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国才子竟是“逗比”天团?最后一个简直不能忍!

2017-05-30 安迪 如是书店



民国这个时代,可聊的简直不要太多。


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社会又处于急速动荡变革的时期,各种思潮免不了要相互激烈碰撞,造就了一大批才华横溢却又个性十足的人。


这些人中,有摆弄权术的,有拿枪杆子的,有纵横商海的,但更多的,恐怕是那些铁齿铜牙,妙笔生花的鸿儒们。


民国“逗比”千千万,文人墨客占一半。今天,如是君就和大家聊一聊几位“民国才子逗比天团”成员,看看课本外的他们那有趣的一面。


刘师培


刘师培从小就在文学上有极高的造诣。八岁那会儿我们刚上小学不久,还在吃辣条玩泥巴看小人书的年纪,他就已经开始研读周易了,各种卦位的变换方法都了熟于胸,每天都算上一卦。


十二岁的一个下午,刘师培突然文思如尿崩,疯狂作诗60余首,第二天意兴阑珊,但也是凑够了100首。十八岁时所作《咏木兰院》中,有“木兰已老吾犹贱,笑指花枝空自疑”这样的佳句,所以人们称他为神童,一点也不过分。



就是这样一位毕生著述700万字,和别人辩论时旁征博引,唇齿不饶人的文学大咖,面对老婆何震的时候,却成了“民国灰太狼”,怕起老婆来,到了不是针对谁的地步。


何震出身名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还是出了名的大美女。


一开始,两人感情还算不错。但是有一次,刘师培带着何震去了上海的十里洋场,兴许是看到了里面的女性讨好起男人来,极尽低声下气之能事的样子,何震怒了:为什么我们女人就要沦为男人的附庸?从此性情大变,在推行男女平等的年代,打着男女平等的旗号,对刘师培非打即骂。每当如此,刘师培只有心中默念:“自找的自找的自找的”,硬生生地忍了下来。


某天夜里,刘师培慌慌张张地冲进张继家中,涨红着脸,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接着,外头传来一阵急促的叩门声。刘师培又唰地一下脸色惨白,哆嗦着说:“必是我太太来了,怎么办?我非躲起来不可!”说完就冲进卧室,钻入床下,留张继在原地一脸懵逼。


张继开门后,发现是他的一位朋友,就进卧房请刘师培出来。刘师培以为张继在骗他,无论如何都不肯从床下出来,最后张继无计可施,只好趴下将他硬拖出来。


革命家陶成章说刘师培“外恨党人,内惧艳妻”,人们也送给刘师培“惧内泰斗”的名号,他怕老婆的名声在圈子里可谓是人尽皆知了。


“民国灰太狼”刘师培,逗比指数:★★★


章太炎


章太炎在民国时期属于呼风唤雨的人物,也是学界的一代宗师。早年在东京讲学时,就有十大弟子,后来个个名成功就,如黄侃、钱玄同、鲁迅和周作人等,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但章太炎也有十分逗比的一面。


早年在日本,东京警视厅让他填写一份户口调查表,原是例行公事,而章太炎先生对此却十分不满,他所填的各项为:“职业——圣人;出身——私生子;年龄——万寿无疆”。


别人是好为人师,章太炎则是好为人医。年轻时,他阅读过几大箱中医书,便觉得自己的医术已经高到不知哪里去了,一旦有朋友得病,就非拉着别人望闻问切一番。


可是,当朋友照着他写的方子去取药时,要么被告知方子无法治病,要么就是药材配比不对,所以很少有人真的敢按他的药方抓药。


但素,老章狂拽酷炫的个性,你敢告诉他方子不行吗?


章太炎:朋友啊朋友,我给你开的药吃了吗?身体好谢了没有啊?

朋友:好啦好啦!多亏了你的这道妙方,吃了之后身体倍棒,吃嘛嘛香!

章太炎:是吧?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


于是,章太炎逢人便夸耀:“某某的病经我一看便药到病除。”听明白的人都假装糊涂,附和着夸奖他医术高明。久而久之,章太炎便以为自己真的成了国医大师,确信自己都能妙手回春。


有一次自己得了消化不良的毛病,自己给自己开药方,起初引起了发烧的症状,后来病情又加重了,不得已求救于当地名医,结果服用了两剂中药就好了。


章太炎这才明白过来,阿谀奉承害死人啊!


但是,章太炎最大的特点,还是爱吐槽,喜欢口无遮拦地褒贬人和事。


他骂袁世凯为“包藏祸心”的“独夫民贼”,在被袁幽禁期间,在住所的门窗上、桌上遍写“袁贼”二字,拿着棍仗乱敲,称之为“鞭尸”;又扒下树皮,写上“袁贼”字样,然后丢入火堆烧掉,称之为“火刑”。


即便如此,袁世凯仍然是敢怒不敢言,而且好吃好喝款待着章太炎:他的声望太高了,能得到他的支持,称帝的事,就成了一大半!



