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评两会专访 | 陈云英:2018台湾民意要反转!

2018-03-17 小评 中评社



导读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陈云英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详细谈及2018年两岸关系、大陆武统声浪升高、台湾民意转向、台湾青年人的国族认同的培养、“同等待遇”等内容。 


(精彩视频请戳“阅读原文”)

陈云英在两会前接受中评社采访(中评社 徐梦溪摄)


陈云英现任台湾同学会会长、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她还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多年来深耕特殊教育,被誉为“中国特殊教育第一人”。她曾任第十一和第十二届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

  陈云英是一代台胞,在台北生长和读书,后赴美国留学,并来到大陆生活工作,她也是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团中唯一的一代台胞。这样的特别经历,使她对台湾民意有深入的认知,对两岸关系有深刻的理解。在采访中,她多从心理学角度和自己的经历出发分析问题,为观察两岸关系和台湾问题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 


  陈云英在采访中深入谈及台湾民意,认为台湾早已开始民意的转向,而且会持续下去。这是由于台湾政党过度操作民意,同时大陆越来越繁荣,这样的对比激起了岛内民意的反转。 

  她特别关注到台湾青年民意,强调台当局不可能把所有的青年都“关”在台湾,年轻人对外界天然充满好奇,只要他们来大陆看过一次,那在他们脑中的、不符合事实的宣传,一夜之间就会垮掉。所以台湾应该拿事实说话。 

  陈云英还重点谈及培养台湾青年“国族认同”的问题。她指出,要形成这种认同,不能以强压式灌输,而应该让台湾青年在大陆参与社会活动,推动他们逐步形成对自我价值的积极取向。当他们做出人生选择后,这种自我价值的认同会和国家认同逐渐趋同,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对国族的认同,而且这种认同一旦形成,就会持久认同。 


以下为采访全文


中评社:

  您如何看待2018年两岸关系的发展? 


陈云英:

  两岸关系在2018年会延续2017年的状态。2018年台湾的县市长选举是一个关注点,可能会有为争取选票而产生的突发性事件,导致舆论被媒体引导,挑起群众的情绪。这在过去也曾发生过。但从大陆来看,十九大报告中讲到“两岸一家亲”,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没有变,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互信基础也不会变,所以2018年两岸关系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中评社:

  大陆的武统声浪近来居高不下,蔡英文也在1月底的一个电视节目中一改过去大陆不会打台湾的说法,称没人排除大陆武统台湾的可能性。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陈云英:

  大陆和台湾关于两岸关系发展的目标的民意有差距。


台湾岛内的民意主要有三个方向:不统不独、要独、要统。大陆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和平统一,一个是武力统一。


  大陆对“台独”是坚决打压的。目前可能因为“台独”抛出的言论,激发了大陆支持“武力统一”的人群,使之声音变大。


  两岸相关人员讲话要保持一定的理性和克制,不应该操作敌对民意。“台独”是走不成功的。抛出让大家都比较紧张的“台独”话语,挑动大陆武统音量升高,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没有好处,对和平统一也没有好处。 


陈云英在两会前夕接受中评社采访(中评社 李文一摄)


中评社:

  蔡英文在年初的采访中大谈“台湾价值”,您如何理解蔡英文口中的“台湾价值”?


陈云英:

  蔡英文提到的“台湾价值”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相比于“概念”,这更多是一个“话题”,而且话题的内涵也比较模糊,在学术界没有明确的界定。 

  所以我不清楚这个“台湾价值”指的是什么,而且不仅我不懂, 现在台湾岛内同胞在媒体上发表也说不懂什么是“台湾价值”。 

  既然谈到“台湾价值”,那这是不是一个全体台湾同胞都能够接受和尊崇的价值?我认为,不能以某个人的价值,就认为全体人都应该认同这个价值。 


中评社:

  近来媒体纷纷关注到台湾民意的转向,包括台湾民众对“中国人”的认同度提高,对民进党支持度的下降等。对此您有何评价? 


陈云英:

  我也感到台湾的民意出现转向,甚至比台湾的民调还要早——近三年已经开始有迹象。 

  我在教育界工作,会到一些地方公开讲学。我有两个明显的感觉:一个是和大学招生办交谈时能够明显感到,每年到大陆就读的台湾学生在增加;另一个就是明显感到,在大陆就业的台籍教师在增加。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台籍博士到大陆高校就业,今年福建又准备引进1000多名台湾教师,此外温州等地都在招聘台籍教师。 

  这一批台籍教师都是高学历,曾受到很好的教育,但台湾没法给他们工作。同时,这一群人对政治炒作感到疲累。他们不想继续和岛内的“意识形态”人争论,于是“用脚投票”, 选择在生活和工作上给出机会的大陆城市。 

  台湾过度操作民意。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民意如果被过度操作,就会发生逆反。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民意对政党来说应该是第一位的,而不是选票。一些政客把民意搁一边,把选票当第一,我认为这是比较不明智的。 


中评社:

  这样的民意转向会持续下去吗?


