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处处长随君 | 浙江理工大学为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子女提供最专业的“云陪伴”
在线辅导“云陪伴”
下午两点三十分,洪芳准时打开QQ群,熟练地点击右上角的群课堂图标,并在群里发了一条消息,“我们马上开始这周的线上督导和分享,同学们可以进入群课堂了。”陆陆续续开始有同学加入。视频画面中,洪芳看到人数突破了60,说道:“那我们开始。”
这个在线课堂是浙江理工大学“浙理学长云陪伴”的第三期网络直播培训课。今年春天,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许多医护人员奔赴前线,无暇照管家中孩子们的学业。共青团中央特别发起“同舟共济、青春偕进”关爱帮扶受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影响的青少年特别行动——“为奉献者奉献”志愿关爱行动。浙江理工大学积极响应,校团委副书记祝莺莺第一时间联系了洪芳,希望能够依托她的专业资源和技术团队,搭建一个特殊的志愿服务项目。正好洪芳也在前期与拱墅团区委研究如何给一线医护人员提供支持,三方一拍集合,立刻启动了筹备工作。
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可要以浙江理工大学的心理学专业优势以及洪芳带领的心理学专业化团队,打造特色的服务内容。“除了学业辅导之外,”洪芳说,“我们还能为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子女做得更多,包括时间管理、爱心陪护、亲情陪伴、情绪管理等这些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也十分需要的内容。”她的提议得到了回应,有人在群里发言“我们这次的志愿服务,既是“在云端的关爱”,也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的陪伴”。于是“浙理学长云陪伴”这个名字也就这样定了下来。
(项目LOGO)
“在线督导和分享”是每周的固定安排。活动招募在校内发起后,立刻获得了热烈响应,短短三天时间里就有百余位同学通过微信、QQ群、电话联络等形式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学校团委通过先期筛选,确定了92名志愿者,主要由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全体成员、校院两级学生骨干、校志愿服务中心优秀志愿者等构成,共计对接70名医护人员的子女。疫情期间如何对如此多的同学们提供有效指导?线上课堂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洪芳每周都要阅读同学们反馈的将近一百份报告,她会标记出其中优秀的做法进行鼓励,也会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提供有效的督导。“孩子们可能一开始会很有热情,可是也容易遇到挫折和困惑,这种时候就需要老师、同伴给予的有力支持,通过专业化的指导,能够帮助大家厘清思路,拜托负面情绪的困扰,更好地投身到志愿帮扶中来。”
(洪芳在视频培训)
成功破冰,全靠“乐迪”
起初,群里问得最多的问题,往往是如何迅速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怎样才能很快融入需要对接的家庭,是志愿者们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
包新乐是浙江理工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学生,受到疫情影响,今年学校原本安排他和其他7位支教团成员到小学的实习工作,也改成了在线形式展开,于是他们立刻报名了这个活动。作为第一批参加到活动中来的同学之一,他所要对接的,是一位四年级的孩子小伟。
开始的沟通十分流畅,包新乐顺利地联系上了小伟的家长,而家长的热情也让他觉得一切都水到渠成。直到他接了到家长的消息:“孩子特别怕生,有点不能接受。我们的辅导能否先暂时不开始。”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包新乐不知所措:“我设想过许许多多种情况:孩子厌恶学习,对于学习一窍不通;孩子学习习惯不佳,没有自己学习的动力;甚至是孩子学得东西非常多,知识面非常广,我的能力不足以成为他的老师......这些我都做好准备应对了,但没想到面对的却是‘怕生’铸成的壁障。”
遇到了困难的包新乐,立即联系了老师洪芳。洪芳在听完叙述后安慰道:“不要着急,和孩子的沟通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启发包新乐有的志愿者通过写信和做视频的方式尝试沟通,才完成了前期的工作。
包新乐拿出纸和笔,写下了“小朋友”的称呼,开始了自我介绍。他告诉小伟自己的经历、擅长的内容,传达了想要帮助小伟的心意以及表达了对小伟妈妈奋战在一线的敬佩之情。“写到一半,我感受到了文字传达的匮乏。突然‘乐迪’的形象就出现在眼前。”包新乐回忆道,“‘乐迪’乐于助人,他的口头禅‘每时每刻,准时送达!’既体现了责任感,也体现了他的热情。这点无疑与小伟的母亲——一位赴武汉的医护战士给我的感受是一样的。同时,这句话也可以告诉小伟,别害怕,在你需要的时候我都在。于是我在写完信之后,给他画了一个乐迪,我想绘画的方式一定比文字更能打动十岁出头的孩子吧。”
第二天,包新乐就收到了小伟的信息,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以后就用这个微信跟你学习。”也让他倍感振奋,“虽然他现在还是很腼腆,回应还比较少,但我相信,只要秉着真诚的心,后面一定会越来越顺利。”
(包新乐的信与画)
Great,Your voice is so sweet!