在当时有一个说法,说章太炎要是指着谁的鼻子一骂,谁就会声望大跌、身价大减、身体大病,而且神挡杀神,屡试不爽。这要是去参加《吐槽大会》,Talk King非他莫属。


别的疯子讲的话可以不当回事,这个“章疯子”的可不行啊!


“民国Talk King”章太炎,逗比指数:★★★☆


辜鸿铭


辜鸿铭一生精通9种语言,是一个“怪杰”。


他生在南洋(马来西亚的槟城),学在西洋(留学英法),娶妻东洋(有一个日本老婆,在日本有崇高的威望),仕于北洋(早年为两江总督张之洞幕僚,晚年在北洋政府外交部任职)。


但是他的“怪”,还体现在他那有趣的性格上。



有一次,辜鸿铭代表北洋政府出席华府会议。某次酒会上,一个美国女人坐在辜鸿铭身旁,觉得这个外表古怪的中国老头很有意思,想逗一逗他,却苦于找不到话题。


终于,她忍不住学着唐人街腔的破碎“中式”英语,一字一字地问道:“like soup?”(喜欢这汤吗?)辜鸿铭礼貌地点头微笑。女人便认为,这个“China Man”连最浅的英语都听不懂,就不再搭理他了。


谁承想,酒过三巡,脸颊微红之后,辜鸿铭起立致词,操一口流利典雅的英语,全座为之赞叹不已。辜鸿铭坐下来,也学那女士的腔调,低声问那已经羞得满脸通红的女士道:“like speech?”(喜欢我的演讲吗?)


还有一次,辜鸿铭读《泰晤士报》,故意把报纸拿倒了。有英国人看见,大笑着说:“看这个中国人多笨,报纸都拿倒了。”辜鸿铭一听,开始反击:“你们英文只有26个字母,图样图森破,正着读显不出本事。”然后熟练地倒着念报纸上的新闻,而且一口地道的伦敦腔,把英国人都惊呆了。


所以,如果有人问“装逼成功是一种什么体验”,那么一定要邀请辜鸿铭来回答哦。


辜鸿铭还有严重的“恋足癖”。他对封建社会的“三寸金莲”十分喜爱,认为有三寸金莲的女人“走起路来婀娜多姿,会产生柳腰款摆的媚态,那小足会撩起男人的遐想”,美不美,先看脚。


不光如此,辜鸿铭还有自己一套品味小脚的七字诀:“瘦、小、尖、弯、委、软、正”,还说原配老婆的小脚是自己的“兴奋剂”,想想还有些小激动呢。


有一次,康有为送辜鸿铭一幅“知足常乐”的横幅,他看了嘿嘿一笑:还是老康懂我!


辜鸿铭的辫子是当时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最有名的,便是他在北京大学任职时,学生们嘲笑他的辫子。辜鸿铭并没有感到难堪,反而进行了机智又犀利的反击:“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然而,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但是诸君的辫子是无形的,要剪掉就难啦。”此言一出,让平日里狂傲惯了的学生们哑口无言。



虽然辜鸿铭激烈地反对将辫子剪掉,还骂剪掉辫子的人都是“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甚至被封为“晚清最后一根辫子”,但实际上他也很可能是大清第一个剪辫子的人。


辜鸿铭年轻时在苏格兰读书,那时的女朋友十分喜欢他的这个辫子,经常拿在手里把玩。为讨好女友,辜鸿铭竟“咔嚓”一声剪下了自己的发辫,赠与女友。


“原则”要有,但关键时刻可比不上女友。


“民国怪杰”辜鸿铭,逗比指数:★★★☆


胡适


都说男人不止一面,那么胡适今天要秀的,是爱耍宝的一面。


有一次,在某大学,讲演中他总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先生的话。引用时,他就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孙说”。最后,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竟引起了哄堂大笑,原来他写的是:“胡说”。



胡适还是个老司机,喜欢讲荤段子,功力之高,无出其右。据说有一次,朋友们在胡适家聚会,徐志摩“知趣”地带来了一大堆德文小黄书,于是大家争着看,顺带互相交流心得。


胡适见状,脸上漏出不屑的神情,说道:“这种东西简单粗暴,太直接了,没有意思,我看过一张画,画的是一张床垂下了芙蓉帐,地上一双男鞋,一双绣鞋,床前一只猫蹲着抬头看帐钩,这样含蓄的,才有意思!”



网络上还流传过一个段子,讲的是胡适在留学期间打牌的故事:


7月4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


很多人看了之后,都默默地原谅了自己的拖延症:原来大师也曾经堕落过!但是如是君要告诉大家,这是假的、假的、假的!


