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平湖引衡水,“平衡”还是“失衡”? | 锐评

2017-05-02 老伯牙 教育思想网


原来衡水中学来平湖办学想“平衡”南北教育一汪“湖水”,结果把水给搅混了。我估计这是衡水中学和平湖教育主管部门都始料未及的。


衡水中学与其影子民办衡水第一中学在浙江乐清已经有过教育合作办学,并没引起太大关注。为何到了浙江平湖,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应:教育部表态、浙江省教育厅官员明确反对、约谈平湖市相关政府领导、浙江省召开衡水中学教育大讨论、《人民日报》、澎湃新闻、财新网等多家媒体集中报道,主流教育界密集发声。连平湖当地百姓都大吃一惊:小小县级市平湖以这样的方式被全国聚焦,这还是头一回。


可见,平湖市虽小,但他背后所折射的区域意义很大。这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也将成为以衡水中学为代表的中国式应试教育发展的分水岭,甚至可能影响中国教育发展走向。



现象级的杭嘉湖文化圈

我们先来看平湖这座江南小城的地理位置:

(地图援引《中国国家地理》)


浙江省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经济发达。宋代以来,浙江的政治区划基本没多大变动。明代设置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宁波府、绍兴府、台州府、温州府、衢州府、金华府、严州府九府,除严州改为丽水,其他名字、行政区域至今都没变。近千年的稳定,在王朝更迭频繁的中国,是很少见的。这说明,浙江的地域文化有很明显的归属性,这块土地上的人,家园意识是很强烈的。


(乌镇江南水上集市)


平湖隶属于嘉兴,处江南文化腹地。我们 37 41026 37 15264 0 0 3247 0 0:00:12 0:00:04 0:00:08 3246说的江南,并不完全是长江以南,重心在泛太湖区域和江南运河流经的两岸城镇。自中国政治版图几次南迁,文明南移,杭嘉湖平原逐渐成为江南文化重镇之一。这块不大的地方,水土丰饶,气候温润,适合人居,古老的马家浜文明便孕育于此。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物产富饶。杭嘉湖平原,就是我们常说的“梦里水乡”的原型地。不必说嘉兴这样建于春秋时期的城市,即便诸如乌镇、西塘、盐官等小镇,都闻名遐迩。


这个区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传统文明人居典范。平湖、嘉善、秀洲,听听这些文雅的地名,大约就能联想到一方人对一方水土的感情。


杭嘉湖平原一带自古就重教育,大师辈出。我们来看三组图。第一组来自于大数据平台,根据古代诗人信息,自动生成一个数据统计,以现在行政各省区域所辖,中国诗人的分布图是这样的:



数据显示,浙江省历代诗人位于各省榜首,共3824位。虽说诗人不等于全部文化人,但作为有诗教传统的中国,这个群体大致是文人代表。可见自古以来,浙江就是文风斐然之地。而这些文化人大多数位于浙北。将图放大,可以看到:


(资料援引“搜韵”微信公众号)


我们发现,杭嘉湖平原历代诗人辈出,仅嘉兴市就有729位,其中平湖市是66位。


如果你认为古代诗人太过遥远,那么,这些近现代名人肯定不陌生:


(资料援引《中国国家地理》)


没错,就是这片小小的杭嘉湖平原,诞生了王国维、梁实秋、钱玄同、丰子恺等这样一大批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名人,而这只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部分。这里还没包括籍贯平湖,生于天津的李叔同。这些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学贯中西。他们都不是一般文人,多数都有留学经历,有原创性成就,学术观点鲜明,坚守文化立场,不少是近代文化界的领袖。


如果你认为这仍都属于过去的人文教育成就,不能代表当代整体教育水平,那么,这张浙江籍院士分布图应该更能说明问题:


(资料援引《中国国家地理》)


两院院士是科学教育成就的代表。浙江省籍贯的院士人数遥遥领先,主要也集中在浙北。红色数字代表仍活跃着的中科院院士,仅平湖市就占了6位。


这张科学家分布图和上面的人文学者分布图的规律是一致的。这三张图的数据,呈现的是杭嘉湖平原历代教育传承的结果。所谓人杰地灵,其实质就是教育影响力。


同样,地方经济也是催生优质教育的基因。杭嘉湖平原交通便利,水网交织,沿海靠江,临近开埠最早的上海,文明早熟,民风开化,人文彰显,商业发达。


这些综合因素,培养了这片土地上的知识分子不妥协于庸常的气质。温润,只是杭嘉湖文明的表象。他们追求先进的文化,鼓励创新创造,批判落后文明,敢为天下先,温婉与士气共存,圆融与规则兼备,中西合璧,文理兼备。


