,还有不到一个月,即将成熟上市。


“种刺梨的路走对了,这里很多是石旮旯地,以前只能种苞谷,忙活一年,到头来只够口粮。”村民李明权告诉记者,那时候最怕下雨,因为土层薄,苞谷很容易倒一片,淌下来的全是泥水,现在种刺梨,情况明显变了,“不但保持水土,还能卖鲜果,做深加工,一年能挣十几万元。”


黔南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地貌,这里山连着山,石压着石,94%的国土面积属石漠化片区,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银行”,迫在眉睫。


近年来,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政策举措支持下,当地加强重点生态区域管理,划定生态红线管控区域,长江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林业生态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


“退耕还林启动后,黔南大力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宜林荒山造林,因地制宜发展茶叶、刺梨、特色经果林等产业。黔南的‘人工种植刺梨’,为贵州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成为山区老百姓‘点绿成金’的经典案例。”黔南州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心主任田华林表示,目前全州刺梨种植面积61.7万亩,涉及农户9.1万户29.64万人,并建成贵定、龙里两个刺梨聚集加工产业园区,形成了产业链。


依托良好生态环境,贵州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连续5年时间,贵州绿色经济增长速度领跑全国;连续40个季度,贵州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三。


培育绿色文化

共享绿色生活


周末,贵阳市民林泉带着孩子,到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游玩一番。他背着大包,随手提着一个空袋子,格外显眼。“给孩子带了不少零食,怕他吃完乱扔,才想了这个办法。再说这个地方满眼翠绿,一步一景,更得好好保护。”


近年来,贵州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设立“贵州生态日”、开展巡河巡林等活动,培育绿色文化。


“这是红豆杉,这是珙桐,都是国家保护植物,咱们不能掉链子!”在铜仁市印江县岭峰村,村干部将村民聚在一起,宣讲法规,动员保护山林,村民代方会主动响应,“过去是挖窑、伐木、烧炭,只够填饱肚子,现在是封窑、护林、保山,搞林下经济,反倒尝了甜头!”


经过长期坚持,光秃秃的山岭如今郁郁葱葱,每年还吸引不少游客。村民们也渐渐意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不少人自觉加入护林队伍。


而在毕节市大方县兴隆乡,上百名护林员、护河员带头和制定村规民约,引导群众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相互监督、自我教育、自发爱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


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试先行,持续探索,如今绿色发展已融入干部群众的具体行动,化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贵州正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贵州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加强法治

多措并举守护绿水青山 


曾经被称为“纳污沟”的仁怀市五马河恢复了水清岸绿。母应强摄


今年5月1日起,《贵州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正式实施,这为贵州省委提出的“十四五”时期实现“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目标添加了一把“法治利器”。


6月18日是第五个“贵州生态日”。从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巡河到五级林长巡林,一年一度的“贵州生态日”活动,以制度化和仪式感号召全省干部群众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贵州率先在全国开展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探索,着力构建有自身特色的生态文明政策法规体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取得丰硕成果。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全球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盛会,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启示。


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地方法规


赤水河,被称为“英雄河”“美酒河”,是长江一级支流中唯一未建水坝的“生态河”,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


这条横跨云贵川的河流曾面临生态难题: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游煤矿遍布,下游酒厂排放超标。囿于管理权限,三省很难形成保护合力。


2011年,《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颁布实施;2014年,贵州首个生态文明改革实践示范点确定为赤水河,启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环境保护河长制等12项改革;2018年,云贵川三省达成《毕节共识》,开启跨区域流域保护治理新征程;2021年5月,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人大常委会分别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和各自省份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于7月1日起同步实施,此举开启了三省共同保护赤水河流域工作的新局面。


制度护航,成效明显。赤水河水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原来Ⅴ类及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出境断面水质维持在Ⅰ类,贵州段总体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赤水河段地表水环境水质实现100%达标。


赤水河治理是贵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个缩影。贵州用最严密的法治、最严格的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全省相继出台了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率先出台了首部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颁布实施30余部配套法规,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谁污染谁买单


贵州坚持把制度作为刚性约束,搭建起贵州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各类“疑难杂症”逐一破解,制度力量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去年底,安顺市首例水污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达成协议,涉案公司在施工过程中挖断生活污水主管道,导致污水进入下游水环境,最终赔偿170万元,又一次为长江流域“谁污染、谁买单”提供了污染治理案例。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贵州着力强化生态环保监管,从组建全国首个环保法庭、环保审判庭开始,逐步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市场化保障机制。


