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珍珠港:一群明眼人,一笔糊涂账

2016-12-07 王昱 说人解事


偷袭珍珠港的日本战机起飞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点燃了太平洋战争的战火。空袭珍珠港给日本所带来的利弊得失殊堪玩味,从战术上讲,日本通过这次偷袭一举消灭了美军太平洋舰队的主力,战果不可谓不辉煌;但从战略上说,正如希特勒听闻此事后所言:这场偷袭为轴心国“招来了一个不可能战胜的敌人”,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战略自杀。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日本当时的决策者们其实都或多或少认识到对美作战不可能取胜,那么,这群明知开战必亡的“明眼人”是如何引领日本走向灭亡前的疯狂的呢?


战前已有“预言帝”

  1941年5月,刚刚出任日本海军军令部总长的永野修身找到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摒去外人后,永野单刀直入地问了山本一个问题:“皇国(指日本)如果对美开战,将军认为有多大把握能够取胜?”山本五十六虽然在几个月后一手导演了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珍珠港偷袭,但在此时,曾经当过驻美武官的他,却是个如假包换的对美避战派。面对上司的问难,山本郁闷地回答说:“如果阁下到过美国,看到过美国可怕的工业实力,就会知道我们根本没有机会取胜。”在得到这一答案后,永野修身更为郁闷,要求山本估计一个“维持战局”的期限。漠然良久后,山本咬着后槽牙回答说:“大概半年吧,半年后就说不准了。”


  这个能维持半年胜势的判断,后来被不少人奉为“神预言”,因为从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开战到1942年6月初美军在中途岛翻盘,日本海军称霸太平洋的日子果真也就支持了半年多。


  其实,在发动珍珠港袭击之前,日本决策层内部做出“神预言”的人不止山本一人。整个1941年,日本大本营参谋机关都在对对美开战进行评估,最后拿出的一份评估报告,对美、日双方的军事实力做了惊人的对比:钢铁产量比是20:1,石油产量比超过500:1,煤10:1,飞机5:1,海运2:1,劳动力5:1,美国平均工业产量是日本的74倍以上。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是一个本土资源匮乏的国家,几乎所有资源都依靠海运得来,而其当时的造船能力,根本经不住美军航线破袭战的反复折腾,如开战,日本年均损失船只140万吨,远超补充能力。报告预言,到第三年,所有民用船只都将消失,日本赖以生存的海上运输线将崩溃。因此,报告总结说:“双方实力如此悬殊,纵有‘大和魂’,日本也绝不能取胜。”


  据说,这个报告是在日本内阁某次御前会议上公布的,“听众曾一度为之动容”,但“动容”归“动容”,所有人在认识到战争无法取胜之后依然一本正经地对对美作战的种种细节问题进行敲定。正是这种战略上盲目和战术上的精细,最终催生空袭珍珠港的发生。


  日本人为何明知太平洋战争打不赢,却依然要贸然开战呢?其实无非是被一种资源逼的,这种资源至今还主宰着国际政经局势,它的名字叫做石油。


无意打开“地狱门”

  在太平洋战争开打之前,石油是貌似强大的日本帝国身上最大的软肋,与之相反,拥有堪萨斯油田的美国是日本的主要石油供应者。据统计,直到1938年,日本国内(包括其所占领的殖民地)只生产其石油消费量的10%左右,剩余份额全部依靠进口,其中80%来自美国。日本对美国的这种严重的资源依赖,在二战前一直是美国用以牵制日本的一张王牌。20世纪20年代,日本对美进行“亲善外交”,也曾经利用这一点给美国人吃定心丸。这一度促成了日美之间短暂的和谐,让美国一度放纵了其在东亚的为所欲为。


  不过,这种严重的依赖也刺激了日本扩张的胃口。尤其是在“9·18事变”日本占领中国东三省后,日本曾在当地大规模进行石油勘探。日本此举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却一度搞得美国人十分紧张。1934年,担心日本能源自主后尾大不掉的美国,罕见地通过国务院和外交部对日本发出了“双重抗议”:抗议日本不遵守对华“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的东北搞石油垄断。这次抗议可以被视作美国对日石油制裁的先声,日美之间关于能源问题出现了裂痕。


  美国人这次抗议,本意是给日本一个警告,告诫其不要跳脱自己的牵制。然而,此时已经被军国主义烧昏了头脑的日本人显然无心听从美国,反而更坚定了想要追求能源独立的野心:既然在中国东北折腾了半天搞不到石油,不如南下去东南亚抢。当时,日本石油每年的消耗在490万吨左右徘徊,属于荷兰殖民地的东印度群岛一年产油470万吨,正好能填满日本的石油野心。只不过,荷属东印度的石油产量完全控制在西方石油公司的手中,不可能优先供应给日本。因此,如果日本想毫无阻力地获得该地区的石油,就必须控制该地区,荷属东印度群岛就继中国东三省之后被日本军国主义者看做了第二块必须占领的“皇国生命线”。


