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律师┃ 律师朋友,你听说过且停亭吗?

2017-02-03 舟亢 中国律师
点击上方蓝色“中国律师”,免费订阅杂志精彩内容!

律师们,请来且停亭坐坐

作者/舟亢


清代著名文人李渔在家乡浙江兰溪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且停亭”。他还为这个亭子拟了一副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净且停停。


这想必这是在告诫大家,纵然身不由己地奔波在名利路上,但当身处这片青山绿水时,不妨停一停,喝一盏茶,下一盘棋,听一段曲,养一会神,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感受下生命里即使片刻的恬静与从容。


可惜,很多律师都没去过且停亭,因为无暇。


不信,你看,律师界是不是不乏这样的行业翘楚?他人觉得这位律师在工作日太忙,所以不便叨扰,便纷纷周末约他,导致他那两天更忙:交际应酬,走穴客串,四处讲演……未到40岁的他,只要一个月不染发,两鬓即斑白,见了面你都不敢认(有时也认不出),他却依然孜孜不倦地:


▲ 每次去机场或经过高速公路收费站,就拍照,并发微信朋友圈;


▲ 有时请同行者拍他在飞机、高铁上熟睡的照片,并发微信朋友圈;


▲ 每去一处地方开会、开庭、调查取证就拍照,并发微信朋友圈,且定位;


▲ 总在他人早已进入梦乡的后半夜写一段近日来的办案体会或工作心得,再附上一张堆满厚厚材料的办公桌照片,并发微信朋友圈,定位在自己的律所;


▲ 每到类似于12月31日晚或除夕夜,就算出一年里在飞机上度过的时间以及飞行的公里数,并发微信朋友圈……


这样的律师,我认识不少。有些律师如此是为了暗示大家,那一刻他很忙很累,欲联系,请推迟;但更多律师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不忙不足以彰显其个人成就、行业地位与社会贡献。


所以,律师们那么忙,哪有时间和心情去且停亭?


我曾同周律师接触过多次,在法庭上也有过3次交锋,他是业界精英,技艺精湛,声名远扬,不幸的是,不到45岁的他已于前段时间永远地告别了律师圈,离开了我们;王律师是我师兄,即使在事务所“拼命三郎”组合里他的忙碌程度也使另二位望尘莫及,无奈,昨天他“被”离婚了,因为嫂子认为他早已失去支撑家庭与抚养女儿的能力;老友朱律师因长期疲惫,已患上习惯性的精神恍惚,前段时间在处理作废文件时,一晃神,竟将一摞证据原件卷进了碎纸机……


刚才我狠狠地问专攻IPO项目的小周律师:“你的神经一直那么紧绷着,不怕猝死?”


其实,很多时候,也只有在停下时(哪怕瞬间),才能酝酿适宜的心境去思考一些问题,例如,该不该再往前加速度地奔忙?


▲ 若是的话,又该走哪条道儿,以何般速度行进,并携带怎样的心情?


▲ 若不是,该怎样渐进地迂回?


上述问题完全适用于广大律师同仁——例如,该不该在律师道路上使劲迈进?


▲ 若要继续奋战在法律服务市场,是否选择专业化道路?民商事诉讼、刑辩、PPP、IPO等,该选择哪个方向进行深耕?专业化的时间进程应如何?该以怎样的心态挺进?如何协调事业与生活?


▲ 若不是,便要放弃律师工作,那是在法律职业里转行?还是彻底退出法律圈子?


否则,回答者只会不耐烦甚至粗鲁地喊道——


▲ “烦死了烦死了,律师这种破工作真是没法干了!”


▲ “怎么不干?怎能不干?不干的话钱哪里来?怎么糊口?”


这番狂躁源自不间断的忙碌。忙碌来自于盲目,盲目产生于忙碌;盲目使人忙碌,忙碌更造成盲目。


林清玄先生说,“忙”与“盲”拆开来就是“亡心”与“亡目”,串起来讲就是“现代人忙到失去了自己的心和眼睛”。心是用来觉受的,眼睛是用来观照的,那我们可以说,现代人逐渐失去了觉受与观照之力。


如何挽救?唯有马上停下来,找个亭子,倾听自己的内心。


有人说,“亭”字旁边要加个“人”才是“停”,漫漫路途中,歇歇脚,落落汗,看看山景再出发,亭子就是让身体休息、心灵放松的空间所在。就好像,虽然我不清楚且停亭的设计者是哪位古人(或是否是李渔本人?),但我听说过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主王澍教授的经历,他在《造房子》一书里讲过,如果一整天不干什么,但心灵还很充满,便是关乎心性的修养。“无所事事是很难学的一门学问。但我逐渐学会了。无所事事时,突然间脑子里有东西闪过,站起来,一提手,把该画的东西画出来,再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憋着想,这样还是那样。”


的确,唯有觅得在亭中的一瞬静谧,得其意于一刹那,才能得其意于一天,由此得意于一生。


因而,律师朋友们,心灵疲累时,一定要去且停亭坐坐。


只是,说说容易,真要做起来还是会纠结。毕竟,在这个高强度、快节奏的社会里,律师鲜有时间驻足与喘气,更遑论调整和休息。


为此,律师们往往不愿从“一鼓作气”的快车道上驶入通往且停亭的匝道,因为觉得去亭子的路上以及在亭中的休憩,都得消耗光阴,这不仅奢侈,而且是在浪费时间——时间是律师最大的成本。何况,这一分钟不争分夺秒地跟进这个法律服务项目,下一分钟它恐被同行甚至外行业的“准”律师叼走。


但我们可以这么劝这些忙碌的律师:“去且停亭坐坐,可以理理思路,有利于你的律师业务。”这时,听者估计会眼前一亮!


