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90后”刑法学“双子星”高铭暄、王作富:66年友谊山高水长

2017-09-28 中国律师

点击上方蓝色“中国律师”,免费订阅杂志精彩内容!

作者/蒋安杰  法制日报记者

来源/法制日报


9月23日,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由中国法学会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庆贺高铭暄教授、王作富教授90华诞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鲜花、贺函、贺电、贺信来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等单位,无不表达了对两位老先生的尊敬和赞美之意,两位老先生是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是老一辈法学家的杰出代表,是伴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学者中的典范,是刑法学界和法律实务界公认的德高望重、学术精深、闻名中外、誉满法坛的前辈师长。


会议从下午两点半开始持续了五个多小时,两位老人气定神闲地坐在那里,本身就是刑法学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由衷地欣赏与赞叹!


用司法部部长张军的话来说,两位老师是几代刑法学人孜孜不倦身教更重言教的楷模、缩影、典范。两位老师立言、立德,为我们的刑事法治事业,为国家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是终身在立功;两位老师不仅在立法中建诤言献良策,就是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包括律师在执法活动中,也给予全力的支持指导,包括司法解释征求意见,包括个案听取意见,包括一些影响性案件裁判后以真知灼见引领舆论,两位老师都是出主意想办法,讲出自己的观点,影响社会各界,取得了法院裁判良好的社会效果、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两位老师为师、为学、为业,55年联袂执教,就这样的大师风范、谦逊品德,够在座的所有学生包括自己学习一辈子。


早在25年前就倡导以学术活动方式庆贺高铭暄、王作富教授65华诞暨联袂执教40周年的行动者——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赵秉志教授,也深情地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66年的友谊


两位先生20世纪50年代初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专业研究生班,遂留校联袂任教,迄今已有66个春秋。两位泰斗级人物超过半个多世纪的友谊,书写了中国刑法学界不老的神话。同一个领域,共同工作60余年,没有吵过架,没有红过脸,没有拍过桌子,非常融洽和睦的相处之道,恐怕中国法学界很难再找出第二对。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姜伟评价说,两位恩师在同一个教研室工作60多年,有分工,有协作,有支持,关系非常融洽,友谊深厚绵长,展现了两位恩师真诚的友谊,并称刑法学界的“高王一体”“双子星座”


23日下午研讨会气氛热烈,到晚上七点多,迎来会议的高潮,高、王两位教授致答谢辞。可能是不想耽误大家宝贵时间,王作富老师再三推脱自己就不发言了,委托高老师代表,在赵秉志老师及众弟子的坚持下,王老师说,“中国有一句古话:团结就是力量。一个教育单位是一个集体,我和教研组的同志相处多年,尤其和高铭暄教授,相识60年,没有发生过任何冲突和不愉快的事情。我俩志同道合、团结和睦,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多年来建立起深厚情谊,彼此成为知心朋友,实乃人生一大幸事!退休后,我得了老年健忘症,不思进取,做不了科研,很惭愧不像高老师那样还活跃在教学一线,所以还是让高老师多讲讲。”


高铭暄教授回忆说,“我1951年进入人民大学读研究生,王作富老师已经在那里读研究生了,而且他比我参加工作早一年,所以王作富教授是我的学长,共同工作从1953年开始。我们在同一个专业,研究上有所侧重,总体上还都是全面的。我与王作富教授认识迄今已有66年,共同做教师已有64年,我们从事的都是刑法学科,但我们合作的很愉快,66年来,我们互相学习、彼此尊重,超越了所谓‘同行是冤家’‘一山不容二虎’这些旧习惯。这主要归功于王老师的脾气好、修养高、气量大,容纳和谅解我这个脾气和修养不如他的学弟,尽管年龄上我大他7个月。”


高老师由衷赞美道:“王老师优点很多,党性强、做事认真、待人诚恳、学问做得也好,特别是对刑法分则的钻研之深之细,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认为他是这方面的权威。”


高铭暄教授与王作富教授同年生,但比王老师大半年。高铭暄教授真诚地表示,“我们的实足年龄还不到90周岁,大家认为‘过九不过十’,提前给我们祝福,夸我们年届90,还能在第一线工作,这点对我们是莫大的鼓励!我们现在年岁已大,但我们的心不老,是愿意继续工作的,有了工作,感到心灵上更加充实,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当然也要尊重自然规律,不可蛮干,要量力而行。我们还是要老骥伏枥、鞠躬尽瘁,要为中国的法治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高、王二老谦逊和蔼有风度有气度的答谢辞感动、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嘉宾,热烈的掌声持续了很久。



