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子风采 | 何金川:四次扶贫,感受镜头下的传媒力量

生活与学习中的你,

有遇见这样的情况吗?

耳边不时听见父母的嘟哝“别人家的孩子......”

同屋的小伙伴进步神速,自己好生汗颜......

懒惰的我、迷惘的我

自卑的我、孤独的我

不时来敲门......

 

“平凡”与“优秀”,

两者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文传学子风采

带你看见每一颗不平凡心灵背后的平凡。

记录每一个文传学子的成长历程。

看见每一个优秀学子光环背后的勤奋。

记录砥砺前行的文传学子,分享动人的故事。


人物简介

何金川,我院数字媒体系18级摄影摄像专业学生。入校以来,完成学院2020年迎新晚会、2019年数字媒体系17级毕业晚会等多场导播;参与拍摄微纪录片《早安 崇州》时,凌晨四点冒着严寒出行,只为记录崇州社会基础工作者最真实动人的瞬间、主创拍摄的微电影《迁徒》被选送参加数字媒体系2017级毕业晚会展演、《在尔玛底村的日子》分别荣获四川省第九届大学生艺术节微电影乙组一等奖和第四届四川省大学生原创影视作品纪录片二等奖。任学院新媒体中心抖音组组长,策划拍摄的多条抖音短视频被四川省教育厅、四川观察,新京报多家省级媒体报道。曾四次担任学生记者跟随学院领导赴对口帮扶点石渠县长须贡马乡查加部落村参加扶贫调研工作,完成《学院教育扶贫汇报片》、《跳进小康的真达锅庄》、《千年不灭的雪域石刻》等非遗纪录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何金川的成长故事。


刻苦学习专业知识 为四次扶贫奠定基础


严于律己、认真学习、乐于奉献是何金川平时学习、工作状态的写照。何金川说:“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要珍惜每一次完成作业的机会。”课堂上,总坐在第一排的他格外亮眼,而这也成为了他保持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小方法。此外,何金川也向我们分享了属于他的学习秘诀:“所谓学习方法,不要迷信任何‘传说’一样的存在,只有沉下心来,一遍一遍摸索、不断尝试才是最正确的,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请一定要坚持下来。”

相信“学以致用”的何金川不放过任何一个锻炼的机会,2018年他加入学院新媒体中心,从最初的摸不着头脑到能独当一面,何金川的成长在一张张精美的照片、一段段精彩的视频中体现出来。2020年何金川担任新媒体中心抖音组组长,带领小组的伙伴们想点子、剪片子,“光影工作室”成为他在学校的常驻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抖音认识了何金川——那个走路带风的男生。

今日事需今日毕,今日惑也需今日解,从不堆积课堂疑问的他,也总会积极地利用课余时间向老师请教问题或查阅资料自己学习,“不管时间有多晚,不管什么作业,我都会在完成后第一时间将作业发给老师看,请他们给一些修改意见”。一次又一次的坚持,不仅让何金川的专业知识和拍摄技术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也让他在老师们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为他接下来的四次扶贫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扶贫:些许遗憾 着力提升


2019年9月,由系部老师推荐,何金川第一次参与到扶贫调研工作。在玉树赶往石渠县中心小学的途中,他透过车窗看着眼前的繁华逐渐被落后贫瘠的景象替代时,心里很不是滋味。“车子抵达石渠的时候,当地正在下着小雨,这让本就崎岖的黄泥路变得更加难以前行。”由于没有高原经验,这样的一段路程,加上4000多米高海拔产生的身体反应,何金川体力不支,以至于最终没能按预想的效果完成新闻报道,他自责又难过。

到达石渠的第二天,扶贫调研组幸运的碰上了当地太阳部落帐篷狂欢节开幕,因为扶贫经验不足、拍摄技术欠缺,何金川更多的角色也只能是向已经参加过扶贫工作的前辈和老师们学习,而失去了自己拍摄的机会。“那天有很多独具当地特色的节目表演,如果我拍下来,然后带回来这些素材,就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热情的石渠人民,多好的机会啊!”有过四次扶贫经历的何金川回忆起第一次扶贫依然觉得非常遗憾,也正是这些遗憾,成为了接下来激励何金川学好专业知识的动力。

从石渠回到学校后,何金川更加努力学习采写、拍摄、剪辑,他向有扶贫经验的唐寅学长请教学习,利用在成都电视台实习的机会主动5次去高海拔地区做宣传报道,因为他想在第二次扶贫机会来临的时候,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技术,为石渠脱贫出一份力。



第二三次扶贫:借助自身优势 助力脱贫攻坚


2020年7月、2020年9月上旬,何金川分别两次跟随学院领导赴石渠参加扶贫调研。经过一年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沉淀,不管是对拍摄技术还是高原经历,何金川都有了足够的信心,然而想要拍好《跳进小康的真达锅庄》、《千年不灭的雪域石刻》两部纪录片,如何深挖优质内容,更好的展现当地文化又成了拍摄的一大难题。“像石刻是石渠县非常具有艺术文化价值的一门技术,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只得拍摄宣传的,但我们不仅不了解当地文化,因为语言不通,就连交流都很困难。”于是在拍摄过程中,何金川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跟当地村民进行长时间的交流,才能进行选题拍摄,“有时候一个纹路都需要反复确认几次才知道其含义,但拍完后看到素材还不错,觉得什么都是值得的。”

拍完素材回到学校,何金川熬夜赶进度、剪片子,只为确保《真达锅庄》、《雪域石刻》两部纪录片能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在此过程中,专业老师薛凌多次提出修改意见,就连配音、文稿也经过了很多次调整,但是何金川依然保持着初心全身心的进行视频剪辑,只望能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让埋藏在雪域高原深处的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这两次经历不仅让何金川内心重新定义了“传媒”二字的责任与使命,也让他感受到了影像在脱贫攻坚中的力量。



第四次扶贫:乡村云课堂 扶贫先扶志


去年9月下旬,何金川第四次前往石渠参加扶贫工作,“这次扶贫主要就是通过直播的方式把这两年的扶贫教学成果向大家展示出来。”谈起第四次扶贫,何金川多了一份坦然和自信。“那里的小朋友特别热情乖巧,每次我们去的时候他们都会跑到门口来迎接。在展演现场,“国旗少年”、“开国大典语文课”、“师生爱心捐赠”......扶贫成果图片展中一幅幅照片不仅是点点滴滴的扶贫记忆,更溢满了扶贫的真心真情。

“当天还通过乡村云课堂给小朋友们上了一堂声乐课,他们第一次知道了怎么科学发声,看着他们聚精会神盯着电视屏幕的样子,我十分心酸。”也正因如此,何金川明白了教育扶贫一定是对口帮扶的重点,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而扶贫育人是让扶贫精神、扶贫智慧反哺课堂的最好方式,可以将扶贫中的教育资源双向利用,促其价值最大化。



“我以后一定会发挥传媒的力量,做一个新时代的合格传媒人,用镜头里的故事,呼唤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扶贫,创作出更多有意义、有温度的摄影作品,为高原孩子们的梦想助力。”采访最后,何金川激动地向我们讲到。



文字丨孔德柳  曾樱丹  吕书林
图片 视频丨由本人提供 
责编丨刘珥婷  郝越敏
美编丨侯雪婷

往期回顾
学子风采 | 贾阳梅:以平凡书写奉献,用服务温暖人心
学子风采 | “国家奖学金”“年度十佳人物”双料得主王晔科: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学子风采丨永尕拉毛:来自草原的格桑梅朵
学子风采丨曹歆汝:舞出我青春  灵蛇化成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