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那根本不叫善良

2017-06-05 松鼠 如是书店





01


这几天,各大门户网站的首页都飘着一条新闻——“美动保人士去华人鸡铺救鸡”。


美国旧金山的一个动保团体,以“华人店铺粗暴对待家禽”为由,组织起约20名动保组织成员,到旧金山唐人街的“明记家禽”门口抗议,手持小白花为不幸惨死的鸡鸡们哀悼。期间,更不顾店员阻止,直接闯入店门“救鸡”。


结果店家报警,动保人士因偷鸡被捕。


动保组织者为此感到非常愤怒,不理解为什么警察不把残害鸡的刽子手带走,而是把他们带走了。


言外之意:我这么有爱心,这么有道德,你们为什么不认可我的行为,为什么不跟我站在同一阵线上!


其实单纯的来讲,“救鸡”的本意,的确是出自人的善心,但是这位组织者却要求所有人都站在自己一方,这种论调,就让善意的举动变了味。


看清所有立场之后,从根本上积极提供帮助、做出改善,这种行为称之为善良;而只站在个人感受的角度,去“覆盖”别人的感受,甚至抢占“道德高地”绑架和指责别人,这种行为只能叫作:圣母婊。




02


正常人都会有恻隐之心,但这些恻隐之心有些对他人和社会有益,有些则除了伤人感情和扰乱秩序之外,根本达不到任何正面的效果。




举个例子:日剧《四重奏》的第一集里,“只能再活九个月”的老钢琴师编造悲惨的经历,以欺骗的手段得到工作机会。了解真相的阿卷向餐厅揭发了这件事,老钢琴师被解雇,只好悻悻离去。


这个时候,别府与家森觉得老人太可怜,并指责阿卷的做法太残忍。但是阿卷的回应则是:


“你同情他,不过是想让自己的良心好受些,并不是真的能为他做什么。”


之前的种种“逼捐”事件,其实也是同样的逻辑——你那么有钱,你为什么不捐?什么?问我捐了多少?开玩笑,我这么穷,怎能与你们这些有钱人相比?


如果自己无法伸出手去援助,那么就不要指责其他的旁观者。没有是非观念、不讲前因后果,看谁表现得可怜就为谁说话的人,除了圣母婊这个称呼,实在也找不到别的词能形容TA们。




03


“圣母婊”体现在生活的很多方面,有一种非常“隐形”,却最为常见,那就是无条件溺爱孩子的家长。


他们无论孩子做出怎样需要教导和指正的事,都一律包容接受,然后找一万种理由袒护孩子,也袒护自己的“失职”——“都是别人不对”、“孩子还小不懂事”、“再大点就明白了”、“不就这么点小事吗”……


凑佳苗的著名小说《告白》里,犯罪少年直树的妈妈,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她对孩子内心的黑暗视而不见,从小到大,只要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她都会归咎于他人。


直至最后,直树亲口对她承认,自己杀了老师的女儿,她才终于意识到,是自己的溺爱,将直树推入了深不见底的泥沼。



这种溺爱,是对“自己人”和他人采取双重标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里也种下同样的认知标准,后果哪怕不像《告白》中这样极端,恐怕也很难使孩子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交流相处时不产生隔阂。


这个类型的圣母婊,可谓“害人害己”。当被过度溺爱的人面对自己无力解决的事时,TA们很有可能会由着性子,使用极端的手段达到目的;而当目的达不到时,便深受打击,心理失衡。



04


电影《狗镇》中,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女主角,自带圣母光环,然而她的善意却被肆意利用,直至发展成赤裸裸的侮辱和摧残。


种种退让容忍,换来一次次变本加厉。她的“善良”,她对狗镇上穷人的“怜悯”,导致她一次又一次的原谅村民们无耻卑劣的行为。而最后她得到的“回报”,却是像狗一样被铁链栓住,任人凌辱。


原谅与宽容的确是美德,但面对不知分寸不分好歹的人,就必须坚守自己的底线,只有这样,才能让糊涂的人看清是非有界限,让贪婪的人懂得对错有准则。


毫无原则的一味隐忍,便是默许恶行的滋长。


《狗镇》片尾,屠村救出女儿的黑帮大佬,最终对女儿说了这样一段话:


“你有这种成见,觉得没有人可以达到像你一样高的道德水平,所以你为他们脱罪,我想像不出比这再傲慢的了……你应当有善心,如果你有时间的话。但你必须保持你自己的标准,也应当对他人保持标准;你自己犯错误应受到惩罚,别人犯错误也应受到同样的惩罚。他们都是人。”


抛开别的不说,比起“善良”女儿和“淳朴”的村民,其实这位黑帮大佬才是全片中三观最正的。




05


理性的人未必善良,但圣母婊绝对是缺乏理性的。


拿对待动物来说,我们积极改善环境,尽自己所能的去救助,去爱护,去放生,这是善意的行为;但是当某个入侵性极强的生物已经泛滥到影响生态链的地步,你依然打着“拯救”的旗号四处抗议到处放生,这就是圣母婊的行为了。


当“善良”成为一套可以不计较智商,不计较是非,不计较善恶,不计较后果的评判标准,那么这样的善良,不要也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