自2020年3月20日开展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从严排查监督专项行动以来,全省共排查各类污染源13659家次,发现1358家企业的3211个问题,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1340件。


实施100多项生态制度改革


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贵州持续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等国家试点,取消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10个县GDP考核,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问责。


从“三线一单”到“三挂打法”,划红线,把关口;从“以渣定产”到“生态补偿”,抓保护,重落实;从“绿盾行动”到“清废行动”,换思路,定责任;从“双十工程”到“单株碳汇”,滚动治理,创新举措。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实施10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在绿色屏障建设、生态评价考核、生态产业发展、司法保障、生态扶贫等领域实现多个全国“率先”,多措并举,守护绿水青山。



水清岸绿 退耕还林 企业转型

贵州筑牢“两江”生态屏障


黔南龙里金灿灿的刺梨正是采摘季。资料图片


河长负责

联防联治


在贵州,凡是老百姓叫得出名字、有长流水的小河流,都能找到河长负责。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17年以来,贵州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为抓手,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坚决扛起了“两江”上游的责任担当。


目前,贵州全省4697条河流(湖、草海)、2407座小(2)型及以上水库、17150座山塘,共设置22755名河湖长,建立了省市县乡河长会议、信息共享、工作督察、考核问责与激励、验收、信息报送六项制度。同时,贵州已与四川、重庆、云南、广西、湖南签订了联动机制协议,实现与周边省(市、区)跨境河湖联防联治全覆盖。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贵州大地的生动实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贵州大地的生动诠释!”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说。


退耕还林

乡亲致富


“开荒开到山尖尖,种粮种到天边边。”家住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肖军林对过去烧山垦田的场面记忆犹新。山上的树被砍光后,水土流失、石漠化加剧等问题接踵而来,肖军林和老乡们过上了“荒山秃岭不长草,人穷粮少吃不饱”的苦日子。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重重大山既困住了发展出路,也带来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在生活贫困与生态恶化双重压力下,贵州开始在荒山与石漠间寻找新的生机。


4亩土地退耕还林后,肖军林开办起了农家乐,凭着地道的豆干火锅赚得盆满钵满,其他老乡也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林下种植养殖业等,纷纷走上了发家致富的路子。穿岩村实现了生态环境靓、农民腰包鼓的华丽转变。


近年来,贵州积极探索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生态移民等综合治理。特别在“十三五”时期,贵州大力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累计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造林76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5234平方公里,防护林工程62.2万亩,退耕还林和治理石漠化面积位居全国第一。到2020年底,全省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达到2023万亩,林业产业实现总产值3378亿元。


企业转型

挑战难题


依托丰富的磷矿资源,贵州成为全国重要的磷化工产业基地,以往磷化工行业产生的污染,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为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建设好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示范区,贵州坚决向磷石膏的综合利用这一世界难题发起挑战,于2018年率先实施“以渣定产”政策,将磷化工企业消纳磷石膏情况与磷酸等产品生产量挂钩。


“倒逼企业走上绿色转型和综合利用之路,我们正不断致力于探索解决磷石膏利用难题。”贵州磷化集团董事长何光亮介绍,经过3年的努力攻坚,企业于2020年首次实现渣的产销平衡,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已覆盖建材、化工、井下填充及农业等领域。从工业废渣到绿色建材,贵州另辟蹊径,破解了磷石膏利用处置的世界难题,打造出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的“贵州样本”。



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每日电讯》今天(7月13日)刊发《从“卖木头”到“卖指标”,森林碳汇变青山为“金山”》,报道贵州利用丰富的林业碳汇资源,开展单株碳汇精准扶贫工作。全文如下:



大山里清新的空气有多珍贵?“一缕空气卖出10万元”,时下流行的单株碳汇交易正在提升山区空气的价值,将青山变为“金山”。在此间召开的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多位专家提出,森林碳汇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山区过渡地带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青山逶迤,绿树成荫,森林覆盖率高达69.3%。


盛夏时节,驱车行走在从江县,不时为徐徐的凉风与清新的空气所陶醉。


在从江县高增乡岜扒村,成片的森林环绕着这个优美的侗族村庄。70岁的村民范老孩2017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20年7月脱贫。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家的几百棵树,不用砍伐就能创造价值。


“我参加单株碳汇450株,每年现金收入1350元。”范老孩告诉记者,多年前砍伐树木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只需要把树种好、管好,每年都有收益。