著名剧作家史托宁·施利芳曾同李小龙讨论过“花费时间”与“浪费时间”的话题。史托宁谈到:“我总是把时间分成无数的瞬间、交易或接触。任何人偷了我的时间,就等于偷了我的生命,因为他们正在取走我的存在。当我岁数变大时,我知道时间是我唯一剩下的东西。”进而他说:“有人拿着什么计划找我时,我就会估计该项目计划将花掉我多少时间,然后问我自己:‘因为这个计划,我愿意从我所剩下的少数时间内,支取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吗?它值得我花这么多时间吗?还是我只是在浪费时间呢?’如果我认为这个计划值得我花时间,我就会去做。”


听完,李小龙出去打了一个电话,回来后微笑地说:“我刚才取消了一项约会,因为对方只是要浪费我的时间,而不是帮助我花费时间。”


事实上,真的有那么多优质的法律服务需要律师们以“奔命”乃至“赴死”的节奏去竞相追逐吗?诚然,敬业是律师最重要的职业态度,但成就律师之道的路径应是:持之以恒,术业专攻,平心静气,适时调整,才能看清走过的路,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判断接下去的行程,在不慌不忙中调控工作与生活的黄金比例,得以在充实、从容中提高法律服务的品质,赢得口碑,树立品牌,实现作为律师的社会和商业价值。


我曾与两位律师朋友聊起过且停亭。


第一位,上文提到的王律师,是我读研究生时的师兄,84年出生,年轻有为,不仅是律所的副主任,在当地律师协会有任职,还在同时读着博士后。可以说,他的学识、办案能力和社会影响力,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唯可惜的是,师兄过于痴迷工作,事业心强到极致,即使与我很投缘,也会偶尔流露出其功利心和强势感。所以,真正与他交心的朋友并不多,偶尔的孤独自是不可避免。


一次,校友会组织我们去兰溪诸葛村游玩,整个过程中,他不停地接电话,查收邮件,写文书,几乎不理会周边的景和人,最后索性一屁股坐在石凳上,嘱咐我说是等上菜时再喊他进去……他的确很忙。在下午回千岛湖参加他律所成立五周年庆典的路上,我告诉他兰溪还有一座且停亭,待会可以路过:


“师兄,你的刻苦有目共睹,但近来我也听说了,在有些问题的处理上你并没有考虑周全,有些顾此失彼。”


 “实在太忙了,太忙了,如果每件事情我都要考虑充分,那还怎么工作?”


我握着方向盘,笑了笑:“如果你的能力尚未达到可以游刃有余地同时兼顾多方面的工作,那还是要给自己减减压,总这么一根筋地绷着,不好。”


他躺在副驾驶座上,望着窗外,不作响。


过了一会儿,我给他指了指,告诉他,那个方向,有座名为且停亭的亭子……


其实,当卸下不必要的包袱,摘下眼镜,静坐着,任思绪翻飞,心会变得柔软,而不影响坚强;否则,终日提着一颗硬邦邦的心,即使眼前有个小目标,却终无人生意义与家庭幸福的归宿。


我开着车,不一会儿,他已熟睡。两个小时后,他的手机闹铃响了:


 “怎么样?到千岛湖了吗?”


我说,快了快了。他立马揉揉惺忪的睡眼,戴上眼镜。原来,此时此刻,纵然工作再疲累,他也不再愿错过眼前的美景,以设定闹钟的方式提醒自己最爱的千岛湖美景(下了杭千高速到码头的那一段)即将展现在眼前。


深有同感。每次路过千岛湖沿岸,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同行者,纵然每次邂逅的美景稍纵即逝,但我都会用尽全力地呼吸,聚精会神地流连。那日傍晚的湖景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更早的时候,我还曾陪刘律师(我惯称他为“老刘”)来兰溪会友,路过且停亭,同他分享了这座名亭的典故。他听后很感慨,还记得他长叹一声。彼时已逾不惑之年的他,一方面因遇到案源的瓶颈而倍感苦恼,另一方面又与其他合伙人在律所管理上发生了重大分歧。进退维谷,异常痛苦。


但我坚信人文素养深厚的他必会迈过这道坎。半年后,他告诉我,他已往文物法律服务方向挺进,以此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并送了我一套央视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故宫》DVD,内含一张他手写的卡片——“你念给我听的,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净且停停。累过,所幸,静过,调整后,前行……”


纪录片一共12集,那段时间我每晚看一集,看到第11集《国宝大流迁》时,我给他发了条微信:


“钻研文物法律制度,必是你本真的钟意,是心灵蛰伏一阵儿后回归人文社会的担当,是将个人事业与家国责任相结合的情怀。”


且停亭是座亭子,当然,若我们珍视之,则它的意义远超于其物理形式——间歇停,处处亭,虽碌碌,有清静。


一本精美的山水笔记里有过这样一句话:人在安静时,内心涵养了天地浩然之气,就会生命从容;行动起来时,乘风千里,快意人生。所以,律师朋友们,请来且停亭坐坐,从这里出发,行遍山水,见飞鸟在天,见游鱼在水,领悟了其中的义理,便可以超越种种物累,获得天赋的意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