杭嘉湖平原上的城镇,传统与现代各自发展,乡村与城市各美其美,她最早具备融入世界现代文明圈的潜质,也是最早孕育公民社会萌芽的地方。这样的区域文明,对于乡土中国,是弥足珍贵的。


(平湖城区夜景)


正因为杭嘉湖平原是一个文化整体,所以,平湖就不仅是一座小城市。发生在平湖的事,就很容易牵动同一个文化圈的神经。一旦有被认为落后的异文化入侵,便会引起圈内的波澜。这正是一个区域文明成熟的标志,具备了维护完整母文化的群体潜意识。


按塞缪尔•P•亨廷顿的观点,所有的冲突,最后都是文明的冲突。


这一次,衡水中学一进平湖,便首先引起杭州、绍兴、宁波、上海等地教育界的关注,其实是地域文化的休戚与共。


紧密关联的华东城市群

让我们从现在的视角来审视平湖为什么和他们关系密切:


平湖正好位于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的中心位置,一小时交通圈内,已经属于同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是华东沿海经济圈领跑城市群,平湖又是全国经济百强县,与周边城市经济依存度大。衡水第一中学平湖校区办学地址位于平湖市南部沿海的乍浦镇,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北岸,现在叫嘉兴港区,隶属于嘉兴市行政管辖。


这是一个千年海港名镇。由于其深水港码头的优势,孙中山先生曾将此作为“东方大港”的战略和发展要地。海运的优势,加上境内高速发达,还有规划中上海到宁波的跨海铁路,都从乍浦经过。毫无疑问,这是沪甬杭三地连接站,其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育高地与教育洼地?

由于紧邻上海,上海到平湖办国际学校,以及平湖孩子到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这几个城市就读都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一些素质全面,家境良好的优质生源。在杭嘉湖及其周边,优质公办名校并不少,比如杭二中、学军、杭外、镇海中学等。重要的是,有浙江大学。虽然浙大是省内唯一一所985/211院校,但其光荣的传统加上多院校并点后的庞大实力,是世界知名高校。还有正在筹建便广受关注的西湖大学、云谷学校等,都说明,浙江教育既有优秀的传统,又具备前瞻性,尤其还有极为活跃的民间教育创新。


从目前来看,河北的经济、文化、教育方面整体落后浙江。虽然燕赵大地自古人才辈出,但由于北京的辐射,河北接纳首都低端产业的同时,高端人才都往北京跑,整体处于京津冀洼地,几乎没有一流大学。而衡水中学显然在助推这一现实。北清率背后,几乎是把全河北最优秀的人才往北京输送,在没有雄安新区之前,这些千军万马杀出生天的孩子多数不愿回河北。人才不回流,社会很难高位发展,教育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下一代能好吗?这就是衡水中学这样一所“应试名校”来到平湖之后,被浙江教育界自官方到民间普遍质疑的重要原因。


这一切,衡水中学选择浙江平湖办学之前自然是认真“平衡”过的。他们对于来江南文化腹地办学面临的巨大挑战应该是有预见的。但他们相信,一旦挑战成功,意味着有了在教育强省浙江办学的资历背书,衡中模式布局全国将是一马平川。


根据澎湃新闻公开访谈可以看出,面对质疑,衡水第一中学平湖校区表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是相当自信的。他们的信心源自哪里呢?单以结果看,辉煌的历年高考成绩,精确的高效能管理,强大的行政手段等,在河北当地是广为被接受的。衡水中学超规模发展生源掠夺带来的教育不公平等问题在杨东平先生的多篇文章有过详细分析,不再赘述。这里,我们不妨继续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平湖给了他们自信? 


从新闻稿看,原来这所学校想命名“衡水第一中学嘉兴校区”,但这需要提交嘉兴审批,为什么最后没有审批通过,具体不得而知。以目前的命名来看,只需要平湖市教育局批准就可以。学校由衡水第一中学、嘉兴港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广州高新集团三方合作创办学校,其所在地的港区政府,应该是主要的推动和引进方。嘉兴港区社发局局长表示“之所以引进衡水第一中学,是为了防止生源外流”。这说明平湖当地原有的高中教学质量是令家长担忧的。


