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和我的祖国丨彭代明:不服输的知青,讲述逆境青春


2019亥猪年

中国 七十周岁了

风劲扬帆正当时

守正创新同前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6月  文传推出专栏

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专题报道

首辑   倾听

与长辈对话

聊历史  看未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r30002uy0au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身教最为美,知行不可分”。意思是,为人师表是“无声的教员”,在教育活动中,无声的“身教”往往胜于有声的“言教”,教师的每一个细小行为、文明习惯,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彭代明教授就是这样的教员。点滴的言行中散发着他身为师者的人格魅力。

 采访彭代明教授那天,崇州刚好成功入夏,温暖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办公室。我们坐在办公室沙发上,就这样,开始了与彭教授的交谈。说起历史,教授戏谑自己是“反革命”的后代,访谈从这里开始。


 不服输的知青 

 知识改变命运 


彭教授的父亲是一名孤儿,是阿坝茂县一名民间医师,在城郊经营着一家私人小药店。茂县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派地下党员潜入茂县,发展了一批党外积极分子。为帮助我军和平解放茂县秘密做一些前期工作,为茂县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解放后陆续开始了大跃进等一系列运动,由于父亲解放前曾经担任过伪政府职务,于是被打成了“反革命”关进了监狱劳动改造。那时,彭代明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大哥大姐陆续去了外地工作,而正该上学读书的他却被关在了校门外,家庭出身不好让他早早地流浪于社会。“反革命”孩子的标签让彭代明既不能读书,也不能下乡,被主流社会抛弃,这种自卑让年幼的彭代明抬不起头,对别人家的孩子上学只能是非常的羡慕。“我只能躲在一边看,有时候也跑学校去看别人上体育课、上美术课,那种羡慕及难受的感觉,别人是完全体会不到的。”彭代明教授说。

初中升高中时,因为时代的原因,并没有如愿的上到高中,为了响应时代的号召,74年彭教授作为知青,下乡到了民族地区。所在乡共有7位知青,不到一年其余六个知青全部分配工作离开,彭代明成为留下的唯一一个知青。有了“反革命”家庭的标签,招工、招干彭代明都被拒之门外。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彭代明决定参加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考上大学成为了彭代明的动力。在乡下几年,彭代明一个人过日子,没有课本及任何资料,有时候自己走路回到县城或者乡村学校请教老师,找点课本进行复习,重新开始了从小学课本、初中课本和高中课本一步一步地艰难自学。逆境造就人,通过艰难拼搏,彭代明终于完成了从中专到本科的坎坷历程。现在回想起来,彭代明教授感叹。“当年不服输的精神,更能让我看到事情的积极面,懂得珍惜和回报社会。”


从中专老师到央美教授

偶像给人前行的力量



77年考上了威州师范,彭代明遇见了影响自己一生的导师——龚大兴。彭代明画画的天赋很快被龚老师发现,可苦于买不起绘画材料,他的老师知道了,每天收集学生上课没画完的废纸,晚自习的时候就在他的办公室里辅导彭代明画画。即使到了现在,彭教授谈及此事依旧是感触良多,“我从来都没见过哪个老师对学生能够如此地尽心尽力,即使是现在的我也赶不上我的老师。”这也为后来彭代明教授的为人处世、对待学生的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有了老师的榜样力量,彭代明也从此坚定地走向了教书育人的道路。

在彭代明成长的一生中,遇见的良师益友也是颇多的。有一年,中央美院的杨飞云教授带学生来阿坝州汶川写生一个月,在和杨飞云教授相处的短暂日子里杨教授对彭代明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彭代明教授说,第一个佩服他严谨的艺术创作态度;第二是他教书育人的品格。“在那次的写生中,我和他的学生也有过经常的交流,杨教授带的这两个学生都是成人生,并不是美院学生,一个是下岗工人,一个是提前退休的职工,他们怀着对杨教授的崇拜来投奔杨教授拜师学艺,杨飞云教授慷概地接纳了他们,从此让他们待在身边无偿地对他们进行绘画辅导。杨飞云教授谦和的态度和诲人不倦的风格感染着他的学生,同时也深深地感染着彭代明。他的一个学生说和教授学习三年,唯一见他发过一次火就是那一阵子不说话,默默地绘画,学生犯了错误杨教授不是指责批评,而是用行动告诉学生该怎么做。师生之间既是师徒关系也是朋友关系,最能信任和无话不谈的关系就是最亲密的朋友关系,杨飞云教授就是这样的榜样。 