来自纺织学院的志愿者张耘箫在群里发了一道小学数学题,是要将文字转化成对应的数字,他说,这道问题难住了自己,花了一下午时间来破解,还请教了很多同学。“希望大家在辅导过程中千万不要想当然或者抱着轻视的态度,我们其实也在共同进步。”他分享道。
学业辅导是“云陪伴”的重要环节,希望志愿者们能够帮助提升孩子们的学业成绩,帮助他们不在身边时协助检查家庭作业,很多家长报名的初衷。同学们常常会在“云端”讨论具体的辅导过程,团委的老师们也都时时在线,给诸如小学生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教辅资源的电子版在哪里下载、小学生适合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等问题进行答疑和辅导。
来自外国语学院的志愿者于佳宁,辅导对象是二年级的小朋友糖糖,糖糖的家长希望可以通过口语陪练的方式对她在英语口语发音以及表达运用方面有一个专业的指导,同时也能避免死板的教学模式,以增强英语学习兴趣为主,提升能力学习知识为辅。
“前期的沟通比较顺畅,”于佳宁说,“但是随之而来却是忐忑。我不太确定备课的暗度,太简单怕她不爱听,太难怕挫伤她英语学习积极性。而且小朋友们的注意力时间有限,我要尽可能多的用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来吸引注意力、提升兴趣。第一次运用英语口语陪练这样的辅导形式,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她们正处于英语学习启蒙时期,任何一点差错都会对其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家长们选择信任我,我得对她负责。”
不是新“家教”,而是陪伴者
许多志愿者在对接了家庭之后,常常会在群里提问:“有的孩子已经有很多校外的辅导机构在上了,我们还能提供多少学业指导呢?”面对这样问题,校团委的老师们都会耐心的回复:“我们这个活动没有强制的时长要求,完全都是根据对方的需求来确定志愿服务时长。很多时候,也不一定是在具体课业上进行辅导,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陪伴者。”
苏全胜对接孩子小勇的时候,就很好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小勇的妈妈一开始是把我当做辅导机构的老师来看待。我就解释自己的角色更多的是陪伴,不仅仅是学业方面的辅导,而且我也是在校学生,所以不用称呼我为老师,让孩子叫我哥哥就可以了。”
第一天的对接,“苏哥哥”就没有给小勇上课,而是视频连线的方式,给他分享了自己的童年玩具,就像一位邻家大哥哥,苏全胜给小勇留下了亲切的印象。第二天,小勇主动来找苏全胜视频,两人开始交流喜欢阅读的书籍,再自然而然的过度到学习的课程。此时,苏全胜提出要检查小勇的作业时,孩子爽快地答应了。
“不能一开始让孩子觉得你和他就有天然的隔阂感,把你也当作学校的老师和家里的父母的化身。因为他已经有了学校的老师,有家里的父母,这些比较固化的角色有那些就够了,而朋友这样的角色,孩子们会想要多多益善。”
在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小勇完全信任了苏全胜,愿意和他分享许多内心的秘密。听了小勇的秘密,苏全胜觉得这比解答数学问题还要复杂。原来是小勇的父母作为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比较大,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更是减少了对小勇的陪伴。因此,小勇产生了一些负面情绪,这些情绪长时间积压在心底没有得到疏导,令小勇状态低落,十分苦恼。
“遇到这种事,我感觉与小朋友充分共情的方式就很有用。” 苏全胜说,“第一步我先学会倾听,让他把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到底怎么了说一说,这个时候别打断他,做一个倾听者,可以适当的引导他把事情说清楚。第二步是学会共情,能够感受到对方此时的情感和感受,换位想想如果是我们自己发生了这种事、产生这种情绪最想得到怎样的安慰?只有当你真的能够感受到他的情感,才能最好的安慰他。第三步就是等他情绪稳定,再要给予他一些建议,引导他分析找到为什么发生这种事,事情发生的本质是什么,如何避免等等。”
从大朋友的角度,苏全胜给了小勇很大的关心与支持,让孩子们孩子有个倾诉对象了,给孩子们的情绪开启了宣泄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润滑家庭关系的作用,这也让孩子逐渐从阴霾的心情中走了出来,苏全胜能明显感觉到孩子的变化,家长也给他发消息:“我家熊孩子跟我说,之前我老是教不会他,原来是方法不对,像挑战题这样,小苏哥哥一教我就会了。”下一阶段,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提高小勇的成绩,在适当的时机,和小勇的父母谈一谈。
这样的经历,并不是每个志愿者都会有的,可是这也让苏全胜感觉到了自己服务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自己不是以一个家教的局外人身份来进入这个家庭,而成为了孩子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伙伴。
“你们在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其实我也很希望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能有这样一位大学生哥哥姐姐,提供如此温情的陪伴。”在培训最后,洪芳动情地说道。
编辑 | 校团委宣传部 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