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旮旮角角贵州史丨可以列入旅游推介词的石板房诗

动静贵州 2024-04-28

贵州平坝、安顺、镇宁一带,用石板做墙当瓦的石板房比比皆是,甚至整村整寨都是。民国《平坝县志》载:“水成石盛于东南,此石盖屋、砌墙、装壁、幔地,无一不宜。东南乡天然产品,足以自豪者惟此。”民国《续修安顺府志》亦载:“除瓦房、草房两种外,东部一带又有石板房。此等房屋均盖以薄石板,为他省所罕见。”民国《镇宁县志》中有两则记载,一则:“城中及附近房屋,十九为石房石墙。因砖瓦之产绝少,而城郊产石丰富,厚薄俱全。薄者代瓦,厚者代砖,且价廉耐久也。”另一则:“本县房屋十之八皆用石盖,以其不*水,且较瓦价廉而耐久也。购买以斤论。尤称本县独有特产。

用石头垒墙,各省都有。像贵州这样,厚石板做墙,薄石板当瓦,本地人是司空见惯,对于外省人而言,就觉得稀奇了。而且石板房不仅成了地名(即今安顺大西镇石板房村),还是旧时过往的官员打尖和住宿之所在。林则徐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及潘曾莹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曾任云南乡试正考官,路过贵州,均饭尖于安顺石板房。也在道光二十六年,江苏省武进丁嘉保提督贵州学政。他按试上游诸县时,在安顺石板房打尖,看到“居民以石覆屋,垣瓦皆石,望之如雪。”还是在道光年间,菊如赴云南威远省亲,亦歇于石板房。第二天路经镇宁马场塘,他在《滇行纪略》中写道:“左右山宛如砌石而成,厚只数寸,而自踵至顶,无稍参差。故是处房屋以石片为瓦者多。”光绪二十一年,严修按试安顺,“卯正二刻行三十里,尖石板房。”
这种独特的房屋样式,引发了官员、文士的诗兴。清嘉庆年间,河北正定王定柱,在安顺石板房旅舍的墙壁上,看到“旅中诗笺满壁,往往可玩。”
王定柱(1761—1830),字于一,号椒园。乾隆四十二年(1777)举人,五十五年(1790)进士。历任云南师宗、丽江知县,他朗通判兼权黑盐井提举,镇沅知州,思茅同知,永昌知府,开化知府等,官至浙江按察使。其《鸿泥四录》载:嘉庆丙子(1816)从云南赴京。路经安顺。第二天从安顺东行,“饭处近阿若塘”,即今二铺。当天歇于石板房。住下后,看到满壁的题诗,王定柱也不禁技痒,“石板房壁诗和者甚众,聊次其韵”。
他在诗中写道:“青山本屋材,黔洞妙于屋。析代鱼鳞甃,胜彼筼筜谷。牗引晓霞红,几静缣缃绿。好砑玉版光,凌云付醉旭。”“洞”与“峒”相通。《炎徼纪闻》记载:“聚而成村者为峒”。首两句意指贵州建屋于青山就地取材。撬取石板作瓦,胜过剖大竹为之。宿于石板房里,朝霞从窗牗透进来,几案上静静地摊放着书册,俨然是静谧舒适的感觉。那平整的石板墙,研磨成光洁的玉版纸一样,就如张旭醉笔在上面任意挥洒吧。