不过,胡适爱打牌确实是真事儿。


《胡适日记全编:1910-1914》卷一中,是这样记录的:


胡适 一九一一年一月卅日至十月卅日(在康乃耳大学农学院)

二月五日:今日起戒吸纸烟。刘千里以电话邀打牌。读《左传》两卷。

三月十日:夜打牌,晏睡。

 四月九日:至沈君处打牌,十二时始归。

四月廿九日:天时骤暖至八十度以上,不能读书,与沈、陈诸君打纸牌,又与刘、侯诸君打中国牌。

四月卅日:晏起。读生物学。打牌。

五月六日:打牌。夜赴中国学生会。

五月十二日:打牌。

五月十四日:夜与刘千里诸人打牌。刘君已毕业,云下星期二将归祖国矣。

六月五日:考生物学。下午考德文。夜打牌。

六月十二日:打牌。

六月廿八日:今日始习打网球。夜打牌。

七月二日:天热不能作事。打牌消遣。

七月廿五日:上课。作书复德争。打牌。

七月廿九日:读《马太福音》。读Samuel Daniel情诗数章。打牌。

八月四日:化学第四小考。极不称意;平生考试,此为最下。打牌。

八月五日:打牌。

八月十日:连日或以读书,或以打牌,恒子夜始寝,今日觉有不适,故以此矫之。

八月十一日:夜打牌。

……

八月十八日:读马可梨之“History”及“Johnson”。打牌。

八月廿三日:夜打牌。

八月廿四日:是日,打牌两次。读弥尔顿小诗。

八月廿五日:打牌。

八月廿六日:读德文诗歌“Lyricsand Ballads”。打牌。

八月卅日:晏起。打牌。

九月三日:读仲马小说。打牌。

九月四日:为休息之日。打牌。读仲马小说……伟矣哉,小说之王也!

九月五日:读小说。打牌。

九月六日:昨日,与金涛君相戒不复打牌。


打牌频率之高,称他为“牌痴”,也不为过吧?



“卡牌游戏狂热者”胡适,逗比指数:★★★★


鲁迅


鲁迅在我们印象中,通常是语文课本上那样的“高冷”:横眉冷对,苦大仇深。但实际上,如是君非常想冲他吐槽一句:没想到你是这样的鲁迅!



夏衍说:


“鲁迅幽默得要命。”


陈丹青也说:


“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在民国的这帮逗比里,鲁迅就是吊打一切的存在。


鲁迅从小就是个逗比王,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他特喜欢给别人起外号。鲁迅成绩好,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让邻桌同学看得眼红。


有一回老师出对子,上联:独角兽。邻桌同学听罢,也想让老师表扬一次,就偷偷问鲁迅。他眼珠子一转,说:四眼狗。不料,此同学竟真以此作答,戴眼镜的老师大怒,反手就是一巴掌。同学捂着脸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鲁迅用书挡着脸,已经憋笑至内伤。


在上海做自由撰稿人时,鲁迅喜欢开着窗子伏案写东西。那时,经常有人不识趣地来楼下小便。慢慢地,鲁迅看不惯了,就用橡皮筋和纸团做成弹弓,朝着人家屁股就是“嗖”地一下。


当人家摸着屁股疼得到处乱跳,四处张望是谁干的好事时,楼上的鲁迅早就乐开了花。



在厦大教书时,鲁迅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看他穿得十分简陋,觉得他肯定没钱,便胡乱给理了理。鲁迅倒也不生气,走的时候反而给了一大把钱。这可把理发师给乐坏了:原来这是个金主啊!


又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一看是他,大喜过望,立即拿出看家本领。但是这一次,鲁迅却十分“小气”,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扣,一分也没多给。


理发师感到奇怪,便问:“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着说:“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


理发师一听,羞得满脸通红。所以说,北大教授孔庆东称鲁迅为“恶搞的祖宗”,不是没有道理的。



此外,鲁迅还是一个顶尖的吃货,除了大餐之外,还对零食,尤其是沙琪玛有着深深的执念。


有一次,儿子周海婴到书房玩,看见了沙琪玛,馋得直流口水,指着它说:“爸爸,我能吃吗?”鲁迅的回答太好玩了:“按理说是可以的,但爸爸只有一个,吃了就没了,所以还是不要吃的好。”一个大人,竟然和小孩子抢起零食来了!



对待外界的批评,鲁迅也会四两拨千斤,用幽默来化解。


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他在讲演中说:


“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


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鲁迅眼光和品味独到,不仅给自己设计衣服,还给别人提供服装搭配意见。



除此之外,鲁迅还给北大设计过校徽,和许寿裳、钱稻孙设计中国民国国徽,更被称为“中国书籍装帧第一人”。


鲁迅的孙子周令飞曾说,鲁迅完全应该是一个很好玩、很有趣的一个人。这么一看,果真如此。


“逗比中的战斗机”鲁迅,逗比指数:★★★★★


是真名士自风流,是真名士自狂放,而放在民国,兴许要加上一条:是真名士自逗比。他们并不呆板无趣,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个性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奢侈品。


有人说:幽默是智慧的火花。在如是君看来,那些个有趣,又有内涵,却没啥“偶像包袱”的人,往往最值得人欣赏。


那么在你眼中,既有才,又逗比的人,都有谁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