记者发现,岜扒村周边的森林里,每一棵杉树都挂了一张“身份证”,上边标有“贵州省单株碳汇精准扶贫碳汇林木”字样和乡镇、村落、户名、编号等信息。


“这些树木都有编号,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自己所属的林木。”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从江分局工作人员王如刚介绍,根据科学的方法测算出碳汇量,一棵树一年可以创收3元,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益。


贵州山区农民“种树卖空气”主要得益于贵州省单株碳汇精准扶贫平台。记者在该平台看到,消费者可以清楚了解所买的林地和农户信息。


记者花费3元体验购买一株单株碳汇,立即获得一张《贵州省单株碳汇精准扶贫碳汇核证签发证书》。


据介绍,贵州省单株碳汇精准扶贫平台服务于省内深度贫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将每棵树独立编码、拍照、科学测算碳汇量,把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碳汇数据上传至平台,以每一棵树吸收的二氧化碳作为产品,通过单株碳汇精准扶贫平台,面向全社会致力低碳发展的个人、单位和团体进行销售,购碳资金将全额进入贫困户个人账户,增加贫困户收入。


“碳汇树既能增加贫困户收入,又能鼓励大家种树,改善生态环境。”贵州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以来,贵州利用当地丰富的林业碳汇资源,开展单株碳汇精准扶贫工作。


“选碳汇树很严格,树木的树根向上1.4米处单株胸径须达到5厘米以上,必须是人工营造林。”王如刚说,碳汇树既可以是退耕还林的树,也可以是贫困户自己种的树。


贵州省单株碳汇精准扶贫平台显示,截至目前,贵州省出售碳汇量40149330公斤,碳汇交易总金额12044799元,参与农户11287户,户均增收1067元。


在此间召开的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专家们说,广义的碳中和就是温室气体的中和,碳中和的目的是通过制度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高耗能的生产主体承担碳排放的成本,通过碳排放的交易实现碳源主体向碳汇主体的转移支付,达到整体上碳平衡的目的。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7月12日发布题为《乌江不息,见证贵州的生态文明实践》(Let The River Flow)的文章,对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及其展示的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表示称赞。原文如下:



贵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贵州地处中国南部山区腹地,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蜿蜒的碧波穿行在连绵的石灰岩山峰中,古色古香的幽幽老宅在村寨中参差错落,波浪般的山水梯田随着季节更迭变换着色彩,鲜活的绿色,炽热的金色,纯洁的白色,种种颜色构成了贵州的一年四季。


乌江


长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作为长江的支流,乌江宛转流淌在山清水秀的贵州乡野之中。目前,乌江流域承载了贵州一半以上的人口,乌江沿岸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十分适宜水果等特色产业发展,盛产蓝莓、桃子、橙子、猕猴桃和草莓。


保护好乌江的生态环境,贵州将看到更加壮美辽阔的未来发展图景。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贵州考察,首站就来到贵州西北部的毕节市,强调贵州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绿水青山


此前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巴黎协定》的达成是全球气候治理史上的里程碑。”据了解,中国于2016年签署《巴黎协定》。迄今为止,已有195个缔约方签署了《巴黎协定》。


作为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论坛,第11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于7月12日在贵州的省会贵阳召开。从2009年至今,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成为贵州重要的国际名片。过去十余年中,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探讨了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一系列议题。


乌江(龚小勇,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直面问题


21世纪10年代初,由于沿岸工业企业经营粗放、网箱养殖超载、污水处理滞后等原因,乌江甚至被当地一些群众称为“污江”。


荔波小七孔(崔亚东,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为提升乌江生态治理能力,贵州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2014年,贵州审议通过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确立了政府、企业、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改善乌江流域水体水质,贵州全域取缔网箱养鱼,大力开展乌江磷污染治理,全面建立河长制。据悉,该制度在中国其他省份的河湖管理保护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位于贵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代传富,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乌江上捕了30年鱼的杨昌洪,响应国家号召退捕上岸,拿出积蓄和退捕补偿费在乌江边流转4亩地种植大棚草莓,收入颇丰。


乌江(曹经建,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虽然转型的过程很痛苦,但能够让过度捕捞的乌江得到休养生息,让子孙还能看到一江清水,值得!”杨昌洪说。


如今,贵州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乌江百里画廊的美景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游客,两岸水果、茶叶等特色产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


荔波小七孔(徐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最大的竞争优势


“要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统筹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贵州,让优良生态环境永远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说。


今年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也将共商国内国际合作新路径,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贡献经验。


肇兴侗寨(毛权武,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更多内容请关注动静贵州视频号↓↓↓

更多新闻




来源: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CNN编辑:饶妤 朱海婷责编:苏畅编审:苏姝
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击在看 持续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