比王定柱稍后,吴振棫因多年在在云南、贵州仕宦,进出贵州十多趟。他亦曾停舆石板房,在《石板房》诗题中说:“易瓦以石,山居间有之,此则比屋皆然,遂名其地云”。诗曰“不陶昆吾泥,不剖黄州竹,磨刀万片割苍云,差差铺作鱼鳞蹙。惊飍飘瓦瓦不飞,何须岁换茅龙衣。微阴十日春气润,一簇碧衬苔花肥。十家五家结邻住,黄鸡飞来屋顶树。移灯墙角客闭门,山雨浪浪无漏痕。”吴振棫说得就比较直白:不需要和泥烧砖瓦,也不需要剖竹编壁作瓦,只要在山上撬取石板,像鱼鳞一样铺在房顶上,疾风骤雨也吹刮不掉,哪里像茅屋要年年换茅草。遇到几天阴润,石板上就会生出点点青苔花。屋外“十家五家结邻住,黄鸡飞来屋顶树”。屋内晚上关门点灯,下大雨也不怕会漏水下来。
严辰 (1822—1893)原名仲泽,字淄生,号达叟。浙江乌镇人。父亲严廷珏曾任云南丽江知府、顺宁(今凤庆)知府。道光二十三年(1843),严辰去云南省亲,途经贵阳,住族兄严燮斌处,适逢“帝母寿”,朝廷加开“恩科”,遂寄籍贵州,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中举后改归原籍。咸丰九年(1859),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元年(1862),在翰林院散馆考试中,慈禧认为他制赋“不求实际。专事揄扬”,“著改为一等末名”,任刑部主事。于是辞归乡里,“凡地方应行兴革之事,无不尽力倡办”。
咸丰四年(1854),严辰到云南奔父丧,回程经过贵州石板房时,作了一首长诗:“黔中之奇石板房,我到疑飞三月霜。近前方识石代瓦,粼粼鑿鑿铺屋梁。巢居穴处始变俗,茅茨不翦传古皇。后世圣人解合土,塼埴工兴其利长。玉堂金屋特虚语,琉璃瓦但饰庙廊。茅龙更衣制仿古,朴陋只可置村乡。岂无板屋歌西戎,亦有竹楼记黄冈。铁殿却闻起南岳,铜瓦或说看武当。违材易务亦偶耳,是其变者非其常。惟有此间真创格,到眼鱼鳞瓦易石。却闻此石产山中,求取千家足供给,天然成片称瓦材,不烦斧凿与斤削。穷边不擅陶旊利,赖有此耳果谁德。想见天公爱民甚,一椽之覆代筹及。我生足迹半天下,所见多奇此绝特。今霄旅梦定清酣,自比仙人卧石室。只愁栋折或榱崩,石椁一闭难复出。天生五材用各当,不当之当人莫识。瓦当覆屋乃以石,石当筑桥偏以铁。石板房与铁索桥(盘江、鸭池河皆有铁索桥),固是黔中两奇绝。”
严辰《石板房诗》十分有趣,从“疑飞三月霜”的石板房联想起屋材的变迁。由上古的“巢居穴处”,也就是栖身于树上或岩洞里;到“茅茨不翦”,即用不加修剪的茅草铺顶。再到烧制砖瓦盖房,即《考工记》“用土为瓦,谓之塼埴之工”。还说宫殿用琉璃瓦作装饰,村乡盖屋顶还是用茅草,有的用大竹。南岳山有铁瓦,武当山用铜瓦。只有贵州这里用石板,因为山中多石材,天然成片,看来是老天爷爱惜这里的子民,而代为筹办的。他还开玩笑地说,睡在石板房里,好像“仙人卧石室”,只是担心万一房梁断折,不就变成石棺材了吗!严辰游历多地,觉得天生金、木、水、火、土“五材”,虽然各有各的用处,但你绝想不到可以用在别的地方,比如该用土烧的砖瓦却用石板代替;该用石头筑桥,却偏偏用铁,比如铁索桥。所以,贵州的石板房与铁索桥真是称得上“两奇绝 ”。
行文至此,自然想起了独具贵州特色的石板房,现在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了。在导游作旅游推介时,顺便介绍一下这几首石板房诗,可能会增加一点历史的厚重感吧。


撰文:周胜
编辑:谭笑 | 责编:孔薇   | 编审:铁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

走!看展~在贵阳,与敦煌千年文明来一次相约

获批复!贵阳市最新交通规划如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