陈云英:

  我想这样的民意转向会持续下去,因为大陆发展的太好了。台湾民众多年来得不到关于大陆的正确信息,但他们只要来看过大陆一次,特别是大陆东部的沿海城市,了解大陆的生活和文明程度,以及提供给年轻人的远远多于台湾的机会,那么民意就会开始转向。 

  台湾不可能把所有的青年都关在台湾。年轻人对外界天然充满好奇,他们只要来看过一次,那过去在他们脑中的、不符合事实的宣传,一夜之间就垮掉了。所以台湾应该拿事实说事。 

  而大陆的政策一直是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并不是把希望放在台湾某个政党身上。未来大陆还会继续坚定做好“两岸一家亲”的工作,争取台湾民心。大陆只要继续开展两岸青年的交流,帮助青年人就学、就业、创业、生活,或者简单说就是安居乐业,在大陆找到可以居住的家或城市,这种民心就会持久。他们就会感到大陆的共产党做得好,台湾的政党做得不好。 


图为陈云英在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出席台湾省代表团会议并发言


中评社:

  台湾青年一直都是大陆对台工作的重点,未来要如何培养台湾青年的“国族认同”? 


陈云英:

  陈云英:培养国族认同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不能以强压式的灌输,因为这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从心理学看,一个健全的人格,需要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自我价值认同的统一,简单说就是自我同一性。如果这个状态出现混乱,这个人会活得不开心,甚至心理上是不健康的。 

  那么一些青年可能因为生活在台湾,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意识形态的操控,但如果他们在大陆参与社会活动,会逐步形成对自我人生价值观的更加积极取向。 

  例如现在大陆正在崛起,大概在最近十年,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宏大的蓝图中,有大量的留给全世界青年的机会。 

  在这样宏大的蓝图下,台湾青年可以和大陆的同胞一起奋斗。相比起外国想要留在大陆发展的青年,台湾同胞更有竞争力,后者只是在一些意识和认识上有障碍。 

  但当他们做出人生选择后,这个认识会和选择逐渐趋同,当趋同时,对国族的认同自然而然就有了。所以,不需要向他们强压强灌国族认同,而要让他们多看、多参与、多体验,包括一起参加建设现代中国,这些都能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澎湃和价值。这时,他们就会慢慢认同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而且这种认同将会是持久的。 

  所以我用教育和心理视角分析青年人的国族认同,还是比较乐观的。 


中评社:

  有越来越多的台湾人才选择到大陆工作生活,大陆正逐步为这些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同等待遇”。关于“同等待遇”,您认为什么样的政策措施含金量更高? 


陈云英:

  “同等待遇”现在并非没有政策,而是有些落得不实,有些落得很慢。大陆很大,各地发展不同,又由于现在权力下放,国家的政策落实到省市,还需要省市制定具体的政策来真正实现。 


于是我在思考把国家层级出台的政策,通过“同城同等待遇”、“同单位同等待遇”、“同职业同等待遇”三个方式来实现,促进政策更好地落实。


这也是我为此次人大会议提出的一个建议,这个建议主要是针对国家已经发布的政策的落实问题,让“同等待遇”更容易操作。 


  以一个台籍教师在北京学校就业为例,如果这个建议能够被采纳,这位台籍教师能够享有北京市对教师的法规、条款和优惠待遇,也可以享有学校员工的同等待遇,和该职业的同等待遇。 

  第二个建议是关于“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大陆在2017年初公布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国家提出的发展规划,里面会包含很多项目和鼓励措施,各地政府也会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提供经费,鼓励青年发展。 

  鉴于此,我建议台湾的人才也应该享受同样的国家政策,两岸一家亲嘛。我查了一下,台湾大概有600万青年。根据规定,青年的年龄为14岁到35岁之间,大陆可以把在这个年龄区间的台湾青年人也纳入到规划中,让台湾青年也享受到这个规划的好处,这样会培养出更多台湾出生成长的人才。 

  第三个建议是关于教师成才保护。很多教师需要用社会知识体系得到专业发展,并非博士毕业就一定要从事教师职业并走到终点。因此,我希望提出相关的建议,让教师得到专业发展的权益保护,因为一个人只有专业发展的好,在职场上才会获得更多升迁机会。 


图为陈云英在两会期间接受集体采访


中评社: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台湾教师到大陆教书,会对岛内的教育产生什么影响么?  