  洞悉日本这一野心的美国此时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如果向日本供应石油,就等于支持日本进行扩张。如果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就等于鼓励日本占领荷属东印度群岛。因此在1937至1940年的这段时间里,面对日本对华的侵略扩张,美国反复犹疑,甚至一度妥协绥靖,仅仅要求日本退出中国关内的省份。但在1940年欧战局势明朗之后,由于法国和荷兰在德国闪电战下迅速投降,其所殖民的东南亚大片土地在日本军人们眼中一下子成了无主之地。这个时候,日本驻南中国派遣军的副参谋长佐藤贤了认为:“现在德国人开始接收东亚的英国、法国、荷兰的殖民地了,日本再不出动就没有机会了。”于是,在未经上级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出兵进入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日本人这一出手,全世界立刻看出这是要以其做跳板,南下占领荷属东印度的节奏。日美之间原本微妙的能源默契就这样被打破,放弃对日幻想的美国开始转而准备对日作战,因此日本人评论这次事件是“开辟了一条通向地狱的道路”。


没人肯踩刹车

  虽然佐藤贤了捅了这么大一个篓子,但在1941年7月以前,美国依然给了日本悬崖勒马的机会,在这段时间内,美国在加紧对日备战的同时,给日本提出的要求依然仅仅是“撤出中国本部和法属印度支那”,开出的条件则是保证其今后的石油供应,甚至还暗示可以默认“满洲国”的存在。美国人之所以开出这样的条件,是因为总统罗斯福此时已决心对德开战,为避免双线作战,他愿意保留道德制高点,而让日本人占有实际利益。


  深谙国际局势的日本驻美大使来栖和野村等人对这个优厚的条件受宠若惊,一周几个电报催促本国政府见好就收。但这个时候,日本决策层内部又犯了病,面对美国人让出的这条退路,死活就是不肯上。


  当时的日本首相是二战后成为甲级战犯的近卫文麿,出身贵族的他是个优柔寡断、凡事总想讨各方好的公子哥。面对美国人开出的条件,近卫文麿却犹豫了,因为时任陆相的东条英机不停地在内阁会议上给他上眼药,叫嚣“皇国何俱英美”。


  在旧日本帝国,陆军对某事有反对意见可不是闹着玩的,从明治时代起,这帮披着军服的流氓就养成了暗杀与其政见不同的首相的习惯,还美其名曰天诛。所以东条这么一闹,内阁其他人都不好说话了。


  一再叫嚣“不惧”的东条其实也没他表现的那么高调,他作为陆相的反美发言其实是打了个小算盘——真要打美国,靠的主要是海军,所以身为陆相的他尽可以照本宣科,等着海军方面说不能打。


  然而,在民粹主义面前,海军方面关键时刻也怂了,竟修改了之前对日美军力的准确预言,连之前一再告诫应避免对美作战的山本五十六也在最后时刻改口,转而主张想打就先动手。


  在一片沉默中,各自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近卫内阁一天天拖着日子。直到1941年10月16日,近卫文麿首相宣布内阁总辞职,第二天,昭和天皇召见东条英机,告诉他近卫在辞职前推荐他接任首相,这个任命据说让东条非常吃惊,估计天生愚笨的他半晌才领悟了近卫深深的恶意——你行你上啊。


  东条英机上任首相的第一天,这位民众眼中的主战派首相就收到了全国各地好战分子寄来的数百封请战信。他用一个虚幻的口号绑架了日本,而这个口号最终反过来也绑架了他。


  按照日本战前的决策系统,决定对美开战的最后一步是上奏天皇,按说这本来就是个程序,从明治维新日本确立君主立宪开始,天皇就很少否决内阁的决议。不过,昭和天皇当天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对美开战,有没有把握?”这一问让君前应对的永野修身辩解了半天,说什么日本如今像个重病病人一样,只有开刀死中求活,天皇听了半天,最终弄明白内阁是在破罐子破摔之后,出人意料地说了句:“四海皆兄弟,何缘起风波。”很显然,这位天皇陛下也是个“明白人”,不过臣下不愿意担当那个“卖国”罪责,身为天皇的他又怎甘心担当呢?昭和天皇最终批准了对美宣战的奏折,日本在自己的死刑判决书上终于签了字。


  彼时,每个人都深知利害,但谁都没有勇气指出,一个国家就在这样一种没人肯踩刹车的情况下滑向了覆亡的深渊。


(来源:齐鲁晚报)


往期精彩:

林彪曾潜心研究宫廷权术并得到了什么秘诀?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陕北很苦 延安更苦 梁家河最苦

庐山会议时,毛泽东受彭德怀强烈刺激连吃三次安眠药

周恩来曾与陈寅恪在柏林被打:对手辩论不过挥拳就打


为什么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三人组合,近乎完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