羌族文化润物无声

创作灵感源源不断




  青年时,彭代明教授曾在羌族聚居区长期生活。担任教师后,羌族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后来都成为彭代明教授创作的重要源泉。对羌族的历史了解当中,自然而然地对羌族顽强的精神产生了崇拜。彭代明教授逐渐意识到对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使命。“过去我的绘画题材主要是画羌族人民,以人物创作为主,表现羌族非物质文化的羌族释比为主题,用绘画的方式把这些释比留下,这也是对羌族宗教文化的一种保护方式之一。

在中国羌族博物馆任副馆长时,彭教授会接到一些考古任务。在中国羌族博物馆工作经历让彭代明也逐渐地走进了羌族文化领域,从田野考古中认识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羌族文化,同时在羌族博物馆的任职经历也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积累了原始资料。在从博物馆回到教师岗位后,彭代明专职当美术老师,并任系主任等职,经过摸索和学习,绘画风格日趋成熟。


红高原赤土坡

感恩逆境珍惜青春


彭代明教授最喜欢的画作是描述一次红军过羌寨的赤土坡战斗遗址的作品《红高原-赤土坡》,这幅作品表现的是红军长征过茂县的一次战役遗址,当年红军长征经过这里时遭到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红军为了完成北上抗日的伟大使命,在这里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激战,赤土坡战役击溃了国民党军队后红军继续北上。

这幅画就是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创作的。画面泛红的云彩和灿烂的颜色表现红军长征那一段历史,色彩和色调构图阳光向上,既带有浓郁的政治属性,抽象地表达了革命的成功和红军长征的大无畏精神。

“历经大半生,逆境造就人。”彭代明教授感慨。当代大学生生活安逸,许多家庭条件好了,父母亲对儿女更加心疼。留守儿童多了,爷爷奶奶更多娇惯。再穷再苦的学生都是家里面的宝贝,体会不到穷,体会不到苦。彭教授之言,“‘再苦都不能苦孩子’的理念有时反而会害了孩子。”“当代大学生如果从小就形成一种独立思想、独立思维能力,通过这个过程来形成孩子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性格,让孩子走入社会后迅速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

彭教授工作室带的几个学生里有几个孩子属于特困家庭,彭教授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教育孩子们要:“正确面对贫困,努力改变自己。”鼓励和建议学生在当下生活中,如何思考在现有基础上更好来改变自己贫困的现状,同时彭代明教授还拉来赞助帮助贫困生度过难关。

回忆青春岁月,彭代明教授坦言,“很苦,很不容易。但是感谢自己走出来了。”言简意赅、语重心长。采访尾声,他寄语文传学子珍惜生活、珍惜现在、珍惜青春,把三年的大学生活过的丰富多彩。



记者手记

采访之前有些紧张,怕会出现一些听不懂的字或词,在之后的谈话中我们逐渐打消了这个顾虑。彭教授很照顾我们的感受,也很愿意与我们分享,谈吐间是非常朴实的语言。采访结束后,还提醒我们是否有遗漏提问的内容,满满都是对我们的关爱。我想这就是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人物简介

彭代明,教授,羌族,生于1956年2月,四川茂县人。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美术系,本科。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名家画院画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教育学会会员,曾任阿坝州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前阿坝师专美术系主任,现任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

视频:唐寅 何翰文 龚勋 瞿冰



文字丨侯雪婷 佘程

图片丨由彭代明本人提供

视频丨唐寅 何翰文 龚勋 瞿冰

责编丨刘珥婷 王婷

美编丨向峰

往期回顾

精准扶贫丨凝心聚力谋发展 扶贫路上再出发(三)

精准扶贫丨凝心聚力谋发展 扶贫路上再出发(二)

精准扶贫丨凝心聚力谋发展 扶贫路上再出发(一)

艺术设计系艺术教育专业陶艺实践教学作品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