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漂在机关”的借调群体:“关系户”暗中调动 “陪跑族”进退两难

2017-03-18 说人解事

  新华社记者在贵州、河南、福建、黑龙江等地下乡采访时,一些基层干部表示:上级部门连续借调骨干,基层“失血”严重,很多工作难以开展。而且,人事关系错配引起单位内部不团结,助长“求人办事”等不正之风。


  在网络上,记者也注意到不少网友反映,有的地方部门或单位存在频繁借调、违规借调等现象。


乱象:来函说走就走,基层单位有苦难言


  借调作为一种特殊的机关工作人员流动方式,本是为解决单位人手不足或专业性人才缺乏问题。但现实中,借调“频繁、太随意”,甚至催生失序、失范借调等现象:时间越来越长、形式花样百出、变相违规借调,使得被借调者进退两难,基层“失血”。


  记者在贵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某县采访时,一乡镇党政办主任曾先后2次、共9个月被借调到县委办任职。“会象征性发一个函、走个程序,下级单位哪敢拒绝?”这位主任还透露,现在上面下文,不能再在乡镇、科局“搞借调”,而是换了说法,叫抽调跟班学习。“换汤不换药,称呼不同而已。”


  在贵州省铜仁,一位县电视台人员抱怨,单位有人被长期借到省级卫视工作,“搞得我们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其他不少地方的基层干部也向记者反映,仍存在着大学生村官不在村,而是坐在乡镇办公室的情况。“毕业考过来,板凳没坐热,人就走了。”


  在不少基层人士眼中,借调大多是在拼关系,获得机会本身就意味着迎来了升迁希望,而能不能留下更是至关重要。不少人以过来人身份说:“‘非关系户’要想留在上级单位,除了具备足够能力、付出巨大努力,时机和运气也很重要。所以大部分人都是折腾半天,最后借而不调。”


  在互联网上,一些网友也讲出了借调人员的无奈与焦虑。有人反映,“我们单位领导小孩在基层就待了半年就被借调到县,后来留下来。其他人,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不少人比喻借调犹如拉磨驴前方挂着一根胡萝卜,看得到而得不到,只能一直熬下去。


分析:专家称借调乱象的本质是权力“任性”


  记者采访发现,频繁的借调和长期借调都给被借调人员、借出单位带来诸多烦恼。离开了原单位,一些重要机会与借调人员就无缘了。


  河南郑州某文化单位的小王曾有过一年被借调的经历,因为人事考核权在原单位,评优评先都轮不到她。“除了无尽的加班什么都没有。”她说,自己“忙到没朋友”,有人则“闲得飞起来”。所以,现在单位同事一听到上级借调,都躲得远远的。


  黑龙江某省直部门二级单位的一名工作人员透露,自己被借调时,正要从副科提到正科,结果被耽误了。身边也有优秀同事要被借调,本部门领导压了5年,最后碍于上级情面还是放走。


  福建基层公务员小生说,自己前段时间差点被借调。“我已经31岁了,好歹也是个小领导,如果借调几年回来,工作环境物是人非,想想都不划算。”而新疆基层公务员小卫曾有过借调经历,他认为借调本不是坏事,应客观看待。“唯一缺陷就是一年半时间在外地,耽误了找对象,把家里人急坏了。”


  湖北工业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刘耀东表示,借调现象大量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上级借调机关的“官本位”思想与官僚主义作风,导致政府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放权不彻底,管了太多不该管的事情。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夏正林曾刊文分析,有些借调不可避免,但实践中许多借调不因工作需要而产生。对借调单位来说,不借白不借,用人很实惠;对借出单位来说,虽负担加重,但能借机和上级搞好关系;对借调人员来说,能被上级赏识,混个脸熟也不错。这背后本质上还是权力的“任性”。


对策:怎样管住“不借白不借”的冲动?


