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智造战略下律师业务的整合与跨界

2017-09-26 曹建宇 中国律师

点击上方蓝色“中国律师”,免费订阅杂志精彩内容!

作者/曹建宇  广东盈宇律师事务所


兵家曰:“尚善伐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


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着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至此,“中国制造2025”战略框架,雏形已定。广东佛山,利用广东省政府大力推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为契机,重点发展关键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技术,推进以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伺服和执行部件为代表的智能装置的研发和产业化,正着力促进企业由加工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然而,在我们高歌唱响“中国智造”,企业迈进科技创新、“互联网+”时代的时候,我们的企业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企业标准规范落后,有些标准多年没有修订、更新;企业产品没有生产标准,没有产地、没有商标。或者,企业产品粗制滥造,从设计、原材料到制造工艺、设备及环境都存在大量缺陷。更为甚者,有些企业在“一带一路”指引下走出国门时,遭到假冒伪劣、盗用品牌、价格欺诈、虚假广告、侵犯知识产权等投诉屡见不鲜。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中国智造”“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实施。


无疑地,这是中国企业的痛点,也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瓶颈。


企业如何解决,何人协助解决?律师系其不二选择。这是一个律师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律师合作的时代。作为中国律师,我们应该“跨界”,应该“整合”,助力中国企业实现“中国智造”。


律师需要“回归”,亦即回归“跨界”本质。律师本质系为各行业、各社会阶层解决问题,本身需要极强的综合能力。“跨界”,最重要的是思维开放,不能固步自封,闭关锁国。思维的无限开放才能叫“跨界”。以佛山律师为例,从地域上说,我们承认北上广深发展非常好,但我们明白不能盲目复制,我们得走属于自己的路,但在走自己道路的同时,我们得借鉴北上广深经验,把律师业务和专业服务结合客户的需求,提供增值服务,这样才能把蛋糕做大。这就是第一个层次的“跨界”,跨“地域思维”之界。


跨“行业思维”之界,共享思维。跨界必须是共享,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佛山作为制造业强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智造”推进的过程中,无论企业还是政府,需要律师做的事情有很多,招商引资,为企业提供税务、工商登记、融资策划、IPO等等,有很多项目需要多行业合作,这可能是与国际律所合作,也可能是与会计师、税务师、金融行业等合作。这些企业综合项目,需要律师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团队合作,这就是专业“跨界”。


“跨界”不是越界,思维跨界也不能只停留在专业层面,我们的视野还必须跨界,有市场意识与管理意识。只关注法律,我们只能是“法律的搬运工”,远非“律师”应有之义。关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只有跟社会充分结合,跟各行业充分融合才有意义,这就是律师服务往纵向发展的必然要求,亦即“整合”。


律师整合什么?企业整体发展,需要团队;律师服务于企业,需要各行业不同的精英人才组团辅助。作为律师,我们可以将法律与企业运营管理、方案策划、税务筹划、人力资源、风险防控等个领域结合起来,以为企业打造全方位的服务方案,这就是“整合”。“互联网+”时代,对于律师来说,就是要学会和掌握与互联网思维相匹配的思维方式,学会“整合”资源为其所用,以便更好服务客户,甚至将其稳定组合,最终形成“法律产品”。


行外整合。开展“无边界合作”,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我们常说,因为专注所以专业,但是专注、极致的态度是需要时间与机会来练就。律师需要社会化思维,放在法律服务领域,就是要多行业合作,多渠道开发。例如,在贯标、高新企业认定、IPO业务里律师和知识产权公司、管理咨询公司、评级机构、税务师、会计师、审计师的通力合作,这样的合作是相互有益的;与企业家、经济学家、金融界人士及其他专业人士多交流沟通,才能开阔眼界,跳出固有思维牢笼,开阔我们的视野才会有合作的基础。


行内“整合”。首先要打破律师间的壁垒,充分发挥律师的各自优势。开拓型律师有很强的案件开拓能力,但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把法律服务事无巨细地做到完美,技术型律师苦于没有案源支撑。我们如将两者结合,那么既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又能高效迅速提升律师的专业技术和市场意识。同时,这样的组合,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客户资源,及时了解客户需求,迅速集结律师所掌握的各自资源,反馈客户意见,真正做到法律资源与其他行业资源的整合。


地域时空“整合”。打造线上线下合作。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整合各地律师,使法律服务快捷、高效。


技术、思想“整合”。每个律师对案件、法条的理解和分析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甚至各地法院的裁判观点也有可能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通过沙龙讲座、邀请法官、司法工作者等法律专业人士一同参与讨论,最好形成同一裁判观点。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同安不同判决,更好服务企业的最终目标。


跨界也好,整合也好,一定是律师行业未来执业生态的常态。我们是一群法律人,我们不仅仅要秉持法律精神,还须有核心竞争力,有市场整合意识,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打造“中国智造”品牌,实现走出去战略。



策划/高凌燕

编辑/高渊明

解锁更多精彩

中国律师杂志社出品

中国律师杂志社编辑部监制

如合作、投稿或有其他问题请微信消息、E-MAIL

E-MAIL:zgls66@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