历史的优秀传统未必能很好继承。根据公开的数据来看,平湖这几年高考并不如人意。据浙江省2016年高考重点率排名,平湖市最优质的平湖中学全省排名为57位,重点率54%,这和排名第一、一江之隔的镇海中学高达97.3%的数据差距很大。基于平湖中学过去的辉煌历史,这样的排名引发社会不满,衡水平湖校区前身的乍浦高级中学就更别提了。省内优质的高中都有很多办法吸引各地优秀初中毕业生,甚至他们的实验中学部都提前将优秀小学毕业生纳入麾下,优者越优,劣者更劣。只要平湖的高中不出现奇迹大逆转,这样的循环将不断继续。政府压力很大,不断出台很多方法留住、奖励优秀生源。平湖中学的985班便由此诞生。


因此,衡水中学的跨区招生、提前招生等现象带来的教育不公平,在浙江也同样存在。在一个高考几乎作为多数家庭孩子唯一出路的中国,所谓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只隔了一层窗户纸。即使是54%的重点率,学生功课压力也不会小。很多家长想:与其这样,不如放衡水试试?


(2016年浙江省高考重点率排名)


从平湖这样的县级市冲高考的情况来看,这就是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现实。与浙江省会杭州的高中相比,无论是师资力量、家长学识、学校资源都不可同日而语。杭二中能给孩子提供的多元课程,平湖中学就未必能做。杭二中的家长从小学就给孩子提供的可选择未来的余地,也比平湖的家长大得多。


相对来说,对于浙江发达地区的家长,在自身的社会资源和家庭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高考并不是唯一需求,他们常常不用通过高考就能获得卓越的通道,比如就读国际学校准备出国等,直接用脚投票。这就遮蔽了浙江省高考压力的严峻性。


换言之,并不是浙江高考竞争不激烈,学生课业负担不重,而是家庭的多元选择分散了关注度。当然,选择是需要实力的。素质培养比拼往往不在高中,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分道扬镳了。所以,为衡中模式辩护中的有很大一批人的观点是这样的:衡中为底层百姓子女提供了一条阶层上升的通道。这在平湖这样的五六线小城,很容易引发家长共鸣。


阶层固化和底层焦虑?

沙漏型的中国社会阶层,两极分化严重,底层基数庞大,这些家庭未来的出路触动人心。这几年常听到的词是“阶层固化”,暗含着对社会不公平的认知从局部动态发展成固态,这个词语背后是民众的绝望。中产阶层的缺失,直接导致底层无法越级。地产经济,使得民众贫富差距的拉大,穷人的孩子出人头地确实比三十年前难得多。


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比他们拥有更多资源的人更“努力”。以平湖为例,2000年,在城里买房子是为生活便利,到了2010年,买房子找学区房,到了2017年,本地人的孩子几乎都在城市或城郊读书。农村学校学生多为外来务工子女。阶层清晰分布。一个平湖,就是一个中国的样本。衡水中学所在的衡水,在中国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看来,就类似于平湖的农村。衡中来浙江,被人戏称为“农村包围城市”。


因此,衡中开到省会杭州中心城区可能会有难度,开到宁波镇海这样已存在超级中学的地区也不大会有市场,但开到一座从政府到家长都处于高考焦虑却并无太多选择的县级城市,一切水到渠成。


(李叔同和他的弟子们)


是的,焦虑。这才是衡水中学舆论风暴的真正的焦点。无权无钱的工薪阶层很焦虑,被房贷、医疗、教育透支了一辈子的财富。有权有钱的家长也焦虑。这样的焦虑自然就会投射到孩子的教育上。急功近利的社会,催生了简单粗暴的教育。学而思杭州市场异常火爆,足以说明浙江教育的本质。为了让家庭未来有安全感,在孩子的培训补习上倾尽投入,争先恐后,把希望寄托在最后的高考冲刺上。


这一代孩子的初高中生活普遍是超负荷运转的。他们努力用行动证明中国残酷的“差序格局”社会:只要进入北大清华等一流高校,就拥有了一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际圈子。靠关系解决问题的社会,重点大学的“圈子”带来的安全感远大于大学教育的本质。所以,有良知的学者们看到衡水中学进入浙江感觉似乎“狼”来了,奋而疾呼。为什么政府不表态?甚至还反感这样的“仗义”?因为,是他们故意引狼入室的。


一切焦虑的根源在哪里?是背后那只隐形的手:以土地财政为主要抓手的地方政府和以此为寄生的嗜血资本市场。他们并不在意开到这里的是衡水中学还是杭二中,他们关心的是一组冰冷的数据,以及由此带来的教育资本红利。至于这组数据的来源,是经由素质教育还是加工厂,他们心里比我们教育者更清楚。