  “任性”借调,若一边是少数“关系户”进步的暗道捷径,另一边就是大多数“陪跑族”的无奈辛酸,其容易滋生的基层“失血”、上级懒政等危害亟待治理。


  夏正林指出,其实借人单位若人手长期不够,完全可以增加编制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而借出单位的人员长期被借调或轮流借调,说明该人员原来的岗位并不是很有必要设置,就应当缩减编制。


  福建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张铃枣则认为,政府机关、上级单位在人员编制和职能划分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对于非必要情况而长期占用基层借调人员的,编制办应予以清查。此外,与其频繁借调基层人员,不妨考虑建立完善对口单位上下级干部人员之间的定期进修、学习的交流机制。


  刘耀东建议,要纠正政府机关在人员借调上的不当做法,除了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加大制度的执行力来纠正上级借调机关的官僚主义作风外,还要大力培育与发展社会组织,科学合理地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最好通过完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来解决上级行政事务过多等问题。

十年资深借调干部吐心声


光“同居”不“领证”,整天都没有安全感!

  不知道古代衙门和国外政府里,有没有借调这一说。借调这事,新老“司机”们,道道可是不少。


  为体现我的专业,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我上网查了借调这一词,解释得倒是很细。借调,是一种人事安排,常见于政府及公营机构,被借调的人员会由原任机构或单位(原任单位)暂时"借"到其他机构或单位(借调单位)任职,以执行指定的工作。


  这解释,是不是很高大上?依我来看,借调无非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借。上级机关有了急难险重任务,在人手不够、专业人员缺乏的情况下,基层单位那些早在领导心中挂号的才子佳人会中大奖,借入上级机关。在这种情况下,被借调的人员通常都是专业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任务结束后,借调人员随即解散,各回各家。


  第二种就是调。这里面的道道就多了,以借之名,办调之事。笔者才疏学浅,但一直都梦想调到某省部级机关任职,但至今仍无机缘。以借之名,办调之事,这里面的道道很复杂。


  第三种就是借调。各位看客肯定很纳闷,笔者玩这文字游戏干吗?其实,您曲解我了。这借调,看借非借,似调非调,雾里看花,月下看美人,朦胧得不得了,诱得那些想调之人,痒痒得不行。


  说几个真实的故事吧:


  有位兄弟,博士出身、才高八斗,大学毕业就借调至某机关。结果鞍前马后20年,乌丝变白发,前段时间却灰头土脸地回去了,这是为什么呢?有类似经历的看客们,可以找个角落哭了:这哥们是事业编,解决不了副处,调不到机关。


  有位兄弟,官居省部机关,前期借入京师工作半年。看了风景,长了见识,结了朋友,提了身价,却丝毫不想为入京任职折腾。用他的话说:半年刚刚好,就像谈恋爱,带着满满的激情去,揣着美好的记忆回。


  有位兄弟,部队转业后借入上级机关工作5年,殚精竭虑,兢兢业业,错把“借”当成“调”,疏于自已所属单位的走动和联系,结果是姥姥不亲、舅舅不爱,工作干得好,但两头不落好。人才到哪都是人才,听闻这老兄前段又得上级机关某领导相中,准备再借5年,这哥们头摇得像不浪鼓:这就跟谈恋爱一样,光同居不领证,整天都没有安全感。 


  看客们,借调之事,且行且珍惜吧!笔者认为:


  借调这事细思量,其中滋味自品尝;


  人生处处皆风景,要得美景攀险峰;


  百炼成刚敢为先,不愧人生几十年。


  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关键要问问自己内心最想要什么。还有就是,如果无法改变身处环境时,何不既来之则安之,用“匠人”的标准来打磨自己,锻造一副金刚不坏之身?


  这也跟谈恋爱是一样,不一定非得一味去迎合,把自己做好了,才能有最大的安全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往期精彩:


“截挪套骗”扶贫资金,这回摊上大事了


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会实录全文(划重点版)


这个成语,连续5年在李克强总理记者会上出现


挖出一窝贪官以后 这些地方现在咋样了?


敢这么干的就是“村霸”!最高检今年要强硬严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