一生的爱好


早在5年前,为恭贺高铭暄、王作富教授85华诞,赵秉志教授曾专门撰文《一位法学大师的京剧人生》,讲述了高铭暄先生的京剧情缘。赵秉志深情地回忆,“高老师对京剧的喜爱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淡,现在仍然是非常地酷爱。在年轻人活动的场合高老师也会唱一下,自己没事的时候也会哼一哼。另外,高老师也会琢磨琢磨唱腔。高老师曾经说过,我这辈子跟京剧也是分不开了,从七八岁开始到现在已经几十年了,这个历史比我从事刑法学还要长。好多段样板戏我都喜欢,比如红灯记,包括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的一些唱段。如果我在社会上一定参加某个戏迷的票友会,但是现在我没有时间参加。”


高铭暄教授爱好京剧,几近专业的水平,在法学界早已家喻户晓。如今90岁高龄,仍然能在研讨会晚宴、茶余饭后字正腔圆地唱上一段,而且底气十足,更是让人钦佩不已。每每这时,王老师都是高老师唱京剧的忠实听众和指导者,两人同框的画面总是让人感觉岁月如此静好。



真挚的祝福


与会的很多嘉宾及高、王二老的弟子们都纷纷送上了真诚的祝福。



张军真情地说:在校学习的时候去王作富老师家,老师永远是伏案,离校以后再读博士,又请王老师修改我的博士论文(马克昌老师是我的指导老师,博士老师,王老师是我的硕士老师),仍然像在校一样一字一句。王老有腰疼的毛病,每次都是垫上靠垫给我细细地讲,答辩的时候高老师、王老师高龄乘飞机到了武汉大学,真的是像教自己的孩子那样永远不撒手。两位老师是自己的恩师,在校授业解惑,离校还在耳提面命,对我来说可以说是亦师亦父。”



姜伟说,“岁月无痕,只有师生友谊长存;人间冷暖,唯有师生情义永恒。两位恩师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刑法大师’,是以他们为代表的刑法学者的心血和智慧铸就了中国刑法的辉煌成就,也是因为刑法的发展和完善推高了两位恩师的学术地位。高老师、王老师两位恩师的道德文章经得起岁月的洗礼、历史的检验,展现了令人景仰的大师境界、工匠精神。作为‘文革’后两位恩师的第一批弟子,我们也已年过花甲。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对两位恩师的感情愈发深厚,越来越敬重恩师,愈发感受到恩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两位恩师对我耳提面命的指导、身体力行的示范、耳濡目染的影响,使我受益终身。”



胡云腾幽默地说,我想起了当年我在人大读博士的时候,当时我们一些研究生、博士生帮赵秉志老师筹备高、王老师的65岁华诞,当时两老师是“60后”,后来到了“70后”“80后”,现在到了“90后”,两位老师真是越活越年轻,身体和思想越来越精神。我在最高院从事司法解释相关工作15年了,我们很多的司法解释都是高老师、王老师帮助论证的。今天回到两位老师身边,就像回到家里,大家都可以撒撒娇。



郎胜、王超英、陈国庆、张苏军、杨万明、高憬宏、敬大力、刘华、戴玉忠、田文昌、张文、刘仁文、黎宏、林维等与会嘉宾也对两位老先生高风亮节、提携后进,甘为后辈学人铺路的学术造诣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衷心的祝福。


时延安作为年轻一代发言说,“两位先生的精神可以用三个词概括:创新、担当、实践,两位先生作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在没有任何之前经验的情况下,培育出来包括赵秉志、陈兴良等杰出的刑法学家,绝对是一个创新,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后辈能超越他们二位先生,我们会始终铭记。”





60余年沧桑砥砺,桃李园里春华秋实。两位先生以其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赤子情怀,引领着中国刑法学在我国刑事法治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在中国法学界和国际刑法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为了表达对两位法学泰斗辉煌人生的祝贺及敬意,座谈会庆典活动高朋满座,中国刑法学实务界、理论界“四世同堂”,众多代表近200人,共同祝福两位“90后”的先生老当益壮、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学术之树常青、生命之水长流!



解锁更多精彩

中国律师杂志社出品

中国律师杂志社编辑部监制

如合作、投稿或有其他问题请微信消息、E-MAIL

E-MAIL:zgls66@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