按嘉兴港区社发局的表态,政府和投资方考察全国各地,最终选择了衡水中学。不是他们没看见全国各地的优质高中,也不是不知道杭州就有很多优质高中,而是,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实现红利,谁就是首选。而优质的教育,需要配套的太多,成效缓慢,他们等不及那一天。


(平湖李叔同纪念馆)


衡水中学以和政府相似的“短平快”逻辑吻合了他们的选择。衡水中学洞悉办学“标准化、高效能、加工产”的价值,公校办民校,同一个校长,同一个班子,不同的体制,不同的收费,以更灵活的姿态迎合应试市场,分一杯羹。利益输送是否合法尚有待评估。所以,以“高考加工厂扰乱浙江素质教育”这个锅,都让衡水中学背,他们有点委屈;让资本背?资本堂而皇之说“交给家长,交给市场选择”;也没人敢让当地政府背。那就让“教育”背吧!



教育改革为何那么难, 是因为“改”等于“革”了自己的命:剥夺掌控资源者的利益,消弭特权附加值,庞大的底层家庭将真正有机会争夺本不富余的社会资源。


教育之癌与生态之灾?

这是不是在为衡中模式辩护?衡水中学的高考集中营模式,不仅在浙江可能是场灾难,即使在河北也同样是,而且最终是底层家庭孩子的灾难。为什么这么说?由于衡水中学拔高了省内高考升学分数标准,让河北全省的学生,无论有没有在衡水中学就读,都深受其害。最终受苦的仍是没有选择的底层家庭。普通高中优秀的孩子只能对标衡水中学中下游的学生。那些高中自然也会采取相应的方式大量刷题喊口号,结果是病毒式传播衡水经验,浙江教育厅所担心的也是如此。他们不是怕衡水抢了市场,而是从下至上搅乱了学习生态,衡水的到来,加速了浙江原有教育格局的破坏。


浙江高考怎么改仍还是考试,是考试总能被训练。衡水中学发源于针对底层生源的原始训练模式,其在小城市的优势会很明显,这会迫使原来的省内普通高校不得不正面参与竞争。对平湖乃至浙江省内高中,影响深远。衡中模式将不精确的弹性学习全部抹杀,对孩子来说,弹性空间可以有机会保留一点自己的兴趣。这本应是底层家庭最应该呼吁要拓宽的。所以,高层的游戏设计者让残酷的竞争总在底层进行。北京上海那些知名高中似乎从来对衡水模式不值一提,那些区域,暂时还轮不到衡水中学去制定游戏规则。


衡水中学是否真的代表着“底层家庭”的希望?没有任何迹象证明衡水第一中学办学模式的推广是忧国忧民的善举。每年三万的学费,比任何一所公办中学都要贵,能进去的应该也不是底层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衡水模式是穷人阶层上升最后的教育稻草,只是一厢情愿罢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为穷苦百姓代言。


最有可能的趋势是,攻城略地,学费越来越高昂,衡水模式成了金字招牌,换来的资本竞逐将会越来越频繁。衡水模式也在不断更新,随着各地办学,获取更多的经验来包装,甚至有一天,会以另一形态“素质教育”的形式掩藏加工厂模式,并洗白过去。到那时,担心的怕不只是浙江教育厅了。


对于嘉兴港区引进衡水中学模式办学,究竟会带来怎样的连锁效应?事物发展皆有规律。今天,当你开车经过雄伟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经过北岸,你会看到沿着钱塘江都是密集的化工企业。根据央视调查,这条沿江化工带,共有两百多家。他们短期内贡献了政府需要的丰厚回报,但留给平湖的是污染的土地,偷排到钱塘江的废水,毒臭的气体,而这些,你的眼睛是看不见的。


(资料援引自央视《经济信息联播》)


由于化工污染严重,乍浦房价低迷,高端度假楼盘人去楼空,原来蓝天碧水的滨海小镇,永久不复存在,九龙山被卖掉,千步沙摊被填平,滩涂上围填盖满了烟囱。招商引资的巨大成功,使得很多人青云直上。走不掉的,就是世代在这片土地生活的“底层”人民。他们当初没反对,甚至还津津乐道,就像今天引进衡中指望着孩子终于有了出路一样。衡中模式就像化工企业偷排,给你的是光亮的数字,背后的牺牲的将是永不可逆的生态灾难。历史何其相似。


这片已经被污染的土地,还能诞生诗人和院士吗?




文章作者|老伯牙

作者联系邮箱|laoboya@163.com

美编:金茜、黄谦谦

责任编辑:罗惠文



本文为教育思想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教育思想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旗下自媒体

读者交流QQ群:299487468

投稿及合作QQ:2039836476



一起分享教育的点滴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