陈云英:

  台湾实际上是人才过剩。过去台湾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读大学,也造成博士数量很高,据媒体报道,每年产出3700多位博士。但金融危机后,台湾经济低迷,自然没有那么多的就业机会满足这些人才的需求。再加上台湾少子化,导致学校招生数量减少,对教师的需求相应减少。所以在台湾,教师的需求量是在逐年减少,并不是逐年增加。这个趋势可能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内都不会变。 

  所以台湾教师到大陆就业不会危及到台湾岛内的人才需求。实际是大陆安置了那些台湾无法安置的人才。我看到一个报道说,台湾每年有13万人离开台湾到世界各地工作,其中有9万至10万人来到大陆找工作。这些人会发现,从全球范围来看,大陆对他们的容忍度是最高的,对他们的接纳也是最容易的,因为语言相通。一方面是因为语言相同,另一方面是因为大陆一直把台湾视为宝岛, 把台湾人民看作同胞,对台湾同胞都十分热情。  


中评社:

  在当前两岸关系紧张复杂的形势下,相比于过去,您在对台工作中将有哪些新的工作重点或目标?


陈云英:

  首先,我的本职工作还是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做研究,研究教师、教育、儿童心理障碍。其次,在此基础上,我还是人大代表。代表工作很重要,因为需要代表人民去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想人民之所想。所以我经常会收集人民给我一些建议和意见,向人大反映。比如前段时间发生了一件“老公不来,高铁不能走”的事情,就此我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治安的建议。


  然后,台湾同学会的工作会有些不同。台湾同学会是一个知识精英的社会组织,成员基本都是博士,鉴于这种特点,我们会举办“两岸学术研讨会——科学与人文高端对话”,邀请台湾高校同大陆高校进行交流,以文会友。最后,台联的平台比较大,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这个平台有利于我接触更多的人,关心更多的事情。 


中评社:

  中共中央在1月召开了2018年对台工作的会议,强调了今后对台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您如何看待未来大陆对台工作的开展?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到大陆,您对这些青年有什么建议呢?


陈云英:

   最近我看到一个世界民调特别有趣,是关于世界人民对不同国家的诚信认同度的。我注意到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是德国、俄罗斯和中国。这个结果可能让台湾同胞意想不到。可以看到,中国的崛起已不仅是经济实力的崛起,中国的国家诚信度也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尊敬。现在很多外国人都在申请中国绿卡,很多人同中国人结婚留在了中国,这样的例子在东部沿海地区随处可见。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岛内,承认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人数逐渐升高。 

  现在也有很多台湾青年人愿意来大陆发展。但许多台湾青年在过来大陆后,内心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建议他们来大陆三年后,要想办法融入大陆社会。因为如果融入不了,可能会错失很多成才的机会。 

  在工作方面,我经常听到有一部分台湾学生因为没有融入,再加上受到台湾错误宣传的影响,就以为在大陆都是靠关系拿到工作或者研究经费。但实际上,即便在大陆,关系也只能给你多带来一点信息而已,而不能决定全部。所以要尽快的适应这里的工作方法,随时了解大陆出台的一些新政策,比如十九大召开后,我就告诉很多人要好好阅读了解十九大报告的各个发展目标。 

  在生活方面,大陆现在高度信息化,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通过手机来完成。比如你不需要到街上去买东西了,只要在手机上“咚咚咚”地敲几下,水费也交了,电费也交了,东西也买了。我经常下班用APP买菜,人到家的时候,菜已经到家门口了。这就是智能社会, 智慧城市对生活方式的改变。 

  从这次对台工作会议可以看出,大陆一向都主张政策的延续性,未来大陆会一如既往地做好“两岸一家亲”,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九二共识”,大陆仍然愿意拥抱台湾同胞。对台工作召开后可以预见到,大陆2018年在争取台湾民心,争取台湾同胞对大陆的认同感方面,仍将有所作为。



来源:中评网

记者:徐梦溪

监制:中评社新媒体部

责编:桃粒


深度阅读  中评专访

点击以下 人物 / 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专访

吴敦义  洪秀柱  郁慕明  郝龙斌

林郑月娥  王英津  柯创盛  詹启贤

范徐丽泰  曾钰成  张亚中  汪毅夫

许信良  十九大  退出世贸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精彩视频

戳“原文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