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吃饭方式,藏着你的生活态度

2017-05-13 松鼠 如是书店



人 / 生 / 如 / 是

人如果吃不好,就不能好好思考,好好爱,好好休息。

——弗吉尼亚·伍尔夫


前些日子,在微博上有过这样的热议话题——现在的房价那么高,能买得起的房子越来越小,既然如此,干脆就不要厨房了吧。


反正,早餐路边摊,午餐叫外卖,晚餐下馆子。自己在家做饭的机会,已经很少了。



在这个外卖APP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的时代,在这个物流网络覆盖了所有偏僻地脚的时代,有多少人还愿意亲自下厨,为自己,为家人做一餐美味的饭食?


八九十年代的港片里有句经典台词: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



可是现在,我们就连煮面的耐心都没有了。


很多人宁可盯着挂钟苦等,然后气冲冲地打电话投诉送餐小哥的超时晚点,也不愿意自己下厨,用十分钟的时间,为自己煮一碗热气腾腾的葱花面。



很多外食的来源,其实很可疑。它们可能来自于某个黑作坊的炉灶,可能携带着某桶地沟油的基因,但是我们假装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就不会伤害你。


可是如果自己做饭的话,就完全不一样了。


你可以买一包优质的挂面,可以挑选几枚新鲜的番茄,可以敲一只清亮的鸡蛋,可以切几片粉红的火腿。




你知道自己的肠胃需要怎样的安抚,你给它们洁净的食物,它们还你健康的身体。


这些道理人人都懂,但是,愿意自己动手做饭的人,还是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呢?还不是怕麻烦。



做一顿饭,需要事先想好食谱,需要去超市购买食材,需要清洗,切割,需要各种处理步骤,需要待在厨房里,闻着油烟味,听着汤滚声。


很多人的耐性,就在这样的琐碎而缓慢的过程中消耗殆尽。




在知乎上,有人公然提出:与其耗费时间做饭,不如利用这段时间来学习。


但是事实上,绝大部分人在等外卖的时候,是在不停地刷手机,查看这份饭离自己还有多远的路程。在这个过程中,叫外卖的一方,是没有主动权的。除了等待和催促,别无他法。


当我们放弃了自己做饭的时候,相应地,我们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被动的位置上。



为什么生活越来越便利,我们却总是不可避免地焦虑着?


或许,就是因为我们越来越懒的缘故。


当你开始逃避琐碎的日常,就证明你已经没有能力与它们对抗。你惧怕自己被平庸所吞没,宁可耗费更多时间在你认为有用的事情上——天晓得你究竟学到了什么。


结果,你并没有变得越来越好,只是变得越来越懒。



最近热映的电影《喜欢你》,是一个用食物俘获心上人的故事。


但是女主角是一枚天才大厨,而非主妇。男主角是一枚超级富豪,而非平民。可见做饭这项生活基本技能,已经脱离了它的普世性,正在向着神之领域一路狂奔而去。


就算你再喜欢这部电影,也不得不承认,它所传递的价值观,只能在电影里存活。它属于金城武和周冬雨,不属于你。




《深夜食堂》那么受欢迎,不是因为它做了多么好吃的菜,而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四重奏》这部口碑爆棚的小确丧神剧,撇开剧情不谈,很多人表示,就是喜欢看轻井泽四人组聚在一张桌子前吃饭的场景。


就算是四个失败者的人生,也会因为那个小小的厨房和小小的餐桌而变得丰盛美好。



大家可以为了炸鸡要不要浇柠檬汁的问题讨论半天,这一点都不庸俗,反而很有人生乐趣。


因为这才是生活,这才是熟悉的生活,这才是充满人情味的生活,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生活。


“这个世界上,我想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厨房。”



这是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的经典作品《厨房》的第一句话。


“无论它在哪里,式样如何,只要是厨房、是做饭的地方,我就不会感到难过。可能的话,最好功能齐备、使用方便,备有好多块干爽整洁的抹布,还有洁白的瓷砖熠熠生辉。”


不做饭的话,就不会进菜市场,也不会在超市的蔬菜区多作停留。不要厨房的话,就不会碰触碗筷,不会对揭开锅盖的一刹那充满期待。



日本美食作家平松洋子曾经写下过这样的话:


“这是个有钱就可以买到任何东西的时代,不管北海道的石蟹还是托斯卡纳的橄榄油,但无论怎么一掷千金,都有买不到的味道——那是经时光淘沥过的,日常的味道。那是用深情烹制出的,生活的真味。”


做饭,是对生活最崇高的致意。


它涵盖了耐心,细心,专心,用心……这些人类最美好的品质。而当我们放弃做饭这项技能的时候,或许,也已经丢失了对生活的爱。



如果你忍受不了琐碎,那么你也不配拥有丰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